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0月27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10月25日,第九届安徽自然嘉年华暨2025“看见我的野生邻居”议题公益节合肥站开幕式在合肥植物园举行。本届安徽自然嘉年华以"'湿'情画意万物共生"为主题,深入打造多元趣味的环保主题游园会,通过沉浸式、互动式、趣味化的体验方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协作平台,为合肥市“鸟类友好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合肥鸟类友好城市建设倡议》发布
本届嘉年华以“‘湿’情画意万物共生”为主题,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湿地是城市的“绿肾”,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合肥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
开幕式上,《合肥鸟类友好城市建设倡议》发布。企业代表、高校学者、社会组织及志愿者代表共同签署响应,从企业责任、学术支撑、公众参与等维度构建鸟类保护多元协作体系,而志愿者代表的加入,正是民间保护智慧从“零散行动”走向“系统协作”的关键一步。
现场,同步开展致谢与表彰环节,对湿地友好单位予以表彰致谢;向皖江生态保护项目先锋公益伙伴致敬,为合肥市环保志愿者培训营结业学员颁发证书;授予优秀个人“合肥年度优秀环保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全面凝聚多元主体的生态保护合力。
此外,星级志愿者及专项环保志愿者升级仪式的举行,进一步完善了环保志愿者激励机制,不仅提升了志愿团队的凝聚力与专业服务能力,更让民间保护力量的成长有路径、贡献有回报,持续激活基层生态守护的内生动力。
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认知转化为行动
作为连续举办九届的省级大型环境教育标杆活动,本届嘉年华的举办标志着该活动已从传统自然教育平台,正式升级为统筹全民生态行动的核心枢纽。活动以主题游园会为核心载体,科学设置主题游戏区、生态展览长廊、“我的野生邻居”打卡区、自然观察区等9个功能分区,创新采用“趣味互动+科普宣教+公益实践”的跨界融合模式,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认知层面深度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行动,实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活动目标。
“合肥年度优秀环保志愿者”荣誉获得者小溪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作为环保志愿者,我们始终坚持终身学习,而教导是最好的学习,身上徽章的认证越多,也代表着进步与责任。期待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推动合肥市环保与公益的发展,为了我们共同的碧水蓝天,携手前行。
SEE基金会皖江生态保护2025年度“先锋公益伙伴”芜湖青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执行主任丁洁表示:“此次合肥之行最大的触动是感受到浓厚的环保志愿精神与广泛的公众参与度。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动员乡村社区居民参与绿色生态种植,保护并传承本地农耕文化,守护周边农田、湿地与河流;同时会推动更多城市居民走进乡村、亲近生态环境,让人们在实地接触中加深对自然的热爱。”
超40个互动摊位现场“圈粉”
为期两天的主题游园会同步引发社会广泛参与。主题游戏区设置超40个互动摊位,鸟类拼图、垃圾分类挑战赛等趣味项目吸引青少年群体踊跃参与,在竞技互动中普及生态知识;自然观察区由资深自然导赏志愿者带队,引导公众打开“五感”,开展昆虫观测、植物辨识等体验活动,引导公众发现城市生态中的自然奥秘;“我给鸟儿安个家”工作坊前,亲子家庭通过观察不同的鸟儿,找寻不同鸟类的鸟巢,并用捡拾的树枝搭建鸟巢和超轻粘土捏制可爱的鸟儿,让更多的人爱上并了解鸟类。
零废弃手作区的“废弃物再创作”体验、生态展览区的自然笔记与摄影作品展示、“我的野生邻居”打卡区的互动传播等特色环节,实现了不同年龄层参与者的全覆盖,有效扩大了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范围。
合肥市十里庙小学副校长李延星表示:“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大量体验性、互动性项目让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学习环保知识,直观感受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既有趣味性,更有教育意义。”
“与孩子共同完成现场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主动提出‘这些鸟都叫什么’‘我们怎么能更好的保护它们’等问题,这种实践体验对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的培育效果远超课堂说教。”参与活动的市民张女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