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张家界市 >> 乡镇介绍 >> 谷罗山乡
谷罗山乡

  谷罗山乡位于桑植县北部腹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似带状分布,前后均为茂密森林覆盖,一条名叫罗峪河的澧水干流贯穿全境,故又名罗峪,此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水路陆路四通八达,通讯信息畅通无阻,商业集市生机盎然、人民群众和谐相处,乃一处世外桃源。

行政区划

  辖:刘家河、卓家坪、罗潭、候家堡、孙家台、学堂堡、周家堡、粑粑田、冷风山、谷罗山、何家田、牛洞口、青湾13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大宋景炎三年(1278),置桑植宣慰司,罗峪受辖于宣慰司,直至雍正七年(1729)。向氏旧司后裔迁住在此,开荒斩草,围堰造田,从此生衍不息。改土归流后,受辖于安福县十八里,后又辖于桑植县至民国3年(1914年);实行乡保甲制度后,罗峪受辖于长瑞乡第7保,由谷罗山人谭茂林为保长。1915年,谷罗山刘子维出资,修起了刘氏自家祠堂,有正屋三间,全为木瓦结构,可容纳近百人,此祠堂成了谷罗山人民的众聚之地,赶集买卖交易的场所,解放后,被利用为教书育人之地,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解放后的头三年,谷罗山在人民解放军141师423团所属部的领导下完成剿匪、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繁重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时隶属于长瑞乡,1952年2月,由村划乡组建,称谷罗山乡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设谭家坪(今谷罗山村),谷罗山作为独立的乡单列,1955年4月更设,称谷罗山乡人民委员会,辖11村。后由于国家政策几经调整变更,谷罗山也几经合分,终于1961年9月从凉水口公社分出建社,成立中共桑植县谷罗山公社委员会,辖村委会16个,第一任书记朱华林。1985年5月,将上坪、下坪、唐家山3村划为金藏乡管理。1995年,推行大乡大镇,又将谷罗山乡与凉水口镇合并,隶属于大镇管理,由于大乡镇推行失败,于1998年10月按原区划组建成乡至今。现任乡党委书记肖文华,乡长张天鹏,人大主席段厚义。

资源优势

  谷罗山人民勤劳朴实,爱山惜水,临罗峪河而居,依谷罗山而住,虽历经变迁,但境内山青水秀,始终保存着原始的山形地貌和各种丰富的资源。境内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有榉木、梓树、银杏等珍贵树种,林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二,森林覆盖率达78%,有珍禽奇兽,解放初期,是虎豹的经常栖息地,现仍存有麝、麂、山羊、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境内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一条罗峪河全长58公里,流经谷罗山全境,其上游人烟稀少,水质清澈,透明见底,水里有大鲵、田鸡等珍惜动物。罗峪河两岸好风景,山峦起伏、绿树葱葱、鸟语花香、泉水潺潺,以雄、险、秀、野的原始风貌自居,人们倚河而居,一幅田园好风景。有名景点有风车口峡谷、白龙泉瀑布、天然自生桥、桌子岩等,是农家旅游、夏季避暑之胜地。

经济发展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罗峪人民在谱写历史的同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辖土司时期,罗峪版土不过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清朝时期,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开垦荒地,不断地发展农田经济,繁衍生息,罗峪的版土扩充很大,人口也发展到两千余人,生活日益兴旺。但好景不长,接连的兵燹战祸把人民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民国统治时期,兵荒马乱,人民生活不得安宁,过着担惊受怕、东躲西藏的日子,为了打仗,老百姓的田地荒芜、一片凄凉、民不聊生,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也因抓兵和参加红军死死伤伤没有发展起来,经济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文化教育几乎没有,直到解放人民才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1949年10月解放后,谷罗山乡百废待兴,人民解放军423团的一个营在赵营长的领导下开始对潜伏在谷的余匪进行清剿,不到一年时间,国民党团防队长刘子维被处决标致着清剿结束。1951年8月,谷罗山乡开始土地改革,依法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出租和多余土地,收回寺庙、宗祠等公田共400余亩,没收地主刘子维等房屋21间。将其分给无地少地的贫下中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人均耕地1.25亩。1954年7月的一河特大洪水把谷罗山全部淹没,农民损失惨重,加之三年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罗峪人民没有惧怕,开始为建设自己的家园而努力。1958年11月,为改造灌溉条件,谷罗山乡人民集体出义务工修建拦河坝,为期一年便修成了罗峪河上第一坝,修建灌渠近20公里。

产业结构

  1956年初,建立了谷罗山乡农村供销合作社,为农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1958年后,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阴碍了谷罗山乡经济的发展,人平经济收入不足20元。60年代调整时期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农民有了自己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集市贸易也开放了,加快了谷乡经济的发展。1978年修建了谷罗山信用合作社,新修了谷罗山供销合作社,为繁荣经济打下了基础。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原有集体田地、山林均承包到户经营,期限15年,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乡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不但有了自己的口粮,而且还有余粮出售。改革开放后,谷罗山乡还办起了乡镇企业,相继出现了裁缝店,肉食加工厂等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也发展迅猛,有加工厂、百货店、饮食店、砖瓦厂等,二三产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乡共有村办企业3家,个体企业85家,总产值达百万元。农业以稻谷、玉米、洋芋、红薯为主,总产值达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866元。粮食总产量1402吨。养殖业迅猛发展,鸡、猪的养殖初具规模,基本达到“人平一头猪”。每年外调牲猪2000多头。还有农民谭小周搞起了野生动物野猪的特种养殖,成为全县有名的养殖大户。近年来,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了农作物的品种,实行稻谷双两大栽培和玉米定向育苗移栽等新技术,使农民的粮食产量有一个稳定的提高。全乡形成了以柑桔为主要产品的经济作物,有基地500亩。

基础设施

  1972年修建了长达3000米的防洪河堤。从1975年开始,在乡公社的领导下花了三年的时间修通了谷罗山至桥自弯的公路,改善了乡里的交通条件,开通了与外界的联系。1980年修通了谷罗山与凉水口接壤的公路,1985年腊月,搭建了罗峪河上第一座石拱桥,方便了罗峪河两岸人民的住行。1994年冬,又修建了一座罗峪河大桥,沟通了与兄弟乡凉水口的联系,可以全程通车至凉水口。同年又架通了红旗管引水渠道,使两岸农田旱涝保收。1998年的特大洪水将全部河堤冲毁,多方筹资80多万元重修河堤4000米。分乡建镇后,谷罗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新修了乡政府办公综合大楼,2000年新建了集镇街道,2001年新造良田400余亩,2003年建成了谷罗山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牛洞口拦沙大坝。2004年建成了规模庞大的人畜引水工程。谷罗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由于谷罗山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工商经济基本上是闭关自守,与外界联系很少,虽有一河与外面相连,但通过河流去发展商品经济的贸易却是空白,解放前都是一些小商贩靠到县城里进来食盐、布匹、百货来与当地农民交换农产品,集市由于战争也不热闹。解放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集市也随之热闹起来,来赶集的也越来越多,1951年,将多年来分地赶集的中罗峪和谷罗山两地合并一处赶集,集市设谷罗山,从此以后就更热闹了。1952年全乡建成有加工辗房4座。

教育科技

  谷罗山的教育文化源于民国初期,当时有由官办的保学和私办的私塾,校舍为宗祠和农舍,1945年,现已退休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谭博文就在此求学,读完小学全程。解放后,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1950年,建立谷罗山乡中心小学,校址设在刘氏祠堂,第一任校长由向宏图担任,当时有学生30多人。1961年学校迁址,新修木屋5间,扩大面积,容纳学生近百人,在国家的重视之下,村级小学也日益发展起来,到70年代全乡已形成村村有小学,中心有完小的教育布局,1980年,谷罗山乡中心小学升级为高级中学,办起了高中教育,时任校长向贤为,三年后又撤消为中心小学至今。1988年修起了一幢三层教学楼。1998年一河特大洪水,谷罗山惨遭蹂躏,此时的学校被冲得面目全非,连教学楼木屋被洪水全部冲走。老师学生大部分只有呆在帐篷里上课,在校长谭贤鄂的努力下,该校迎来了苏州大学的全力资助,共捐资40万元修建了一幢教学办公综合楼。村级小学也在扶贫的支持下修建好,全乡现有村级小学5所。2001年,在学校的多方筹资努力下,投资70多万元修建了一幢教职工宿舍。校园建设步入了先进行列,多年被县里评为校园建设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现有教职工40多名,学生350多人。二十多年来,从这里启蒙走出去的大学生近百人,其中有博士2人,本科13名。

民家艺术

  罗峪还有古朴的民间艺术,其内容非富,形式多样,有傩愿戏、花灯戏、汉戏、佛戏等,其中傩愿戏盛行,还有戏班,以莫德令、田芳前、刘振球等领头的十几人专为人民还愿唱戏。这些民族瑰宝得到了进一步弘扬,现在还有他们的徒弟在为人民还愿唱戏,人民现以其为时尚。岁月悠悠,如阙如歌,谷罗山几经变迁,饱历沧桑,欣逢盛世,百姓安康,太平永享,谷罗山正以崭新的容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