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包头 >> 乡镇介绍 >> 百灵庙镇
百灵庙镇

  百灵庙镇是达茂旗旗委、政府所在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两小时经济辐射圈,距满都拉口岸约130公里,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以及内地省市去往蒙古国的必经之地,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素有“草原码头”“陆地口岸”之称。

  中国中原地区通向漠北的西路要冲。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的举行地之一。位于大青山以北的盆地中,艾不盖河流过镇内,向北汇入腾格诺尔。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5万。清康熙年间达尔罕贝勒建庙于此,始称“贝勒庙”。庙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赐名广福寺,为藏汉风格合一的庙宇。百灵庙系由贝勒庙转音而来。初为“白林庙”,后改“百灵庙”。当地蒙古族习称巴吐哈德苏木,意为营盘庙。抗日战争时期,百灵庙因发生蒙汉人民参加的抗日战役而著名,庙宇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遭破坏。百灵庙镇已建有电力、农牧机械修造、皮毛、乳制品、水泥、芒硝、粮食加工等工业部门。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西与白云鄂博,南及武川、呼和浩特,东至乌兰花均有公路相通。草原旅游胜地,每年夏秋之交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使百灵庙成为方圆数百里的物资、文化交流中心。

行政区划

  全镇总面积29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草场面积401万亩,下设8个社区居委会、10个嘎查、1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2.53万人。

资源状况

  百灵庙镇矿产、农畜产品资源富集,世界著名“稀土之乡”白云鄂博就在百灵庙镇境内,已经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物达32种之多,主要工矿产品有铁精粉、稀土分离产品、稀土金属产品、黄金、硅铁、铜粉、珍珠岩等。百灵庙镇还是一个传统的畜牧业镇,境内有丰富的纯天然牛羊肉、皮、毛、绒等绿色农畜产品资源。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三个文明同步发展,态势良好。2003年百灵庙镇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军区授予全区“十佳文明旗县城”称号;2004年被列入国家发展与改革试点镇;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前来该镇调研指导工作。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4200元,财政收入达到468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连续三年实现经济翻番前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5年,在遭遇40年不遇严重旱情的形势下,该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较2004年的8000元上涨37.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较2004年上涨47.1%;城乡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居住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占到消费总支出的50%以上,城乡居民居住结构显著变化,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奶牛标准化养殖

  农牧业战略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实现农牧业生产向园区集中,零散养殖户向养殖大户集中。目前,全镇已发展奶牛9640头,肉牛6224头,年产奶量可达67800吨,奶业养殖已初具规模,走在了全旗的前列。为了增加畜产品附加值,该镇重点引进并扶持了一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内蒙古仟草原食品有限公司,有效改变了该镇原有的粗放型肉产品产销模式,经过精、细加工,使附加值提升了8倍。黄花滩行政村试点推广微型薯种植业,通过聘请科研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能培训和新品种推广应用培训。目前,该村微型薯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年产量达400万斤,每户可新增收入2100元。第三产业全面进步。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该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第

  三产业对该镇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已达37%,成为该镇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同时,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有效地解决了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就业问题。2005年,该镇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212个,创利税967.4万元。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