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乡镇介绍 >> 德源镇
德源镇

  德源镇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近郊,是郫县的南大门,距成都市区仅5公里,距郫县县城1.2公里,距温江县城6公里,区域优势十分突出,随着成灌高速公路和郫温快速通道的建成,更缩短了德源与成都市区的时空距离,全镇幅员面积26.5平方公里,辖16个村,108社,总人口2.03万。

基础设施

  德源镇地处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心地带,国家级“温郫都生态示范园区”中心。东连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南邻温江区永宁镇,西与成都市重点发展镇友爱镇相接,北与郫县城区相连。德源镇镇域内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成灌高速公路、IT大道西延线、王桥路、观柏路和郫温公路纵横贯穿全境,成都市规划成都五环路德源段即将动工。从镇政府所在地到成都市区商业中心仅25分钟车程,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20分钟车程,到都江堰名胜风景区20分钟车程。镇内教育文化设施齐备,现有1所初中,2所中心小学和1所县级示范幼儿园。

  卫生机构健全,医疗网络完善,有1所建设标准、设施齐全的德源镇公立卫生院和9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医疗点。水、电、气、光纤、邮政、银行等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环境优越。

经济状况

  2006年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175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3292万元;实现工业投资8022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4%;完成技改投资601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925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95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63元;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22个,其中新引进项目14个,续建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706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8809.49万元。

  2007年实现全口径税收1991万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31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实现17000万元,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1000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9811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789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00亩;向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进项目4个以上,到位资金13000万元,其中,市外资金8000万元。

工业发展

  镇域内有工业企业近50余家,拥有成都勃克啤酒有限公司、四川新斯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报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军区印刷有限公司、成都岚牌实业有限公司、四川新斯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龙牌汽车车身制造工业有限公司、成都德源线缆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印刷包装和机械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其中成都勃克啤酒有限公司年税收已超过1000万,名列全县第三,成都岚牌实业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的创汇企业。2004年,全镇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9020万元,全口径工商税收1700余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6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615万元,技改投资275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4192元,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1049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325万元。

农业发展

  德源镇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近郊,是郫县的南大门,距成都市区仅5公里,距郫县县城1.2公里,距温江县城6公里,区域优势十分突出,随着成灌高速公路和郫温快速通道的建成,更缩短了德源与成都市区的时空距离,全镇幅员面积26.5平方公里,辖16个村,108社,总人口2.03万。德源镇按照全方位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营造优良的软硬环境。中法合资成都市克里莫雄峰育种公司、成都科沣兔业绿色基地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相继落户德源,建成投产,现已成为镇域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德源镇大力培育发展鸡、鸭、兔养殖大户,加快德源农贸商城建设,建成成都市近郊最大的家禽养殖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优势,注册品牌,使德源成为云南大蒜的种源基地。

  清水河流贯全境,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拥有省内外闻名的万亩“红七星”优质大蒜生产基地,规划发展了郫县蜀都花卉产业园区(德源片区),形成了以新华、普安、胜利等村为中心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永光村为中心的樱桃番茄种植基地,以前进村为中心的无公害辣椒种植基地,扶持壮大了中法合资成都克里木育种有限公司、成都国治花木研究所等一批龙头种养企业,全镇现有养殖专业户2000余户,年出栏商品猪3.7万头,小家禽190万只,年产商品蛋100多万公斤,是川西地区闻名遐迩的生猪产地和禽蛋之乡。

  受四川省质监局委托,市质监局、市农委有关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验收组,对郫县德源镇食用菌种植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镇创建工作进行了验收,正式确认德源镇食用菌种植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镇创建工作验收合格。由此,德源镇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镇之一。

  该镇种植香菇937亩,年产量1219万袋。从2002年创建至今,该镇对香菇种植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种植,年户平增收2000余元,每亩平均增收6500元,香菇总收入达到3657万元,比创建前增加2000多万元。该镇香菇先后获得“成都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和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该镇还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申请注册了“香伞”牌食用菌商标。

城镇建设

  2004年,随着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成都现代工业港南片区建设宏伟工程的全面启动,德源镇党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工业港南片区IT大道西延线长3.3公里、宽50米的道路沙夹石路基铺筑工程,投资40万元完成了蜀都花卉产业园区德源片区内2公里沙夹石路基铺筑工程,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拆除城镇旧房2500平方米,基本完成了新建7000平方米居民商住楼主体工程,启用并规范了闲置多年的农贸市场,农民自筹资金修建了一占地10余亩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镇村道路损坏严重、道路坑洼不平、车辆行人通行不便等问题,德源镇将道路建设列为2008年惠民行动重要目标,狠抓工作的落实。在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从2008年7月全面启动镇村道路整治工程以来,已对镇内的主要镇村道路--红合路、东林路、和众路、寿增路、团结渠干道、柏林路等6条涉及11个村,全长18.4公里的镇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重修。

  该镇已建成具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临街商住楼7500平方米,耗资400多万元完成了对郫温路(郫县至温江区)德源段沿线的绿化景观营造及多个公共休闲绿地的建设,全面完成了城镇低压电网改造及郫温路沿线工业企业供电线路改造,并将启动城镇主要街道天然气、自来水、光纤管线“下地”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2009年初即可完工。

特色产业

  德源镇大力发展绿色大蒜基地化建设,已建成以东林村、义林村、平城村等为主的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现已辐射到友爱、红光等镇,并在镇、村成立大蒜产业协会和营销协会。生产的大蒜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同时注册了“德源牌红七星”大蒜商标。基地生产的红七星大蒜主要销往云南、贵州等省作种植商品蒜蒜种。该镇大蒜常年规范种植在10000亩以上,年产蒜薹350万公斤、蒜籽550万公斤,外销98%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形成了省内外优质蒜薹、优质蒜种基地的规模效应。

  2007年,德源镇大蒜种植面积10052亩,比2006年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大蒜生产周期约8个月(九月栽插至次年五月收获),平均亩产蒜薹可达320公斤、蒜籽500公斤;2007年每亩生产成本850元左右。蒜薹销往省内外各地,蒜籽大部分与相邻的温江区大蒜基地一样,由云南客商就地收购,用作于云南地区商品蒜种蒜。虽然比例占云南客商收购总量的60%-80%,但是仍未充分体现出“德源牌红七星”大蒜的品牌优势。2007年,蒜籽销售低迷,收购价格呈低开高走,后期走低势态。5月中旬收购价格2.4-2.6元/公斤,6月上旬收购价格达3.2-3.4元/公斤,至尾期时收购价格又回落到1.2-1.4元/公斤。造成2007年大蒜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一)是2007年物价上涨,但大蒜收购价格却低于2006年,致使农户不愿出售手中大蒜,希望价格上涨后再销售。但从全国市场来看,每公斤收购价仍高于外地市场价格,因而客商处于观望状态。农户不出手,客商不下手,使2007年大蒜销售低迷。(二)是受2006年大蒜市场利好影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增,但销售区域仅限于云南、贵州等地,使市场供需失衡,造成价格下跌。(三)是主要消费市场云南省对农业产业性结构进行了调整,部分大蒜种植户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加之2006年正值大蒜播种时期,天干无水,蒜种无法下播,导致用种量和种植面积的减少,蒜种积压。(四)是受国际市场影响。进口大蒜的国家采取进口配额限制和严格的审查制度,而云南生产的商品蒜主要用于出口,使其大蒜出口缓慢,新增大蒜产量只能在国内市场消化,也同样影响到了种蒜的收购价格。(五)由于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部分营销户低价位收购青蒜(主要作为收获蒜苗或蒜薹的种子使用)以次充好造成销售市场混乱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影响了“德源牌红七星”大蒜的品牌效益。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