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乡镇介绍 >> 红光镇
红光镇

  红光镇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成都市以西13公里处,国道317线横穿其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各种花卉苗木生长。 全镇幅员面积23.5平方公里,花卉苗木面积2500亩,主要品种有:桂花、梅花、樱花、天竺桂、金叶女贞、黄桷树、红继木、雪松、红叶李、金叶槐、银杏、楠木及各种桩头盆景等一百多个品种。可随时向社会低价提供大量的各种规格绿化苗木和花卉盆景.。

经济发展

  成灌高速公路、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317国道穿越全境,交通便捷,是毛主席1958年亲临视察过的地方,具有光荣的历史。红光镇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人民富足,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小城镇。镇域人口约6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2004年被成都高新区西区整合约10平方公里,现幅员面积为33.5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辖14个行政村,125个社,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现已初步形成以电子软件、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链,现有镇属、三资、外资、民营及个体工商企业1200多家。2006年,全镇实现全口径税收729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0920万元,工业投资达1134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3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43元,农业增加值达7242万元。

  改革开放前,红光镇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元,几乎没有工业和第三产业,直到92年,红光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工农业总产值不足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90%,第二产业占8%,第三产业占2%;从92年开始,红光镇利用小城镇建设试点这个契机,整合各方面的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兴办第三产业。目前,红光镇正向着新兴工业强镇迈进。

工业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红光镇工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该镇一贯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镇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依托优势、建设载体、招商引资、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加大服务力度;突出招商重点,重点引进与该镇四大支柱产业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延伸产业和配套产业;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优质服务镇域企业,增强镇域企业扎根红光、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等方式全力推动镇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西区的整合使该镇的工业经济面临严峻的二次创业,但南临高新区、INTER出口贸易加工区以及成都现代工业港北片区在我镇的正式开工建设,又为该镇新一轮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现已初步形成以电子软件、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链,现有镇属、三资、外资、民营及个体工商企业1200多家,较大企业有托普集团西部软件、成都恒通铝业公司、成都利普科技公司、法国达能、新兴富皇公司、上海永冠集团、川交农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农业发展

  红光镇虽然以发展工业为主,但一直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寻求各种方式助农增收。

  ――农业生产:全镇以“三高”农业为主,现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成都市郊二线蔬菜生产基地。红光镇大力探索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新思路、新途径,通过“公司+支部+农户”、“支部+协会+农户”等组织形式以及转租、转包、入股等土地流转的新方法,大力引进农业企业、引导农民组建协会组织。现4.6公里长的马光堰观光农业产业带已初具规模,进园企业有20余家,较大的有天安花园、绿泽园、老年生态园、天香园等成为成都近郊农家旅游的新亮点。由农户自愿组建成立了蔬菜协会、养殖协会等协会组织,在广大农户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该镇的各种农产品生产正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出栏商品猪2.5万头,家禽55.6万只,特种蔬菜面积3626亩,年产各类鲜菜2万吨,农业产业化和生物农业工程企业十余家。

  ――失地农民:随着成都市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以及自身经济建设的需要,红光镇的失地农民逐年增多,现有的失地农民共涉及8个村,31社,约9017人,其中西区整合区域内4710人,现镇域内4307人。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该镇一直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为了保证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该镇制定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引导和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为此专门成立了劳动保障所专职负责此项工作,重点抓好四个工作:一是建立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摸清底数;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大力依托周边优势资源(如西华大学、INTER出口贸易加工区等),兴办社区服务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所在就业和培训中的应有作用,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2005年,该镇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2个,培训人数达2191人次,其中有432余人取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转移劳动力835人。

第三产业

  红光镇第三产业正不断壮大,已从1992年的占全镇经济比重不足2%上升为现有10%,产值达3.5亿元,从业人口近4000人。该镇通过主动承接和依托成都市、西华大学、高新西区等经济圈的辐射方式,大力发展以房地产、商品贸易、餐饮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注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新建农民新村,扩大城区面积,加大城镇的建设和经营的力度,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现有的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基本做到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辖区内有大学2所,中专2所,中学2所,小学6所,医院2处,病床500余张,入住的房地产公司8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1家,邮电、通讯、金融网点齐备,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企业展台

  四川师柏木业有限公司,是在郫县独柏家具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家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体,现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硬家具生产企业,占地3万平方米,年产值达3500万元。产品以实木沙发、餐台、椅、办公家具系列、酒店家具系列为主,产品遍及全国各地,远销瑞典、美国等。公司先后从意大利、德国引进各种先进设备,并在全国范围内聘请机械、设计管理专家、特级技师、销售代表,连续三年产品和公司被国家、省、市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名优家具企业,质量管理金奖单位。同时被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质量无投诉单位,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打假保名优”重点企业。

  新兴富皇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成都新兴富皇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是成都新兴公司与香港富皇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合资企业。公司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7400平方米。投资总额7200余万元,现有人员170余人。生产设备从台湾引进,采用台湾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主要生产PVC仿真皮沙革、手套革,以及电工粘胶膜、棚布膜、灯箱膜等。产品规格齐全,质量指标均达到或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年可产PVC高级仿真皮人造革750万码,PVC薄膜2000吨。公司自1996年元月正式投产以来,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目前产品除畅销成都、重庆市场外,还远销到上海、广东、香港、云南等省市。

城镇建设

  红光镇2000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级油面路总长25公里,基本实行村级黑色路面网络。镇内拥有日供水8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新建邮电模块局大楼一座,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安装了10余万米的通讯主线。建成区面积为3.3平方公里,现有冲水式公厕2个,排污沟4000米,天然气管道8500米,新街13条,长4700米,商住房22幢,面积52800平方米,街面的营业房680间,面积7000平方米。修建了工院连接道、工院小区、川工综合市场、托普大道等,并在317线与羊西线之间开通三条连接道。同时实施了创红光文明路工程,为红光广场至红光门的317线两边水沟加盖绿化,使之成为省、市文明路。

  2008年7月5日红光镇按照县创建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郫彭路(红光段)两侧进行风貌改造,打造约8000㎡的生态绿化带,对全兴酒厂、车桥厂围墙侧进行堆土造型,并进行绿化,目前已完成绿化6500㎡,完成总任务的80%;郫彭路(红光段)两侧所有房屋外墙的风貌整治立面总任务约10000㎡,目前此项工作已接近尾声,该路段店招、店牌按照统一要求正在安装当中;梦桐泉路段两侧同步进行的风貌改造和绿化整治,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80%;对郫彭路(红光段)个别企业搭建的临时帐篷,由镇政府补贴资金统一拆除并修建约2000㎡标准工棚,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70%。

人文景观

  一年一度的3.16庆典,是闻名县内外的大型集会。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16日视察了当时的合兴乡红光社,为了纪念伟人,合兴乡后来改为红光乡,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1995年,红光镇政府修建了毛泽东广场,广场中央是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的雕塑。镇政府组织的3.16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受到了各级领导关注,吸引了八方来客。

  红光镇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名人街上有著名的画家赵蕴玉、古琴家喻伯荪在此定居。

  赵蕴玉(1916-2003)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字蕴玉,著名画家、书法家。四川省阆中市人。1916年生,四川人。擅长中国画。历任中学、成都岷云艺专美术教师,曾在四川博物馆从师复制古画、鉴定工作,后任四川省教育学院美术系国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