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超长黄金周”掀起消费热潮,各项数据彰显中国经济蓬勃活力。
国庆中秋假期,在福建宁德屏南县厦地村,村口的“水田书店”以稻田为背景,玻璃幕墙内游客静坐读书,窗外农人荷锄而过,形成独特的城乡对话。店长李娜透露,假期日均客流量达2000人至3000人。
李娜:我们营业时间也是从平时的8个小时调整到9~10个小时,主要销售的产品是图书、文创纪念品还有咖啡饮品,假期的营业额比平时增长很多,是平常营业额的3~4倍。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今年的旅游市场“情绪价值+文化体验”成为主要消费偏好,演唱会、赛事、影视IP继续成为出行核心触发点。
在江苏,“苏超”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点燃消费的新引擎。南京等地开设集美食、文创与特色商品为一体的观赛“第二现场”,将赛事热度延伸至消费端。南京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负责人朱晓峰透露,南京队对阵连云港队比赛当天,球迷们围坐在巨型LED大屏前,品港城风味,尝金陵美食,当天街区消费额较日常增长超过两成。
朱晓峰:为外地球迷提供我们南京本地的特色美食,提供连云港的一些手作文创产品以及连云港特色的美食。
国内游火热,入境游也持续走旺。这个假期,“东方美学”度假目的地继续受追捧。江西新余分宜县的“时空对话”文旅项目,将《天工开物》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外国游客阿丽娅在介桥古村亲手编织稻绳,学习抽丝、织布后惊叹,原来中国古代的农耕技术如此精妙。
阿丽娅:这里的氛围太特别了,历史和现代完美融合。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雕像,还亲手做了织布,现在才明白中国古代人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智慧。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634.3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204.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5%。
10月1日至7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分别增长8.8%和6.0%。全国邮政快递业1日到8日共处理快递包裹72.31亿件,日均处理量超过9亿件。此外,优秀国产影片带动观影热潮。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为18.35亿元,观影人次为5007万,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8.93%。
《中国电影报》总编辑张晋锋:今年国庆档排片布局既有高工业大片,体现并巩固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高端地位的属性。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新力量在国庆节档也是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他们很好地去关照社会现实,关照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绿色、智能与国潮消费成为这个假期的消费亮点。平台数据显示,更聪明的AI家电颇受关注,能听懂方言的智能语音空调、一键搜索菜谱的烤箱、多筒区分的洗衣洗鞋机需求飙升。此外,县域家电消费加速提档升级,洗碗机、净饮机、烘干机成最受欢迎的家电“新三大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认为,这显示出我国居民消费已由“性价比”转向“质价比”。
依绍华:对日常用品更加关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加关注新技术发展,提高生活品质。国潮商品更了解国人内在需求并及时跟踪需求变化给出相应的新款产品,推新速度快,并能唤起文化认同,消费潜力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