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于联合开展“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的通知》印发以来,四川省地震局高度重视,迅速联合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协等部门,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围绕中小学校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系统推进科普宣传、应急演练、资源保障等工作,持续提升师生及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应急避险技能,为筑牢全社会防震减灾防线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联动:构建高效推进工作体系
据悉,四川省地震局将“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纳入四川全省防震减灾重点工作,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工作路径。建立“省级统筹协调、市州组织实施、学校落地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督导,及时解决图书捐赠、设备安装、活动开展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四川省地震局还加强与重庆等地协作,推动跨区域科普资源共享,形成上下贯通、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确保活动按计划有序推进。
聚焦核心:扎实落实“五个一”重点任务
围绕“捐赠一套图书、举办一场讲座、举行一次演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培养一名传播师”核心任务,四川省地震局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资源捐赠精准到位。截至目前,该局累计为约2000所在川学校捐赠防震减灾科普图书7万册,内容涵盖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技能等,适配不同学段需求,为学校科普教育与应急储备提供硬件支撑。
二是科普讲座广泛覆盖。截至目前,该局在四川21个市州4046所学校开展科普知识讲座4133场,邀请地震专家、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师等走进校园,讲解地震预警、活动断层、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覆盖师生超300万人次。
三是应急演练规范开展。该局指导四川省内7955所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1万余场,模拟地震避险、疏散逃生、伤员急救等场景,通过标准化流程培训,提升百万名师生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
四是主题班会深化认知。推动7468所学校组织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十万余场,结合图书阅读、讲座内容、演练体验,通过案例分析、知识问答、手抄报创作等形式,强化学生防震减灾意识,覆盖师生超400万人次。
五是传播队伍持续壮大。通过培训、交流及竞赛选拔,累计培养校级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1500余名,同时邀请多位长期从事基层科普工作的人员担任省级(特邀)科学传播师,为学校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储备骨干力量。
创新形式:拓展科普宣传广度和深度
此外,四川省地震局还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科普模式,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
一方面,线上科普亮点纷呈。该局连续三年联合重庆市地震局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大赛,累计吸引超300万人参与在线答题;全力打造“说震事儿”科普品牌,制作《元宇宙地震预警大冒险》《熊猫带你看活动断层》等系列短视频十余部,在学习强国、应急管理部官方平台推送,目前“说震事儿”科普浏览量达4.6亿;开展“云游科普馆”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探索地震监测站、科普场馆,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另一方面,线下活动特色鲜明。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开学第一课”“科普讲解大赛”“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征集”等活动。其中,四川省级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累计吸引139组选手参赛,选拔出的选手在全国竞赛中多次斩获佳绩;2023—2025年累计征集优秀科普作品870余件,择优纳入四川省地震局科普资源库,用于公益宣传推广。
“下一步,四川省地震局将进一步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完善科普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科学素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余书明表示。(来源:四川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