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株洲市 >> 乡镇介绍 >> 仙井乡
仙井乡

  仙井乡位于湖南省株洲县东北部,东与醴陵接壤,南邻县城渌口镇,西接株洲市芦淞区,北接白关镇,离市区最近距离2公里,离县城渌口最近距离3公里,张株公路和老320国道在境内纵横穿过,渌江河流擦肩而过,交通方便。

  仙井乡有24个行政村,318个村民小组,8185户,31190人,其中,农业人口30592人,非农业人口598人,土地总 面积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4.43公顷。其中水田1682.83公顷,旱地231.6公顷。 乡域内有小型水库1座,小R型水库9座,山塘12口,水渠149条,电排57处,有效灌溉面积1346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464公顷。

  乡内有中学2所,小学23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2所:防保站1个,村级医疗点20个。人口出生率10.07%。自然长率4.36%,计划生育率99.的%。

  乡内有关王庙、福兴寺两处佛教圣地,革命烈士塔一处。村村通程控电话,沿公路磁卡电话已开通,同时,境内有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信号发射塔。

历史沿革

  1998年11月,鸿仙乡和漂沙井乡合并,取名仙井乡。境内的鸿仙岭,海拔282米,是附近三座名山之一。唐时山上建有佛寺,相传为唐鸿仙修炼之处,故名鸿仙乡。漂沙井乡驻地王竹村有一漂沙古井,泉水常溢,甘甜无比,眼见白沙从泉口向外翻腾,舀水却不见沙粒,传说常有仙女前来沐浴,故取名漂沙井乡。仙井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不过誉的。仙井的古迹很多,古寺庙、古宗祠、古建筑随处可见。有关王庙、福兴寺两处佛教圣地有六千年历史的磨山文化遗址。1925年,该县境内第一个中共支部在该乡关王庙诞生。1927年8月,醴陵北二区苏维埃政府在千弓塘村成立,成为湘东地区大革命时期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997年,为了缅怀捐躯革命的240名烈士,仙井乡建成了高9.7米、宽2.4米的烈士塔,供后人瞻仰。

下辖村庄

  雷家桥村 王竹村 漂沙井村 芦下桥村 檀木桥村 曾家冲村 斑竹园村 泉塘村 石子塘村 龙凤冲村 吴田山村 陈家山村 小良村 凳头村 张公岭村 关王庙村 千弓塘村 梅仙村 油圳村 高坝村 倚塘村 黄霞村 高泉村 晓岭村

农业现状

  2006年9月26日,仙井乡再次作出决定:投入513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130公顷。1995年以来,该镇已累计投入6 27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公顷,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仙井乡有耕地2740公顷,其中水田2440万公顷。虽然早在1995年该镇的双季稻田就已成建制亩产过吨粮,但这些农田的生产条件很不稳定,受天气制约,难排难灌,易涝易旱。仙井乡王竹、黄霞垅两村有稻田260公顷,一场暴雨,良田就成泽国;连晴几天,稻田就会开裂,作物丰歉只能听天由命。

  1995年,该镇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镇。该镇抓住机遇,将中低产田改造列为项目重点。10年来,每年投入近900万元资金,大力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水利建设上累计硬化渠道46公里,修建拦河坝3座,建排灌机站12座,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960公顷、除涝面积320公顷;同时新修机耕道80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改良土壤700公顷,营造田间防护林80公顷。

  经过治理的农田,生产能力大为提高,使用范围大为拓宽,既可种植优质稻,也可植棉种豆栽玉米。2008年在该镇太湖低改项目区里,种的不再是单一的水稻,高粱、玉米、甘薯、药材等作物也大面积种植,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110元。

  老问题,成功化解了斑竹园村等因村级账务问题引发的非正常上访。2008年以来,乡机关干部下访农户213次,解决矛盾纠纷71个,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