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0月24日消息(记者寇刚 通讯员窦菊)金秋时节,走进甘肃省会宁县,广袤田野上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从平头川镇的荞麦花海到新塬镇的连片马铃薯田,从韩家集镇的“丰产方”示范基地到祥泽小杂粮合作社的深加工车间,一幅以特色产业为笔、乡村振兴为卷的壮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会宁县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特色农业,通过合作社引领、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合作社引领:撂荒地变“聚宝盆”
在平头川镇任家湾村,曾经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如今焕发新生。任家湾村通过合作社牵头,整治撂荒地300余亩,规模化种植荞麦、西葫芦等作物,形成“一田多收”模式。
“合作社免费发籽种、包回收,我种了8亩西葫芦,省心又赚钱,一亩能挣近2000元!”村民任忠良感慨。
类似的变化发生在全县多个乡镇。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合作社在中川镇打造2000亩种植基地,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土地流转、务工增收,更研发杂粮礼盒、石磨面粉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数据显示,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年产值超亿元,昔日的“土疙瘩”成了致富“金豆豆”。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韩家集镇推动马铃薯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集群发展”。5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推行统一供种、施肥、防治和技术的“四统一”管理模式,配套滴灌带和无人机飞防技术,让种植四十多年的村民李清感慨:“今年最省心!”
新塬镇以马铃薯单产提升示范项目为抓手,打造连片“丰产方”,预计亩产可达2500公斤。同时,该镇大力发展种养循环模式,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耀刚介绍:“荞麦颗粒卖钱,茎秆养安格斯肉牛,一亩地、两份收入。”这种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既降低饲料成本,又提升牛肉品质。
产业多元化:种养循环拓富路,生态经济双丰收
在新塬镇常家坪村,500亩马铃薯“丰产方”示范基地里,农户伏正川望着即将丰收的薯田喜笑颜开:“今年种了30亩洋芋,政府补贴给力,产量预计2500公斤/亩,收入稳了!”
该镇还创新“种植+养殖+生态”模式,杨家河坝村的荞麦茎秆被制成青贮饲料喂养安格斯牛,实现“一亩地两份收入”。
养殖业同样蓬勃发展。会宁县琴与平养殖农场扩建标准化肉羊场,计划引进300头基础母羊;马国强在八里湾乡带动40余户蜂农,依托荞麦、苜蓿花海发展养蜂产业,年产值达80万元。目前,全县肉羊存栏超21万只、肉牛存栏1万余头,特色种养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硬支撑”。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
韩家集镇的500亩马铃薯“丰产方”示范基地,是科技助农的典范。该镇通过“四统一”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服务,推动马铃薯亩产提升30%,并辐射带动全镇1.5万亩马铃薯种植。
“统一供种、滴灌技术、无人机飞防,今年薯苗长得比往年壮实多了!”农户李清说。
在中川镇高陵村,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合作社引入现代化加工设备,将杂粮原料转化为礼盒装精品,线上直播带货与线下商超销售并行,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全县推广“电商+文旅+农业”模式,2024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0亿元,小杂粮、亚麻籽油等特色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全国。
农文旅融合:红色沃土绽放“多彩经济”
会宁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旅游+农业”新路径。大墩梁村依托红军战斗遗址,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同步发展农家乐和小杂粮体验游。
“游客来了不仅能瞻仰先烈,还能品尝杂粮宴、购买特色农产品,村里人气旺了,钱包鼓了。”村民魏太平说。
此外,设施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中川镇梁堡村的设施蔬菜基地吸引游客采摘圣女果,带动周边农户就业;新塬镇的无籽西瓜、小茴香等特色种植,不仅丰富“菜篮子”,更成为田园观光的亮点。2025年上半年,全县农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5%,乡村振兴动能更加强劲。
“全县坚持“农业优先、文旅赋能”发展定位,以八大产业为主导,打造全产业链。下一步将继续推动绿色标准化生产,培育龙头企业,深化农文旅融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景卫国表示。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土里刨食”到“产业融合”,会宁县以特色产业为引擎,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荞麦花海依旧翻涌,小杂粮产业链持续延伸,养殖基地牛羊肥壮,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会宁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