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0月24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10月23日,“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在四川发布厅举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据了解,过去五年,四川从三大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一是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十四五”期间,四川通过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等“6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才振兴制度等“5项改革措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有效夯实,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共培育命名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通过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集聚,已命名镇镇区常住人口总量增加18.3万人;建成区面积高于全省镇均水平1.08平方公里,镇域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四川以《城镇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加强项目包装,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金融性贷款支持,建成污水处理厂193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81万立方米,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污水管网普查,逐步实施管网补短提质,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目前,实现专业化运维的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达87%。
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9%以上,70%以上的行政村含涉农社区,配备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共配备生活垃圾转运站2200余个,具备压缩能力的生活垃圾转运车辆3300余台,保洁运输车辆3万余台,生活垃圾收集设施37万余个,基本满足农村区域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需求。
三是持续加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加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在“高标准”强化顶层设计方面,出台《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成都市、甘孜州、宜宾市等地完成地方性保护立法,全面建立各级住建部门向本级党委专题报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情况制度,编制完成《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规划》。
在持续开展资源普查认定做大增量方面,开展第六批申报认定,新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名村2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开展传统村落资源大起底,现有中国传统村落396个、四川传统村落1165个。
在“多元化”夯实活化基础方面,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制定传统建筑工匠认定办法,开展传统建筑工匠摸底调查,将1391名乡村传统手艺人纳入省级工匠名录。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开展保护专项评估,实施动态监测调查。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05亿元,推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缮、产业融合发展。设立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县10个。
在“多维度”宣传推广方面,推出“发现建筑之美”系列短视频,评选“最美古村落”100个。今年开展了“传统村落过大年”系列宣传活动,在传统村落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58场次,吸引游客约64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