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10月13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这标志着流失海外79载的战国典籍瑰宝正式回归故土,并落户其出土地湖南,完成了从流失到回归、从归国到归乡的历史性历程。此次入藏是我国通过国际合作途径追索流失文物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此次国家文物局正式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共计132件(组),为子弹库战国帛书的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是研究古代思想、文化与艺术的无比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帛书于1946年流散海外,今年5月18日,通过中美文物返还合作,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五行令》与《攻守占》平安抵达北京,回到祖国怀抱。经过审慎研究,国家文物局最终决定将其划拨至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部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子弹库战国帛书的回归,是中美文博机构秉持共同使命,通过对话与合作取得的积极成果,为国际文物返还合作提供了典范。将帛书划拨至湖南,是基于湖南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深厚根基,旨在使文物在其原生的文化土壤中获得最贴合历史语境的解读和最科学全面的保护。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湘文化的守护与传承重镇,具备一流的文物保护与研究条件。此前,该馆已收藏有国内唯一一片子弹库帛书原物残片。经研究人员比对,确认该残片属于此次回归的第二卷《五行令》。帛书的入藏,使湖南省博物馆得以结合原有残片及1973年对子弹库楚墓保护性发掘所获的“人物御龙帛画”等大量楚文物,构建更为系统、深入的楚文化研究、阐释与展示体系。
据悉,帛书于今年9月10日运抵湖南省博物馆后,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保存于恒温恒湿环境中。馆内已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并运用科技手段在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新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取得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湖南省博物馆将启动深度无损检测,运用高光谱成像等科技手段对帛书进行科学修复与全面数字化存档;推进相关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健全合作机制,与国内外学者共同探索文物保护与研究路径。馆方表示,将致力于让帛书“活”起来,精心策划主题展览,运用数字技术生动诠释其内涵,使千年古卷在故土绽放新的时代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