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石家庄市 >> 乡镇介绍 >> 灵寿镇
灵寿镇

  灵寿县城灵寿镇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灵寿古邑,人杰地灵,曾出现许多为当时代做出突出贡献的达官贵人。灵寿这座凤凰翼下的城垣,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遭遇了无数次天灾人祸,几经兴废,疮痍遍体,厄运重重,濒临绝灭。1945年解放后,才开始走向光明的坦途。

行政区划

  灵寿镇是灵寿县政府所在地,辖县城及周边地带,有3个居委会,22个行政村,分别是城东居委会、东兴居委会、城西居委会、大东关、小东关、北关、西关、城内、大吴庄、南岗、南合村、东合村、胡庄、安定、岗头、西托、东托、南托、相托、北托、安托、孟托、漂里、北岗、新村。总面积48.05平方公里,耕地36898亩。总人口6.8万人,除汉族外,尚有少数回族、壮族、白族、纳西族、满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名字起源

  灵寿,因古时产“灵寿木”而得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设灵寿县,西晋(265年)迁县治至灵寿镇,此后历代为县治所在地,1953年设城关镇,1987年更名为灵寿镇。灵寿镇出过不少历史名人,宋武惠王曹彬的故里在辖区岗头村,村东口现存清光绪二十三年的石碑,据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系曹彬后代子孙。坐落在北关的大型透雕石牌楼为明未(1641年)三代朝臣付氏子孙奉赦而建,赐额三氏中枢,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传统的民间花会有耍狮子、龙灯、跑旱船、竹马、高跷、二鬼抱跤、猪八戒背媳妇、秧歌舞、战鼓等。地方特色食品缸炉烧饼以酥、脆、香享誉京津和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滹沱河北岸,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县城距省会40公里,距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石家庄民航机场20公里。 周边地带有横山岭水库、滹沱河、灵寿火车站、五岳寨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等。

地理环境

  灵寿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3.7℃,积温5010℃,无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7mm,海拔100m左右,松阳河、淤泥河、渭水河穿镇而过,土壤有沾土、沙壤等多种类型土质,属平原地势。

主导产业

  灵寿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粮食种植面积为25829亩,占总耕地总面积的70%;小麦种植面积24000亩,年产量5862吨;玉米种植面积22030亩,年产量3798吨;红薯种植面积6278亩,年产量1172吨;杂粮种植面积658亩,年产量96吨;油料种植面积4970亩,年产量522吨;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金针菇种植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注册“灵洁”金针菇畅销国内外,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食用菌”之乡;工业以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为主。其中化工产品、水泥、罐头畅销全国各地;大理石、花岗岩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水泥业、铸造业、压板业、石材业,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特色产业有食用菌种植和奶牛、肉牛养殖、肉鸡、蛋鸡养殖。

  灵寿镇2002年农业总产值完成843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845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385.76万元,是灵寿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县第一个产值上亿元乡镇,连年被评为先进乡镇和明星乡镇,被石家庄市命名为文明乡镇。

设施建设

  灵寿镇辖区内拥有公办学校32所,私立学校3所,其中师范1所,职业教育中专1所,高中2所。拥有二甲级以上医院2所,拥有大型超市2座,商业城1座,各专业批发市场8座。

  207国道和201省道于灵寿镇交叉穿过,辖区内村村通油路和水泥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60公里。拥有直达北京、天津、保定、太原、阳泉、五台山的长途班车。辖区内拥有11万伏安、3.5万伏安、0.36万伏安变电站三座,电网路程达到57公里,拥有无线通讯地面基站四座,固定电话装机达到2万余部,移动电话达1.8万部。

取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灵寿镇人民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团结拼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与时俱进,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为手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七大产业,分别是水泥建材业、石材加工业、铸造业、木材压板业、食用菌种植业、奶牛肉牛养殖业、商贸服务业。

  灵寿镇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大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把灵寿镇建设成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安祥和安宁、人民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历史文化

  灵寿县城灵寿镇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灵寿自战国时起即成县的雏形。公元前408年,乐羊率魏师伐中山,经过3年苦战,灭掉中山,魏文侯以战功封乐羊为“灵寿君”。可见在魏属中山时期,已形成灵寿这一重要城邑。公元前390年,灵寿君乐羊死,葬于灵寿。约在公元前381年,中山武公杀死魏国封于中山的最后一个君主──尚。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78年,迁都于灵寿(平山三汲)。

  在城垣建设方面,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中山都城灵寿,无论是作为河北省先秦时期三大故都之一,还是作为当时“方百五里”内的中心城市,其规模和地位都是十分显赫的。据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十分华丽,手工业作坊区分工细密,手工业技术非常精湛。有专门的陶器、青铜器、铁器、骨器、玉器、货币铸造等作坊。由此可见当时中山都城的繁荣。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由此可见,“灵寿”之名,至晚在战国初期已出现,而且整个战国期间一直沿用。

  秦统一中国后,灵寿属钜鹿郡。 西汉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灵寿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北十里灵寿村(故城村)。此后2000余年间,本城除隋末短短数年内置为燕州外,或自为县,或省为镇,“灵寿”之名一直未变。这在各地名称不断变更的我国历史上,亦较罕见。

  灵寿县城在晋代时迁于今治。建于松阳河下游开阔处,东依东岭岗,西靠赤岸岭,南濒河,北枕坡,其形若箕,城居箕里。城为胶土夯实,池引松阳水注。城周3里,城高2丈。开东西南3门,东门直通府州大道,西门迎接山西客商,南门临河低洼,只为农耕进出;城北水涝溷浊,防灌未开城门。这种形势,据说经阴阳家观测,灵寿城为凤凰展翅,朝阳腾翔。城西北角,有翠柏一株,傲然挺立,说是凤尾;城东南郊有井泉两口,说是凤眼,赤岸岭、东岭岗则为展开的双翅。并说北城开门,将有三斗三升芝麻官员出现。对灵寿县人抱忌妒心的府州台宪,坚决不准开北门。灵寿城就此四门缺一。

  灵寿土城常年受风雨冲刷,剥落坍塌时有发生,多次动工修补。历朝历代对城墙修缮的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尚濂,始改为砖堞,并建小房于各门之上。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曹良直增建瓮城、重门3座,以为屏蔽。民国24年(1935年),北关乡绅傅昆山倡议募款,开通并修缮北城门,架石桥于护城河上,城北始为通衢。自此,东门“启明”、西门“观城”、南门“迎薰”,四门俱开,而城墙之缺豁依然四出。

  1938年日军侵占灵寿,役百姓修城浚壕,堵塞缺口,加厚城墙,将护城壕深挖6尺,残破土城竟成豺狼巢穴,从此人民受尽苦难,达7年之久。1945年县城解放,铲除四门,夷平城垣及护城壕,现仅剩西北隅城址一段。1985年维修围墙,以石加固,保护了这段遗迹。

   灵寿城垣虽小,而衙署、公廨、庙堂、书院一应俱全。 县衙在城西门里大街路北。县治照壁,临街横亘;县衙大门上有谯楼更鼓,进内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东西科房,西有营署,东有土地祠,西科房之西有监狱,布局森严,令人望而生畏。明崇祯十一年戊寅,清兵掠城,县衙被焚,翌年重建,规制如旧。“七七”事变前为国民党县党部、县议会。事变后,整个旧衙署成为日本侵略军司令部。1945年解放后人民政府驻此。而今庭院重建,屋宇整修,县委在此办公。

松阳书院

  松阳书院在城内十字街西北,为纪念清康熙年间知县陆陇其而修。陆治灵有德政,常下乡调查访问,遇贫困者济之,遇强霸者抑之,遇受辱者挟之,并不断在学宫中讲学教人为善。县民都非常喜欢,所以立祠纪念。陆公祠前的书院,是当时的知县和乡绅们的讲学处。1945年解放后,改建为县公安局。

  文庙(孔庙)在城内南门里西侧,占地六七亩,元朝创建,明、清数次重修。有大门、二门两重门,北越泮池,过戟门,至大成殿。文庙大成殿,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底面长宽各约15米,高10米。三面高墙,外呈朱红,内为粉白,正面通为木制门窗、隔扇,雕饰各种图案花纹。殿内挺立四根合抱朱漆明柱,上托彩绘大染。顶为歇山式,飞檐斗拱,覆盖黄绿琉璃瓦,角吻脊兽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兼因坐落于l米多高的殿基之上,愈显奇伟壮观,且富于时代特色。殿内存有孔夫子72大贤的牌位及竹筐、木豆、烛台等祭器。大成殿前壁上方有“与天地参”四个大字。殿前有月台约180平方米,是祭祀时人们站立的地方,月台两边有东庑、西庑各10间,是祭祀人休息之处。民国期间,孔庙改建为高级小学堂、县师范讲习所。抗日战争时期,殿前两株始植于唐代的巨大国槐(直径4米多,空心的1株中间能通马车)被日军伐毁。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殿毁迹灭。现县委党校和灵寿镇政府在此办公。

  明灵王庙,俗称大爷庙,该处原有汉世祖云台功臣之一、灵寿侯邳彤庙1座。灵王庙系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英宗加封邳侯为灵王,并命太监亲来本县督工在原邳彤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其主殿形式类似文庙大成殿,而规模超过其1倍,殿额曰“灵王殿”。殿前树有圣旨牌楼和绞龙碑记,两厢各建配殿三楹,大门外筑起戏楼1座。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设大祭,开庙会,大聚僧侣,诵经祝告。是日,大戏演唱于戏楼,杂耍卖艺于街巷,四僻五乡,府州各县都来灵寿赶庙。以是“大爷庙”闻名遐迩,三月庙会亦成为灵寿的盛会。抗日战争时期全被日军拆毁。

透雕石牌楼

  现在,保存完好的就是最为有名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透雕石牌楼。牌楼坐落于北关西街(今牌楼街),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为北关傅承训(明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铤(明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永淳(明吏部尚书、督察院御史、兵部左侍郎)而敕建的,故石牌坊中间刻为“三世中枢”四个楷书大字。该牌楼南北坐向,横跨街道。其工程之大,工艺之精,世所罕见。地面以上高12米,地下深2.6米,横宽8米,通体用淡青石料精琢透雕而成,为四柱五楼三重檐仿木结构。主间斗拱六朵,次间三朵,四柱两边之夹柱石上雕有46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三层横梁以流云图案为主,在不到5厘米的石料上,雕刻出玲珑剔透的各式云朵,给人以行云飞烟之感。云中游龙、飞凤相互衬映,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城内大街以东西为主,商店铺号沿街设立,东门一带,客商聚集,尤为热闹。大街有过街牌坊三座。十字街西有青石料四柱三跨度双层石牌坊一座;街东有松木料四柱层檐木牌坊一座。均系明朝皇帝为褒扬兵部侍郎马从聘而建立。十字街再东,有一木牌坊与马氏牌坊规制相同,稍矮。以上三坊,历年保存完好,“文革”破四旧时而毁之。

  此外,还有城隍庙、马神庙、文昌阁、文兴桥等几十处古迹建筑,历经战乱兵燹,雨淋日晒,均已塌毁。

  灵寿古邑,人杰地灵,曾出现许多为当时代做出突出贡献的达官贵人。

商业古城

  灵寿这座凤凰翼下的城垣,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遭遇了无数次天灾人祸,几经兴废,疮痍遍体,厄运重重,濒临绝灭。1945年解放后,才开始走向光明的坦途。 商业古城灵寿面积不大,居民不多,但规制齐备,布局合理,成为方圆百里的货物集散地。从建县城到民国时期,城关集镇始终都是全县最大贸易市场。著名商号有:百年老药店德泰城,大布店新合裕,杂货店聚翠昶,酱醋园隆盛和等。市场中心在东门脸,饭馆酒店,人夜不歇。一遇集日、庙会人潮如涌,一片繁忙景象。从国民党到日伪统治时期,县城的古建筑大量被毁,民房残破不堪,居民稀少,市场日渐萧条。集市迁至南门外和南城角。解放前县城只有手工业作坊和盐店、布店及中药铺,工商业极不发达。解放后,集市主要在城内东门脸、南城角和北城角,北关在靠近城墙根的地方有牲口市,东关大街有农产品进行交易。每逢农历一、三、六、八为集日,本县经商人员聚集于市,乡间群众来此互通有无,也有正定、获鹿、平山、行唐等县的经营者在此进行交易。现在的灵寿县城从南大街至人民路,从正南路至城西街,沿街全部建起了各种大小门市、商场,成为全县最大的集贸中心。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