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乡镇介绍 >> 崇阳镇
崇阳镇

  崇阳镇是崇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面积37.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48亩。居民90509人,其中农业人口34232人,东距成都市区28公里。崇阳镇系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晋永嘉六年(312年)李雄分蜀郡江源县地置汉原郡后,一直是历代郡州军府县治地。常住人口12.6万余人,辖17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会,359个村(居)民小组。镇党委下设1个社区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20个社区党支部,17个行政村党支部,16所中、小学、幼儿园党支部,3个企业党支部,2个卫生院党支部,1个异地离休党支部,党员总数4210名。

行政区划

  崇阳镇辖正东街、大北街、小东街、江源路、中南街、南米市、西街、金带街、辰居路、三元街、上南街、文化街、杨祠街、小北街、永康路、唐安西路、蜀州中路等17个街道居委会,辖北楸、白碾、三和、北郊、瓦窑、兴昙、棋盘、南河、西河、西郊、梅花、高墩、小罗、新民、白石、石羊、永安、黑铺、黄泥、石埂、白云、太和、毛桥、王殿、唐安等25个村。

历史沿革

  自西晋永嘉六年(成汉玉衡二年,公元312年)李雄分蜀郡江源县地置汉原郡,为汉原郡、县治所,其后为历代郡、府、州、县治所。清、民国置城区,1940年置城厢镇,1951年更名城关镇。1980年10月定名为崇阳镇。

地理环境

  崇阳镇经济繁荣,商贸云集,人文景观丰富,既有川西风情,又具现代气息,是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蜀门重镇”之称。系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晋永嘉六年(312年)李雄分蜀郡江源县地置汉原郡后,一直是历代郡州军府县治地。1980年10月定名为崇阳镇。

  全镇城市建成区达12.8平方公里,大小街、路、巷119条,城区骨架干道四纵四横,成温邛高等级公路和省级怀华路交叉穿境而过,街道整齐美观,各式楼房林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大、小广场9座,星罗棋布,风景独具。城区内还有始建于晚唐的罨画池,纪念南宋著名大诗人的陆游祠,始建于明朝的州文庙,清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府邸——宫保府等布局典雅,景色宜人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3所,公立幼儿园3所,社会事业单位配套齐全。2008年全镇正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而努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建设

  2000年,全镇拥有生产经营企业674家,包括建材、建筑、家具、制革、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以胜通有限责任公司、亨通机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富邦皮革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为代表的公司制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当年,镇属企业总产值达101437.1万元,实现利税4160.7万元,招商引资10643万元。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丰产增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均收入达2880元,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全镇城市建成区达12.8平方公里,大小街、路、巷119条,城区骨架干道四纵四横,成温邛高等级公路和省级怀华路交叉穿境而过,街道整齐美观,各式楼房林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大、小广场9座,星罗棋布,风景独具。城区内还有始建于晚唐的罨画池,纪念南宋著名大诗人的陆游祠,始建于明朝的州文庙,清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府邸——宫保府等布局典雅,景色宜人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3所,公立幼儿园3所,社会事业单位配套齐全。目前全镇正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而努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里是中国风筝主要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金鸡风筝生产始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特别是该乡水陆村,早在清朝初年,就基本形成了“印风筝”、“高风筝”、“骆风筝”、“杨风筝”四大生产体系。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并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扶持风筝产业的发展。生产工艺改木板雕刻、手工印刷为电脑制图、机器印刷,纸张由夹江纸、水皮纸改为塑料乳白膜、丝绸等。各类风筝图案美观新颖,色彩艳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投入市场深受人们欢迎。据统计,该乡有800多人从事该风筝制作,其中有不少具有现代文化知识的民间能工巧匠,他们在大力发掘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不断革新工艺水平。现已生产出各类硬翅、软翅、直串、拍子等18种造型不同的同筝,其中“大、特、精”的“风筝新宠”——巨龙型风筝,深受风筝爱好者的青睐。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泰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

特色产业

  崇阳镇水陆村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城区东外偏南,地处平原。该村下设22个村民小组,2893口人。该村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以技术精湛、种类繁多而闻名国内外,享有“风筝之乡”的美誉。

  水陆村风筝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初年,水陆村就基本形成了“印风筝”、“高风筝”、“骆风筝”、“杨风筝”四大生产体系。水陆风筝制作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以花鸟草虫为蓝本,比如龙头、蜈蚣、燕子、老鹰、蝴蝶、凤凰、蝙蝠等;另一类以民间戏曲的人物、场景为构图内容,像白蛇传中的白娘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再一类是以展示新时代新风貌为主题的风筝,如“走向世界”、“全民健身”等。 风筝,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制品,这里的金鸡乡是中国风筝主要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金鸡风筝生产始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特别是该乡水陆村,早在清朝初年,就基本形成了“印风筝”、“高风筝”、“骆风筝”、“杨风筝”四大生产体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这是清代诗人高鼎描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旷神怡。

  过去,这里生产的风筝工艺水平不高,品种单一,销路也受限制。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富民政策的指导下,当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并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扶持风筝产业的发展。生产工艺改木板雕刻、手工印刷为电脑制图、机器印刷,纸张由夹江纸、水皮纸改为塑料乳白膜、丝绸等。各类风筝图案美观新颖,色彩艳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投入市场深受人们欢迎。据统计,该乡有800多人从事该风筝制作,其中有不少具有现代文化知识的民间能工巧匠,他们在大力发掘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不断革新工艺水平。现已生产出各类硬翅、软翅、直串、拍子等18种造型不同的同筝,其中“大、特、精”的“风筝新宠”——巨龙型风筝,深受风筝爱好者的青睐。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泰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2008年,该乡风筝销量首次突破6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50多万元,力争到2005年销量突破1000万只,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