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 刘欣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如今,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这一理念不仅深刻重塑了我们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也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区生态修复专题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说,“矿区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履行‘两统一’职责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据卢丽华介绍,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将矿区生态修复作为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新成效。
发布30个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实践智慧与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次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是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关键举措。本次典型案例包括13个生产矿山,涵盖国有与民营企业,涉及煤炭、铜、磷等多种矿种及露天、地下等多种开采方式。其中,河北邢台胜合华建材、安徽淮北矿业、江西上饶德兴铜矿、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等矿山企业履行“谁破坏、谁治理”的法定义务,坚持保护优先、源头防控、统筹规划,探索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是还生态“历史欠账”、重塑区域发展生态本底的重要途径。本次典型案例包括14个废弃矿区,涵盖中部丘陵、南方酸性矿区、高寒高原等区域,涉及采煤沉陷区、金属矿、采石场等不同废弃矿区类型。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投入,系统推进损毁土地治理与生态功能重建,将曾经的“环境负资产”转化为“优质生态资本”。
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是矿区生态修复从“复绿增效”迈向“文化传承”的深刻转型。本次典型案例首次纳入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案例。其中,新疆可可托海等地通过深度挖掘矿业历史与工业遗产价值,将冰冷的矿坑、废弃的厂房等矿业遗迹转化为承载记忆的陈列馆、教育基地与旅游平台,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激活了文化基因,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人文温度。
据介绍,本次发布的30个典型案例深刻诠释了矿区生态修复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赋能乡村振兴、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带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和显著效益,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发展范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这些典型案例是我国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新成效的缩影。
据卢丽华介绍,在筑牢法治根基方面,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立法中设立“矿区生态修复”专章,为系统性重构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明确了矿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合理划分修复责任主体,建立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制度和矿区生态修复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制度。同时,强调要推动矿区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协同实施,提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效果。
在强化全链条监管方面,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控,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将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体现在矿业权出让合同签订、采矿权登记、开采过程管理、闭坑管理等环节,切实落实“谁破坏、谁治理”,推动“边开采、边修复”。指导各地开展矿区生态修复抽查检查,加强矿区生态修复费用监管,落实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信用管理等制度,强化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源头管控、过程严管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在加大修复治理力度方面,“十四五”以来,推动各地落实《“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构建中央财政引导、地方积极配套、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围绕长江、黄河、京津冀、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等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部署实施6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带动全国修复治理面积超过240万亩。
在夯实技术支撑方面,推动构建“调查评估—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监测管护—验收评价”全流程技术标准体系,发布了一批矿区生态修复标准规范、创新适用技术名录和典型案例。指导支持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消化存量遏制增量
矿区生态修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我们修复的,不仅是一片片破损的山体、一块块伤痕累累的土地,更是在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根基。”卢丽华说。
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伴随全球矿业发展,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不断显现,对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论坛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搭建了宝贵的交流与合作平台。美国环境咨询公司总经理安娜·克日索夫卡·韦特库斯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露天煤矿开采许可证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并且重点聚焦实践层面具体的修复措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胡振琪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阐释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核心理念与底层原理,聚焦“边开采、边修复”这一关键方向,系统总结了核心技术体系,同时结合典型修复案例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他指出,矿区生态修复能够实现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保护双赢。“边开采、边修复”是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的要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要相关政策进行配套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员钱铭杰梳理了矿山生态修复监测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核心定位,更以烟台矿山示范工程为具体案例,深入讲解了监测体系设计、监测指标构建、监测方法选用的全流程实践要点。他建议,建立长期的监测机制,融合智能技术提升预测能力;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国家级的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强化生态功能的监测,推动国际合作和中国方案的输出。
卢丽华表示:“面向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聚焦‘消化存量、遏制增量’目标,进一步压实采矿权人主体责任,加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力度,着力完善法规政策、健全监管手段、强化科技支撑,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