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娄底市 >> 乡镇介绍 >> 石马山镇
石马山镇

  石马山镇位于涟源市城区东郊,距市政府机关2公里。东毗渡头塘、斗笠山、枫坪;南接白马;西临蓝田、三甲;北连龙塘、桥头河。地处东经112°,北纬27°6 ′,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境内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日益繁荣。

  石马山镇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镇,下设4个管理区,辖6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主要姓氏有刘、易、张、梁,约占总人口的50%,颜、廖、李、田等姓氏人口也较多。除小数因婚嫁、工作迁入境内的少数民族外,99%以上的人口为汉族。境内共有山地面积5.85万亩,其中林地5.32万亩;耕地面积3.83万亩,其中水田2.82万亩。

石马山镇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

  辖:石马山、梅园、牛车边、十字坳、黄山、双江口、石山7个社区;乌鸡坝、新中、马家境、石梅、青烟、张家湾、唐家冲、小冲、青铜、紫花、排洲、排掌、杨岭、井泉、幸福、源头冲、石桥、培元、崩石、李家垅、建光、集峰、龙埠、满水、扶胜、大丰、雷峰、群英、群雄、石门、朱泉、古台、湖泉、拖坪、龙江、董家、黄栗、相车、鸟溪、山滔、双力、桂新、关桥、川门、木灵、东轩、马头山、飞仙、双车、长车、麦冲、温江、应山、新合、团结、楠木、紫溪、白杨、桅子、回龙江、四甲、群先、群联63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宋至新中国成立前分属安化和湘乡县;一九五0年建政时属涟源县第一区、第二区;一九六一年分属青山公社、青烟公社、湖泉公社;一九八二年公社改乡,即属马头山乡(青山公社更名)、青烟乡、湖泉乡。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划马头山乡之马家境、新中、乌鸡坝三村及青烟乡之石梅村,成立马家境办事处;一九九二年十月增划青烟乡之青烟、张家湾二村归属马家境办事处;一九九五年撤区并镇时,由马头山乡、青烟乡(其中日升村划归蓝办)、湖泉乡及马家境办事处合并,成立石马山镇,因镇机关地址临石马山而得名。

地理环境

  境内地形起伏,西高东低,属丘岗平区及中低山区地带,土壤为黄褐粘土及黄褐沙质粘土。南有雷峰山脉,海拔579米,为境内最高山脉,北有马头山山脉,海拔411米,皆近似东西走向,涟水河流经其间,流域26公里,约占涟源境内流域的二分之一。温江河在境内中部由北端向南汇入涟水,境内流域约6公里,其东西两岸有东温、西温两泉垂直对称、遥相呼应,为温江河之主要源泉。

气候特征

  境域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暖时间较长,冬寒时间较短。1月最低平均气温5℃,7月最高平均气温34.5℃,适宜于水稻、小麦、红薯、玉米、花生、豆类等农作物生长,也适宜于水果、茶叶、疏菜等农作物的种植。

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品种多,分布广,主要有煤、粘土、石灰石、河沙、铁、锌等。煤碳分布在马头山脉之北的桅子、柏杨、紫溪、楠木、麦冲、温江、应山等村,及雷峰山脉之南的崩石、李家垅等村。石灰石、粘土遍布全境。

农业生产

  境内农业生产传统是: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大豆、花生、油料作物为主。1987年,双季杂交水稻已全面普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2.9万吨。但由于粮食生产成本过高,效益较差,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低落,部分水利设施陈旧失修,渠道荒废,粮食生产曾一度跌入低谷。 

  2004年1月,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出台,调整农资产品价格,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征收,镇党委政府也随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大资金投入,修复水利设施,并大力推广小型排灌机械。农业生产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转变。2004年到2007年,共整修了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0座,山塘3258口;恢复和扩建电排137座,其中100瓩以上的电排7处,水轮泵21处;维修和兴修渠道63处,计309公里。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其主要项目有:以湖泉管理区为中心的万亩优质玉米基地,石桥村黑山羊基地,天隆、飞虹、友谊、包围山等特色养殖基地,双车村天麻种植基地,鸟溪、朱泉、山滔等村“湘中黑牛”养殖基地等。

  2007年,全镇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0.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7万吨,人均纯收入2397元。

工矿企业

  石马山镇是涟源的工业重镇,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工业基础。1987年时,境内已是矿窑遍布、企业林立。有国营企业1家,市属企业8家,镇办企业15家。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缺乏竞争意识,大部分企业负债累累,背上了沉重包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企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承包、租赁到转置,民营企业随之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境内一大批具有特色的骨干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勃然崛起。远扬煤机、嘉鑫冶炼、方圆磨具、安泰塑胶、创安防爆、回春堂药业等民营企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6年,涟源城区“北扩东延”、“工业园区开发”的总体规划出台后,更加激发了投资商的热情,相继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和资金。现矿山机械城、温江综合开发、“三一”新材料等项目正在规划筹建之中。国税、民政、农机、公安等局级机关也相继入居境内。

  2007年,境内已有各类企业140余家,规模以上的企业1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家,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1.5亿元,创税金3136万元。

经济贸易

  境内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日益繁荣。1987年,境内仅有供销社3家、代销店10家,农资产品、紧俏商品仍然由国家计划分配,通过供销渠道供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个体商店蓬勃兴起,供销合作社也随之实行承包、租赁、转置。到二十一世纪初,供销部门已完全被个体商店取代。境内贸易以梅园市场为中心,以荷花广场、群英桥、湖泉、培元等市场为网络向全境辐射,各类专卖店,连锁店、批发部、超市、平价商场也随之兴起。个体经济成了商品交易市场的主导。 

  2007年,境内已有集贸市场6个,超市1家,大米专卖市场2处,大小商店、餐饮、娱乐、休闲、修理等达200余家,物资丰富、物价稳定。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境内虽已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通机线电话,但电网设施简单,安全性能差,公路简陋,凹凸不平。1993年,农网改造在境内全面铺开,改造率达90%,人民东路、梅园小区破土动工。1994年,市城东(西温泉)自来水厂动工修建,第二年竣工,供应市城区及境内沿线12个村近5万人的生活用水。2005年,石马山镇(东温泉)自来水厂建成,供应境内4个村及龙塘乡6个村1.2万余人的生活用水,现仍在扩建之中,规划供应全境,朱泉村等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也已完工。

  [交通] 境内公路交错,交通便利。湘黔铁路、娄涟高等级公路、涟(源)双(峰)省道、九(十亭)湖(泉)市道东西纵贯;二广高速、娄新高速、涟源大道正在修建或筹建之中,将南北横延。新建的石马山汽车站即将交付使用,2005年乡村公路动工硬化, 2007年已完成和正在硬化的公路196公里,拟至2010年前所有公路全部硬化。

  2007年末,境内拥有汽车站一座,客运线路6条;11万伏、22万伏变电所各1处;小型发电站5座;中型自来水厂2处,小型自来水厂9处;移动通讯基站11处,有线发射机8台。移动通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网络覆盖全境。

   [教育] 1987年,境内共有初级中学6所,小学37所,1992年至1993年,原属马头山乡的10所中小学全部翻修扩建,经省督导评估验收,定为省百佳教育乡镇,成为涟源市唯一的省级合格教育乡镇。1995年撤区并镇后,学校进行了合理配置,部分合并,并相继翻修扩建, 2007年,境内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25所,另有市属职业中专学校一所。

  学校布局合理,设施配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良,初中入学率为99.9%,毕业率为99.6%。初中毕业于境内石马山中学、湖泉中学的学生刘旭、彭蔚分别于2003年、2004年成为湖南省高考理科状元;刘振华于2005年成为娄底市高考理科状元,且均被清华大学录取。

   [文化] 境内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交萃之地,文化氛围浓厚,语言、语音、语调千差万别;山歌、小调、顺口溜比比皆是。大部分村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龙灯狮子会、婚丧喜庆理事会、礼仪队、腰鼓队、鼓乐队村村皆有。网吧、游戏厅达20余家。境内还有传统的民间花鼓剧团,木偶剧团、民间湘绣、雕刻等。

  [卫生] 境内有卫生院1所,分院1所,医疗点32处,医技人员131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人。骨外科、中医科在市内享有声誉。另有社区服务医疗所1家,个体诊所25家。乡村医生达65人。

  [体育] 境内居民有爱好体育的良好传统,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相当普及,象棋、军棋、对角棋等对弈老幼皆能;摔跤、散打、太极拳、顶杠、扳腕、角力、散步等运动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常用方法。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