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盐城10月21日消息(记者王姝姝 通讯员夏月明 王静)“这漆扇上的纹路像云霞又像星河,每一把都独一无二,太神奇了!”日前,在江苏盐城响水开放大学举办的“传承非遗 邂逅美丽”活动现场,市民李女士举着刚完成的手工作品,难掩兴奋之情。今年以来,响水开放大学聚焦文化传承,精心打造“传承非遗 邂逅美丽”特色活动进社区,以沉浸式互动体验为纽带,将漆扇制作、古法香牌、中草药香氛画、手工扎染等非遗技艺送到居民身边,让传统文化在指尖流转、在生活扎根,促进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分众化体验:让非遗触达每类人群
“大家看,薄荷不仅能提神,还能做成画里的‘绿色颜料’呢!”7月的社区教育基地里,指导老师正给孩子们讲解中草药香氛画的奥秘。桌上的薄荷、艾叶、薰衣草等材料散发着清香,孩子们踮起脚尖挑选药材,将创意与自然气息一同绘入画中。这是响水开放大学专为青少年设计的非遗课程,通过“知识讲解+动手创作”的模式,让中医药文化以趣味形式深入人心。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学校精准设计活动内容:为亲子家庭打造马赛克杯垫制作,让创意在协作中传递温情;借七夕节点推出漆扇制作,让情侣在调漆、浸染中定格爱意;面向女性群体开展手工口红课程,将非遗技艺与生活美学结合。从孩童到老人,从个体到家庭,非遗体验实现全年龄段覆盖。
场景化延伸:让非遗走出象牙塔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没想到在商场里能亲手做一把非遗漆扇。”2月的响水爱琴海购物中心,数百名市民被五彩漆料与古朴扇骨吸引,纷纷加入手工体验行列。活动现场,外聘老师手把手指导扇面构图与上色技巧,一旁的招生咨询处同步为市民解答学历提升问题,500余份宣传资料在文化体验中传递到群众手中。
打破校园围墙,学校将非遗课堂搬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在响水县文化馆,9月的“香薰雅韵”活动上,居民们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完成干花粘贴、精油调配,让晶莹烛台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在社区服务中心,3月的陶艺活动现场,画笔、颜料与制作工具整齐排列,志愿者的示范讲解让陶艺技艺变得通俗易懂;在商场,“七夕”活动特意设置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实物解读传统节日内涵,让非遗体验与文化认知深度融合。
“非遗不是陈旧技艺,而是可融入生活的文化财富。”响水开放大学副校长韩海治的话道出了活动核心。从社区到商场,从文化馆到教育基地,多样化的活动场景让非遗技艺从“展品”变成“用品”,从“文化符号”成为“生活元素”。
常态化传承: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这是我第一次做烧箔画,才知道传统手艺这么精妙!”“希望以后多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多了解老祖宗的智慧。”参与者的反馈,成为学校持续推进非遗传承的动力。每一场活动都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与志愿者团队,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演示+动手实践+交流分享”的完整流程,确保参与者不仅“做得好”,更“懂其意”。
在香薰烛台制作活动中,老师不仅拆解干花粘贴、打磨抛光等技艺步骤,更深入讲解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让居民在动手过程中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手工扎染体验活动里,老师既介绍扎染的起源、古法染料等知识,又进行白布示范扎染,让居民在体验扎染乐趣中认识传统文化的工艺美。这种“技艺+文化”的传授模式,让非遗传承不止于手艺复刻,更实现精神内核的传递。
截至目前,响水开放大学已开展各类非遗体验活动40多场,覆盖群众数千人次。该校校长张迎迁表示,今后将继续引入更多元的非遗项目,依托志愿服务队搭建基层传播平台,让传统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润泽民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从一把漆扇到一块香牌,从一幅画作到一盏烛台,响水开放大学用指尖的温度激发非遗活力,让传统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拉长延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