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节点。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这里,江南烟雨的精致美学与现代发展的生态智慧交融共生,展示着诗意栖居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的鲜活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份卓越的“苏州答卷”。
绿色生态发展,守护“诗与远方”
深秋时节,相城区冯梦龙村良荡港湿地公园内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附近农耕文化园里研学团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不时传来。2014年,为纪念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传承冯梦龙文化,这里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并以此为新起点,全面推进生态提升与乡村振兴。整治12条河道,清淤疏浚、修复水体;打造良荡港湿地公园,重构生态微循环;在保留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肌理的基础上,升级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将生态公园转化为村民日常休闲的“后花园”……
冯梦龙村景色(相城区黄埭镇供图)
随着生态环境华丽升级,冯梦龙村紧扣“梦龙文化”主题的“特色文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元产业体系随之构建。村里建设了冯梦龙纪念馆、书院等文化场馆,配套酒店、民宿等设施,还种植了850亩的蓝莓、黄桃等11种有机林果,打造了350亩主题花海,形成了“三季有果、四季有花”的产业特色。
冯梦龙村的华丽蝶变,是近年来苏州通过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典型缩影。“通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带动了农文旅价值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价值提升的双向奔赴。”苏州市相城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尹俊光如是说。
湿地焕新科技赋能 打造生物保护“江南样板”
秋日的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芦苇荡褪去青翠,换上了金棕色,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几条游船静静穿行在芦苇迷宫中,船头游客相机的咔嚓声,交织成对这片“绿水青山”的赞美。
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常熟沙家浜镇供图)
作为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园总面积414.03公顷,湿地总面积307.91公顷,湿地率达到74.37%。近年来,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完成了渔乐园区域多塘活水链人工湿地建设;南部芦苇迷宫区域开展了河道清淤工程,保护航道,减少水土流失,给湿地植被自然恢复留下了空间,更好地保护恢复了河流自然滨岸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湿地公园内还建有一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分站”,通过搭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体系,运用AI识别、环境DNA、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可以实现对热点区域物种的长期观测。这种全域物种观测新模式也是常熟生态环境部门的创新举措。据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薛翔介绍,近年来,常熟生态环境部门全力推进“1+6+N”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建设,“1”指一个观测总站,“6”涵盖尚湖、南湖、沙家浜、昆承湖等六大热点区域分站,“N”则是遍布全域的多个观测点。目前,常熟已初步搭建形成覆盖全市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以此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周期性观测。
激活金山银山 “疮痍之地”蝶变“桃花源”
在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位于张家港凤凰镇的鸷山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每天来自上海、浙江、南通等地的自驾车辆络绎不绝。而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因长期采石作业而满目疮痍、无人问津的村庄,深达20余米的矿坑,如一道“伤疤”刺痛着这片土地。
张家港凤凰镇(张家港凤凰镇供图)
2016年起,凤凰镇以市场化模式推进矿山修复,依托河湖综合整治和宕口复绿工程,结合全镇水系规划,将其改造为生态城市公园,同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城建设。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当地保留区域原始地形地貌,利用矿坑天然汇水优势,将废弃区改造成3.78万平方米的Ⅱ类水质湖泊。此外,附近的肖家巷采用商业业态、原住民生态及农作物并行的形式,以深化非遗为主线,通过开展乡村环境提升、产业联动升级、文化传承保护、旅游线路建设等工作,构建了餐饮、茶旅、民宿、农业、文创融合的“旅游+产业”体系。再加上凤凰镇拥有的6000亩水蜜桃种植区,这片“疮痍之地”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华丽变身为了集生态、文旅、农旅于一体的“新时代桃花源”,游客纷至沓来。
春赏桃花、夏品佳果、秋游古街、冬沐温泉……如今,凤凰镇“四季凤凰”旅游品牌彻底打响,凤凰镇将生态修复与富民增收深度融合,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疮痍之地’到‘生态桃源’,凤凰镇不仅重塑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价值转化贡献了可复制的样板。”苏州市张家港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利忠说道。(来源:苏州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