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四川将优化布局并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包括川北木本药材、峨眉山珍稀树种、秦巴山区观赏彩叶树种等种质资源库。
林木种子是森林资源和林木种业的基础“芯片”。9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上,《四川省林木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获得全票通过,并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增设了“种业创新”专章,激发科研单位和企业育种积极性。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江华解读重要条款时说,条例明确了重点保护对象,规定对珍稀濒危、特有树种、优良乡土树种等五类种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完善抢救性保护机制,规定林木种质资源库、保护区的资源应依法开放利用。规范了品种审定与推广程序,“规定引种同一适宜生态区良种需向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备案并由其发布公告,引种本省无自然分布品种需通过试验。”同时,条例还强化了全过程监管,保障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建立可追溯制度,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建立并保存包含种子来源、数量、质量、销售去向等内容的档案,鼓励使用电子化方式展示相关信息,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可控。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于去年完成了首次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摸清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类别、数量及分布情况。将强化现有20处国家级、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优化布局并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包括川北木本药材、峨眉山珍稀树种、秦巴山区观赏彩叶树种等种质资源库。构建以国家级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为主,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同时,四川还将对重点区域(如横断山区、华西雨屏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部分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重点树种(如楠木、鹅掌楸、黄连木等30个重点树种)开展专项调查。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收集汇交机制,重点收集珍稀濒危、特有及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林木种质资源。确定公布一批原地保存库,实施古树名木、重点树种及重点区域林木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行动,实现应保尽保,避免种质资源流失和灭绝。建立种质资源监测机制,对国家级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实行重点监测,对横断山区、秦巴山区等重点区域实行原生境监测,及时预警活力丧失、遗传完整性下降的林木种质资源,组织开展更新复壮和抢救性保护。
此外,定期公布可供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目录,积极推进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申报国家级分中心,建立省级长期林木育种科研试验基地,加速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培育,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突破性林木良种,实现林木种子从生产到使用的全周期质量追溯,搭建种子市场交易平台。(记者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