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 渭南市 >> 乡镇介绍 >> 上王乡
上王乡

  上王乡位于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地处渭北台塬区,境内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8公里,总面积约75.7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209人,有汉、回两个民族,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42人。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五龙山余脉金粟山,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所在地,陵寝北门在本乡分水岭村。连同陪葬的高力士墓,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载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谒桥陵至金粟山,见有龙盘凤息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泰陵规模浩大,陵内封地方圆达38公里,设置分内外两城,布局酷似京师长安。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

  上王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日照2360小时,年降水514.7毫米,无霜期218天。总耕地面积4624万平方米。

  上王境内交通便利,邮电通讯网络发达,电力充足。响蔡公路,上闫公路纵横交错,通达四方。

  改革开放以来,上王乡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以上王街为中心的贸易集市和以响石盖为轴心的建材市场两上经济小区、以红提葡萄、苹果、养殖及建材业为主的“三产一业”发展格局。上王乡北临陕西苹果大县的白水,位于绵延达7公里的金粟北麓,因东西为一川道,故造成了上王一个独特的区域小气候,加上土质层深地肥,为蒲城北部少有的苹果优生区。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各届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响应,大力发展苹果栽植,目前已发展成为上王乡一个相对稳定的支柱产业,面积达2万余亩,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以上,品种也由最初的秦冠、黄元帅发展更新为富士、嘎拉、新红星、千秋等多个优质品系,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各地市场。经各级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后,1996年,上王乡被授予“绿色食品基地”。全乡工业以水泥企业为主导,形成建材、建筑、机械修理、运输、服务等多行业、多门类的企业群体。2004年,四级企业发展到337个,从业人数1880人,总产值6000万元。

  上王乡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因曾居住常、王二姓而得名,原称“常王”,后逐步演变为今名。

  境内西端有尧山(又名浮山),古柏苍劲,荫郁蔽日。山顶建有尧山庙,供奉尧帝女儿为“尧山圣母”,每年清明举行庙会,方圆几十里乃至百余里的人纷至沓来,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东端有五龙山,位于本乡东苇村,因宛若五条游龙而得名。又因秦大将白起曾驻军于此,又名白堂山。山为丘陵地貌,山南多石,山北较为平缓,果林密布,有桃、李、杏、枣、核桃、柿子等水果,尤以苹果驰名。唐大将敬德、爱国将领杨虎城、共产党大将王震等也曾安寨扎营。山下的《义门王氏先茔碑》记录了东苇村王氏家族因军功被皇帝分封关中,并以“孝义名于乡里”,以及受到朝廷表彰的事迹。由担任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的“一代宗师”、著名文史学家欧阳玄撰文,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参知政事和翰林学士的危素书写,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现存蒲城县博物馆。元代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虞集专门作《义门孝义诗》赞誉:“阴阴槐柳荫苇村,中有乌头孝义门。耕织事均家益瞻,缌麻亲尽义弥敦。蜜蜂日暖开窗户,慈竹春深长子孙。先世此邦尚赐履,为歌遗俗却销魂。”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