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来尝尝我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在一家老字号门店的柜台前,一位中年人对着朋友这样说道。他的话,也道出了老字号与消费者之间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曾几何时,老字号是消费者信赖的“金字招牌”,其似乎总与“传统”“怀旧”深度绑定,与年轻群体追捧的“潮流”隔着一些距离。但如今再走进这些“老铺子”,其已悄悄换上新模样。有的将传统糕点与新式口味融合,有的把经典菜品做成即食零食。这些变化背后,是老字号主动“赶潮”的探索。它们既要护住代代相传的“传统”,又要接住年轻人的“新品味”,在二者的碰撞中,寻找长久发展的新路径。
老字号要“赶潮”,前提是守住“传统”,不能为追“新潮”丢了根本。这份“传统”,是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验证的工艺标准,是刻在品牌基因里的品质坚守,更是消费者产生情感认同的源头。始创于1773年的稻香村,在年轻化转型中始终未丢传统技法。其打造的网红苏式茶点碧螺春茶酥,在遵循传统苏式糕点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苏州名茶碧螺春融入糕点,让茶香与酥香形成独特风味。为了让年轻人感知这份“传统”的分量,稻香村还将苏州观前街的百年旧址改造升级为国潮体验店,推出“前店后厂”的现烤现卖模式,让消费者可以看到糕点成型的过程,这种体验让品牌在年轻群体中收获了不少好评。反观部分老字号的跟风尝试,为追赶“网红节奏”省略核心工序,导致老味道颇少,最终可能不被市场认可。事实证明,老字号的“新潮”必须扎根于“传统”,脱离工艺与品质的潮流终究是昙花一现。
真正的“赶潮”,不是用“新潮”替代“传统”,而是让“新潮”为“传统”赋能。潮流应成为老字号活化传统的桥梁,让藏在时光里的技艺与文化,以更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方式被看见、被喜爱。比如,针对现代消费需求,白玉不仅开发出手掰豆花、新派鲜豆卤等新产品线,还跨界联合六必居推出麻酱味豆立方,把传统豆制品玩出了新花样。在营销方式上,老字号也在积极拥抱变化。京华茶业发力线上新兴赛道,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搭建“多号同播矩阵”,并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知名学者及网红参与直播,提升品牌热度。据了解,2024年,京华茶业累计开展直播3000余场,发布短视频5000余条,触达人群超7000万,品牌曝光量更是达到了6亿次。这些实践证明,当“新潮”玩法服务于“传统”的活化,老字号便能实现“老客不丢、新客自来”的良性循环。
老字号“赶潮”,还要避免盲目跟风,找到适配自身的路径。潮流迭代的速度极快,从国潮联名到直播带货,从沉浸式体验到健康概念,若脱离自身基因照搬他人模式,极易陷入“东施效颦”的困境。不同品类的老字号特质不同,适合的潮流方向自然各异。目前,不少食品类老字号在保留传统口感的基础上降低甜度,推出低糖产品,精准契合年轻人“健康又好吃”的需求。餐饮类老字号发力“场景创新+产品延伸”,有老字号在还原经典炒菜的同时引入自助小火锅,用多元场景适配不同消费需求。服饰类老字号则深耕“文化赋能+设计创新”。部分老字号选择与知名IP合作打造联名款,以年轻人青睐的国潮美学为载体,诠释传统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可见,“赶潮”需“量身定制”,只有让潮流玩法与品牌自身的特质同频共振,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字号愈发意识到,“传统”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新潮”也不是跟风的噱头,而是激活传统的钥匙。“赶潮”不是为了变成毫无辨识度的“新品牌”,而是为了让“老品牌”以更鲜活的姿态延续生命力。
在文化复兴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老字号的“赶潮”承载着“让‘传统’活在当下”的使命。当老字号能守住“传统”不偏航,拥抱“新潮”不盲从,这些穿越百年的品牌,定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让“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王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