三山区位于芜湖市中部。它北濒长江,与无为县隔江相望,东南隔漳河与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相邻,西与繁昌县城北工业区相接。这里是由江城进入皖南一条必要的通道。其中,区西北部的三山经济开发区是芜湖大型企业的产业转移区,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步区,发展潜力巨大。面积319.8平方公里。人口15.3万。
行政区划
三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
街道:保定街道、龙湖街道、三山街道、高安街道
镇:峨桥镇
历史沿革
境内发现商周时期多处人类遗址,如三山大神墩遗址、浮山珠墩船墩、新淮磨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证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春秋战国时期有先人在小铜山采铜、冶铜。汉末周瑜开筑保大圩,促进农业的发展。唐末大将孙端、台蒙戍守鲁港,为御敌,于鲁港河上筑五堰。宋末,为了提高漳河水位,漳河水运畅达,文天祥修复五堰,引江水倒灌,称"金坞"元代,末将军从一彪练兵于千军陵,遗“千军陵炮台” 。明初小淮窑砖瓦驰运金陵,供葺造皇城,遐迩闻名。清初,明朝的鲁港常关继用,民国废,鲁港常关自创关到裁撤共480年历史,记录了鲁港港航的繁荣。
地理环境
三山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地形为半山半圩,水抱山环,平均海拔9.5米;全年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日照充足,平均年日照约2000小时;雨量适中,平均年降雨量约1200毫米;四季分明,平均年无霜期达219-240天,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境内襟江带湖,山清水秀。浮山、铜山、三华山常年郁郁葱葱。龙窝湖、漳河、峨溪河、响水涧、三山河碧波荡漾,堤岸绿树行行。这里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庄都可入诗入画。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鲁明放舟、峨溪烟柳等风景名胜给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陶醉的诗篇。如“孤村烟火三山隔,两县人家一水分。一片轻帆天际上,不知身在白鸥群。”就是对三山最概括的赞美。
自然资源
三山盛产铜、铁,境内遗存了采铜和冶铜遗址,现有的几家采矿业效益较好。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江滨湖畔有汀洲湿地几万亩,保大圩、门楼圩有沃野平畴万余顷。还有外龙窝等滩涂芦洲绵延数十里。
三山区濒江临河,水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湖泊众多,龙窝湖最大,仰洼套、虬塘湖历史悠久,河流溪涧纵横交织,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响水涧久有盛名。长江岸线达30公里,漳河岸线近30公里,“黄金水道”得天独厚[3]。长江岸线又非常适合造船工业和建设深水港口。
境内有面积达700公顷(1.05万亩)的龙窝湖,环湖可供开发的区域面积近80平方公里,区域内及周边优质水体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景观,成为龙湖独特的资源[5]。龙窝湖为芜湖市最大的无公害及绿色水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年产成鱼28万公斤,河蟹2万公斤,产值300余万元。2011年龙窝湖被批准为国家级细鳞斜颌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正在建设中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为全国第二大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气势宏伟,水库建成后四面环山,山水相连动,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獐、鹿、豹、白面狐等珍稀动物,植物共有68科,600余种,森林茂密,四季常青,使游客真正领略到山清水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经济发展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6.2亿元,同比增长24.6% (名义);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67.5亿元,增长50.9%;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32.3%;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10.1%;实现财政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3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8亿元,增长29.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8.9亿元,年均增长41.7%。三次产业比为13.1:65.2:2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82元,增长15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
交通状况
三山区对外交通便捷,芜铜铁路穿越区境中部,321省道横穿区境北部,沪渝高速公路经过区境东南边缘和十二五开工建设的芜湖长江二桥位于三山区西部;水路方面,三山区拥有30公里长江岸线,已建成海螺散货码头,在建的有东汇码头和中外运码头等。
社会事业
努力巩固并提高“两基”的水平和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扩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确保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逐步达到99.9%。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与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需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大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教职工素质工程、布局调整工程”四项教育工程。经过5年努力,使全区教师学历达标,90%以上的教师专业对口,100%的教育管理干部经过专业培训,适当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紧缺学科的青年教师,从而使该区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1—2座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阶段的完全学校。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逐步完成一批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文化馆)、街道或镇(文化站)、社区或村(文化活动室)三级文化网络。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使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较高标准。适时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路径完好率达100%,并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不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使全民健身工程设施遍布全区。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三山区医疗卫生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完善的组织、预案、队伍和应急保障制度。建立《三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预案》和《三山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100%。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中毒事件等题材应急演练工作。突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工作,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0.5万以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完成率100%。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旅游资源
三山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三山区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境内有海拔436m,方圆18km的浮山,曾名隐玉山,浮山主巅世传为浮邱公炼丹处,山上有库、洞、树、泉、碑、刹等名胜古迹,大诗人李白也在此留下了墨宝。位于区中央的三华山曾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唐肃宋至德年间新罗王子在前往九华山前曾在此做过道场,建立寺庙,气势恢宏。境内铜山,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唐代名人孙之兴赞曰:“峨峨碧棱,巉巉青壁,岿岌娆屼,下削乍平,左翼龙骧,石磐虎距,西拓浮邱财扪天心,北带长江治如银海,询足以壮吴楚之地势也”,山内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如建立于唐朝初年的铜山寺,李白诗云:“我爱铜山寺,千年未拟还”,以及铜山寺傍的“涌珠泉”、神仙洞和千年银杏等。
区内现仍有众多文化遗迹,如接官亭、战国古矿坑、商周文化遗址、明代陶窑遗址、文昌宫、城隍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