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巴中市 >> 乡镇介绍 >> 桥亭乡
桥亭乡

  桥亭乡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向南倾斜,呈“凹”字形,最高点为北部的龙池山,海拔1700米,地域南北宽,东西窄,中部凹入,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主要山峰寨子山、化碧寨、九龙山、龙池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南江河从北至南纵横其中,河床深切,谷坡峻峭,境内山高谷幽,属亚热带秦巴区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全乡地势高低不同,形成乡境内南部与北部、山上与山下气温的立体差异,气温由南向北,随地势升高而降低,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境内有铁、铅锌、石膏石灰石等矿产。1958年兴办过铁矿厂、铅锌厂和磷肥厂。2003年引进外地客商探采铅锌矿。

历史沿革

  桥亭乡以老街桥头木桥上建亭得名。清代属崇清乡地,置桥亭场,民国六年(1912年),桥亭场划规第二区团练办事处辖。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桥亭,在桥亭置乡苏维埃,隶属杨坝区苏维埃。1935年3月,红军撤离南江,国民党恢复统治,置桥亭联保办事处,属第一区署(区署置赶场溪)域。1940年实行新宪制,撤并联保置乡镇公所,划属第一区署桥溪(1944年更名官溪乡)乡公所辖。解放前夕,属于伪官溪乡第十二保,沙滩为第十三保。1949年12月重获解放。解放初年,在“官溪乡解放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征粮、清匪和民主建政工作,1951年1月废旧保甲制度,建立新政权。同年4月,结合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拆官溪乡地置桥亭乡人民政府,沙滩也同属划归桥亭乡人民政府管辖。1952年1月,结合土改,调整乡村规模,拆桥亭乡地置沙滩乡人民政府。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秋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撤销沙滩乡并入桥亭乡。1957年3月复置沙滩乡。同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分别成立桥亭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沙滩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分别更名桥亭乡人民政府、沙滩乡人民政府。2005年3月,调整扩大乡规模,拆沙滩乡人民政府并人桥亭乡人民政府,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安全生产办公室。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底,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1700万元,第三产业332万元,占CDP20%,农业总产值1076万元,占GDP63%,地方财政一般拨款收入45万元,人均粮食1210公斤,人均纯收入1518元。

  农业生产:围绕“依靠科技增效,调整结构增收”的思路,加强科技普及力度,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初步形成黄羊、核桃、银花、生猪四大骨干产业。畜牧业有了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草山草坡,大力饲养南江黄羊,实现黄羊产值3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2.5%,养羊50只以上的大户达到152户,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建黄羊养殖示范小区9个,建“千羊村”5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5350头,年出栏7500头,已建仔猪饲养基地一个,家禽出栏1.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79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4%。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全乡绿色经济总产值6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0.4%,农民人均绿色经济收入达到900元,主要经济作物银花达到4700亩,年产金银花20吨,实现收入60万元,建银花基地村4个,栽植银花1000株以上的大户300户,核桃总面积达到5400亩,年产核桃45万斤,实现收入l12万元。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核桃基地乡。水果年产量25万斤,三木药材1000亩,板栗产量10万斤。

  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运输有省道101线沿河贯穿全乡4个村。到2004年底,全乡已有4个村修通了村道路,基本解决了交通闭塞行路难的问题,投资23万修建了三座铁索桥,群众过河难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全乡共建小型塘20口,引水堰6条,微水池50口,提灌站5处,水利工程蓄、引、提能力达到150万立方米,其中有效水1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保灌面积1200亩,旱涝保收面积1100亩。实施“治水兴村”战备,切实解决旱山村的人畜饮水难问题,全乡建人饮池250口,解决了1450户4520人18000头牲畜饮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充分利用南江河上游水利资源,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720千瓦,开与国家电网联网,解决了全乡照明,家家户户照上了电灯。建程控电话基站一个,无线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目前,全乡程控电话用户有120户,无线电话有131户。移动电话用户720户。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实施林业“两大工程”为重点,抓好环境绿化和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家园。近五年退耕还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8%。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初步实现了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目标。

  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采取“请进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多渠道营造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协调服务,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进县内外客商投资500多万元,建加油站一个,探采铅锌矿2处,开采沙场3处,建花岗石板材厂一处,建石膏厂一处,已动工新建龙门电站一处。就地解决了500多人的务工。

  劳务开发。桥亭乡是一个地势条件恶劣、坡地多的山区乡,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劳务开发上,坚持以有效开发利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外输回引为途径,把劳务开发作为推动乡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劳务开发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全乡年外出务工人员2500人,年实现劳务收入750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6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积极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入农业再生产,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全乡已发展农村养殖大户5户,种植大户25户,加工、运输大户20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户9户,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民营经济:按照“民营经济富乡”的总目标,坚持“鼓励发展、正确引导”的方针,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底,全乡民营经济大户达到了35户,个体工商户45户,个体运输户50户,从业人员150人,民营经济收入达到了327万元,占农业总收入23.4%。

社会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乡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软硬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共投资二百多万元,对桥亭小学、沙滩小学、龙门村小学校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两所中心小学装配了电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小学(含村小)4所,共有教学班19个,教职工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890人。卫生工作方面,对乡村卫生组织实行了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各卫生站为民服务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全乡群众全面实行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有效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在计划生育方面,加大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大力开展“三结合”工作,使全乡的计划生育率提升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以内。在广播电视上,通过政府投入和农户自行投入,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光迁电视入户率达30%以上。

民俗文化

  旧社会,桥亭沿袭传统民俗,以封建文化维持其残破局面,自发地进行祝神、庆架等活动,解放后,桥亭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多样,具有山区特色,桥亭人民普遍学习扭秧歌,唱革命新歌。1952年民间组织宣传队,进行戏剧、歌咏、相声、快板、_金钱板等多种演唱活动,1955年,建立了农村俱乐部,按业余、自愿、小型和多样的原则组织农民喜闻名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大批农民积极参加。1966年由各种形式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代替。以宣传表演“造反有理”、“阶级斗争”为题。1972年至1979年人民公社成立了桥亭农民文艺宣传队,参与人数达到50人,分别深入各大队义演共计250场次。1980年重建了公社文化站,恢复了说唱、读书等活动,集资兴办了电影队,民间广泛流传着山歌,凡婚丧嫁聚、拉石打夯、背运夜行中都可听到不同格调的民歌从人们的口中飞出。1990年以后,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文化工作被终止。

发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科教兴农、科技兴乡”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桥亭乡的生态和气候优势,把桥亭乡建成有名的绿色经济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培植好后续产业,保证农民增收。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桥亭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壮大以南江黄羊为主的畜牧支柱产业,巩固核桃、银花为主的后续产业,开发壮大劳务产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根据山区玉米产量大的特点,引导群众对粮食精深加工,以提高粮食转化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广沼气和生物节能灶的使用,加强水利、交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桥亭乡畜牧产业规模和“二南路”桥亭段公路沿线区域经济规模,抓好乡中心集镇规划和建设,以优惠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到集镇建房落户,开办服务业。力争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0%,经济总收入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4%。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