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走红的文旅启示

2025-10-27 11:33:26      来源:人民日报

  李小艳《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 第 05 版)

  国庆、中秋假期,一名游客带家人驾车前往内蒙古旅游,看到路边田间有许多机械化收割后遗落的土豆,问老乡能不能捡,老乡不仅慷慨同意,还大方地送了他装土豆的大口袋,不一会他就捡了许多土豆。这段“捡秋”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引发关注和热议,网友表示这仿佛“大草原上的赶海”。

  “捡秋”,又称“拾秋”,原本是指秋收后在田地里捡拾遗落的果实,避免浪费。而今,这一行为有了新的内涵,成为融合旅行与教育、亲近自然且可以全家参与的游玩新形式。在“捡秋”中感受丰收的喜悦,在大自然中体味别样的假日,一场旅行也能借此成为一堂没有围墙的自然课。

  从教育角度看,“捡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学思路:把课堂搬到田间,让孩子们不再隔着屏幕认识世界,而是亲手触摸大地,观察并感受作物的生长,以接地气的方式体验生活。

  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捡秋”代表着一种“全家动员、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一家人共同配合找土豆、挖土豆、装土豆……这样的旅行记忆,远比千篇一律的景区合影更令人印象深刻。“捡秋”走红,还能推动本土农业资源和相关品牌为更多人所知,提升品牌影响力。

  也要注意,应“捡”之有度,适度、文明地体验“捡秋”。游客可事先做好规划,确保出行安全;捡拾前要征得农户同意,不能只顾体验而采摘新鲜果实、损坏农作物、遗留垃圾。当前,一些地方发布“官方指导路线”,规范“捡秋”行为、保障参与乐趣,值得借鉴。

  从参观良种育繁到体验“采蘑菇”“抓大鹅”等农家乐式游玩,从农业体验到工业旅游……广阔的大地蕴藏着发展特色文旅的无限可能,关键在于能否敏锐捕捉需求,让“泼天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热度”。把农特产品的品牌擦得更亮,“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将会走得更宽广。

  “捡秋”,捡起的是快乐也是情怀。期待更多地方把“走红”变“长红”,让游客体验到怡人的自然风景、暖胃的特色美食、多彩的民俗文化。(摘编自《内蒙古日报》,原题为《“捡秋”背后的文旅密码》)

[责编:金华]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图为中卫市举办的第二届青春漠漠搭沙漠营地文化旅游季暨第十五届丝绸之路大漠黄河文化旅游节现...
2025-10-27 11:33:44
本报讯(记者王斌)上周末,香山公园进入红叶最佳观赏期,目前已呈现出红、橙、黄、绿交织的绚丽景象,迎来一年中最富诗意的季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若无特殊天气变化...
2025-10-27 11:33:12
昨日,敦煌至哈密冬春航季首航航班降落在敦煌莫高国际机场 昨日,全国民航2025/26年冬春航季正式开启。据民航局数据,新航季共有21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客货运航...
2025-10-27 11:32:49
夜幕降临,锦江两岸光影交织。开船啦!在船夫悠长的吆喝声中,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从四川成都东门码头缓缓驶出,精彩纷呈的灯光秀在两岸徐徐展开。 成都夜游锦江项目是四...
2025-10-27 11:32:28
北京入境游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0月22日,由北京商报主办、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的2025深蓝智库年度沙龙在广阳书院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240小时免签政策下的入境游...
2025-10-27 11: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