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成效。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肖庆华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安全,生活环境更便捷、更宜居,城市管理24项指标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发布会现场(陈孟芸 摄)
智慧桥隧构筑城市生命线安全屏障
“重庆作为典型的超大山地城市,地形地貌非常特殊,城市桥梁和隧道,特别是跨江大桥、穿山隧道是整个城市运行的‘咽喉’命脉。”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曹阳介绍,面对桥隧设施量多面广、结构类型复杂、服役年限日益增多的多重挑战,重庆紧扣数智赋能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积极探索桥隧智慧治理新路径。
为全市2800余座城市桥隧建立“责任标签”。并部署8348个传感设备,结合无人机、机器人自动巡查,实现对桥隧结构健康的“毫米级”精准捕捉。目前,全市已有214座重点桥梁、77座重点隧道实现智慧监测,中心城区跨江大桥结构监测覆盖率提升至85%,形成“巡—检—养—维”全流程闭环管理。
桥梁智慧治理(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机制创新破解“九龙治水”困境
为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分割、“九龙治水”的局面,重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主任”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局,各个区县也相应组建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治理合力,以及“一委一办一平台”的工作体系。
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图(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累计开展跨区突发事件调度实战演练300余次,行政执法事项综合率超过70%。同时建成覆盖全市97%建成区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针对“马路拉链”、反复开挖等城市痼疾,开发专项治理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事前统筹与事中监管,提升治理效能。
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洁净美”
“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平衡‘烟火气’与‘整洁有序’的关系,既要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经营者的生计需要,更要维护好安全、洁净的公共环境。”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林立介绍。
重庆在城市管理中注重把握“放”与“管”的平衡。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允许临时占道的区域、时段和经营类型,并向社会公布。将推行“两有、三限、三控”的便民措施,对于违规经营行为,将加强巡查频次和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查处,确保市民出行安全顺畅、市容环境整洁有序。
潮汐滩区主题公园(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从“边角料”到“城市客厅”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廖聪全谈到,“十四五”期间,重庆围绕打造“山城公园”品牌。重庆新建近600座城市公园。把目光投向城市的边角地、闲置地,特别注重“见缝插绿”,“十四五”期间建成了370多座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且从2023年起,重庆在“重庆城市治理”微信公众号连续三年上线“赏花地图”,将自然、文化、科技与公益结合。为城市增绿添美。
生活垃圾处理好举措:日处理达4.53万吨
在垃圾治理领域,重庆坚持系统施策,五年来累计建成各类处置设施360座,生活垃圾日转运处理能力达4.53万吨。通过推广装配式建筑、实施“电子渣票”全程追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达68%,洛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每年可将96万吨厨余垃圾转化为1.3亿度绿电,实现“变废为宝”。
“绣花功夫”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在交通治理方面,重庆坚持“建好路、管好车、用好数”三管齐下。通过实施“微手术”改造,累计打通28条断头路,完成35个主次支路加密项目,治理84个堵乱点。同时,依托“数字重庆”底座,实时监测3.75万条道路运行状态,自动识别300余个常发堵点,加快推进“AI+交通缓堵促畅”场景应用,以智慧化手段提升通行效率。
科学解决停车难问题
面对“停车难”问题,重庆多措并举:一方面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累计释放5.3万个共享车位;另一方面利用桥下空间、零星用地等“金边银角”,“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小微停车泊位11万个,并融合建设“停车+休憩”、“停车+充电”等复合功能空间,提升市民停车体验。
通过“数智赋能”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重庆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实践提供了富有启示的“重庆样本”。(来源:重庆市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