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福州市 | 厦门市 | 漳州市 | 泉州市 | 莆田市 | 三明市 | 南平市 | 龙岩市 | 宁德市
  
福建的相关信息
福建旅游投诉电话
福建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福建最佳旅游时间
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是福建气候的显著特点。年平均气温15℃-22℃,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夏秋之交常受台风的影响,但总地来看,福建是一个全年都适宜旅游的地方。

福建旅游特别提醒
入乡问俗不犯忌
在婴孩面前勿讲“猴”,据说那样会导致婴孩患“猴损症”,如须谈猴,应改说为“爬树”或“山人”。见婴孩体胖,不可当面称其“肥”,须夸“好看”,抱时亦不可言“重”。以“中指”指人,极为无礼。客至扫地,意为逐客,有辱于人。以六碗菜请客,最为不敬(清制,凡临死刑犯,官以六馔饷之,以示皇恩浩荡)。亲友喜庆宴席,勿打碎碗碟,新婚宴席尤为讳忌。媒人到家谈婚,不可奉茶,谓奉茶事难。产妇之房,未满月不可进。与人聚餐,筷子勿插在饭上,祭祀时才这样插筷子。儿童不戴两顶帽,忌长不高。屋中张伞,屋内易漏。

福建娱乐指南
福建是一个语言复杂、民俗各异的地区,因而其文化艺术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到了福建,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各地流行的地方戏曲以及木偶戏。
高甲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它是一种以丑角为表演主体的戏曲,特点是轻松活泼、诙谐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梨园戏的名称源于唐玄宗教习梨园子弟的故事,它以流行于闽南的古乐种南曲为基本唱腔,淳朴刚劲、明快粗犷,“小梨园”则委婉缠绵。此外,福建的主要传统戏曲还有南音等等。
除了戏曲,木偶戏也是福建众多娱乐节目中的一项。小巧玲珑的提线木偶在表演者的细腻操纵下,都象是有了生命一样,活灵活现,游客不可不去一观。
首页 >> 福建 >> 南平市 >> 邵武市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杉岭南段,北纬26°55′-27°36′,东经117°02′-117°50′。西与江西省黎川县交界。总面积2851.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13万人(2007年末),其中市区人口17万人。通行闽赣方言邵武话。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134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

  市政府驻昭阳街道新建路。邮编:354000 代码:350781 区号:0599

邵武熙春路

行政区划

  邵武市辖4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街道: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

  镇: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卫闽镇、沿山镇、拿口镇、洪墩镇、大埠岗镇、和平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

  乡:桂林乡、张厝乡、金坑乡

历史沿革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吴主孙休罢都尉,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西晋元康元年(291),惠帝司马衷为避其祖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其时建安郡属江州管辖。东晋太宁元提(323),又改邵武县为昭阳县(一作武阳)。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又改邵武县,仍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全国郡、县俱废,邵武改属泉州(即今福州)。开皇十二年(592),恢复邵武县,并将绥城县(今泰宁县)并入邵武。其时,建安郡属抚州。大业元年(605),抚州改为临川郡,邵武属临川。唐武德四年(621),绥城从邵武分出,复立为县,邵武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设军,县为军治,军属福建路辖。同年划邵武财演镇为光泽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县为路治,路属福建道管辖。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为邵武府,县为府治,府属福建布政使司管辖。清隶属关系不变。民国2年(1913),废府存县,属福建省建安道。民国16年废道后直属福建省。民国23年,邵武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9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邵武县属福建省建阳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改南平专区,属之。1970年复名建阳地区,属之。1983年10月,改县为市。1988年建阳专区又改南平专区,属之。

历史文化

  邵武是历史文化古城。自三国吴王孙权置昭武县,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邵武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中共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熙春山公园还树立着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自然地理

  邵武地处闽西北中低山丘陵西部,地势从西南和东北向富屯溪谷地倾斜。富屯溪斜贯市境,沿溪峡谷、盆地相间。年降水量1770毫米,年均气温17.7℃。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319万亩,林木蓄积量1402万立方米,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同时,境内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邵武市区一角

经济发展

  2009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3.14亿元,增长16.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亿元、37亿元和43.14亿元,分别增长5.1%、24.0%和15.0%。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8亿元,增长37.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5亿元,增长6.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1亿元,增长5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8.5亿元,增长30.9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15亿元,增长34.63%。实际利用外资8934万美元,增长7.5%。外贸出口总值6099万美元,增长28.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3元,增长22.74%。农民人均纯收入5704元,增长16.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4.2%。

  工业经济。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24.9%;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收3.3亿元,增长21.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2.4,提高4.9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新增规模企业26家,全市规模企业总数达18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8家。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等3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7.5亿元,增长32.1%,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63.6%。全市拥有福建名牌产品15个、省著名商标7个、省知名字号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

  农业农村经济。粮食播种面积3.67万公顷,总产量20.34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48万公顷,总产量16.01万吨。烟叶种植面积4046.7公顷,收购烟叶965.3万公斤,实现税收2829.8万元。茶园面积0.35万公顷,产量6855吨。水果种植面积0.57万公顷,产量3.94万吨。食用菌产量6569吨。肉类产量1.88万吨,禽蛋产量3739吨。奶类产量5094吨。水产养殖面积1140公顷,水产品产量1.53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南平市级龙头企业12家,安置农村劳动力2.51万人,带动农户8.91万户,带动基地面积5.47万公顷。全面完成行政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项目开发。全年新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316个,总投资5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6.8亿元;3000万元至亿元项目25个,总投资12.04亿元;1000万元至3000万元项目56个,总投资8.9亿元;500万元至1000万元20个,总投资1.15亿元。“5·13”旅洽会、“9·8”投洽会共签约项目71个,总投资44.9亿元。55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16个省、南平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

  旅游商贸。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3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旅游直接创汇35万美元。全年共引进实施10个总投资达10.3亿元的旅游项目,其中,仙沐园温泉度假中心、森禾种业观光园、东方汽车俱乐部、金樽葡萄酒庄以及熙春国际大酒店、财富花园大酒店、龙都国际大酒店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做大汽贸汽配、木材建材、果品水产、茶叶农资等专业市场,全市亿元以上专业批发市场8个,武夷烟叶物流中心建成使用,汽贸城4S店达9家,邵武成为闽北最大的汽贸中心。

交通状况

  邵武市是入闽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机场76公里,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鹰厦铁路纵贯全境,邵武站是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境内316国道全长83.7公里,南北穿越县境,沿途经过10个乡(镇)、街道;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肖家坊镇;省道301线和204线纵贯东北--西南向,三条交通干线在县城交汇,与一些交通支线交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游客进得来,散得去,对外旅游交通方便。

邵武市区

社会事业

  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科技工作再次通过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市”考核;巩固提高教育“双高普九”成果,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加强农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舞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纲、黄峭入选南平“十大历史名人”,和平古镇入选南平“十大城市名片”;成功举办2008年洲际汽车拉力挑战赛、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在南平市第一届运动会上获金牌数第一名。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5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8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分别为6.35万、19.1万人。总投资达1.5亿元的十大类2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旅游资源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距离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南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141公里。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境内有天成岩、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吃住、娱、购等基础设施齐全。使邵武市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游区位尤为突出。

  天成奇峡风景区:方圆1200公顷,位于邵武市西南肖家坊镇,是福建省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景区属东南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观、古庄古庙、蜿蜒溪流,展示出朴拙的自然风貌和原始生态的神秘气息,是一个集植物种类、动物资源、昆虫世界的天然宝库,又一处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和平古镇:和平,虽为闽北边陲的山区小镇,却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国家旅游资源评定课题组负责人、福建师大旅游系主任袁书琪教授评价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当今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黄汉民以及省建委高级工程师林萌新等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评价:“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

  黄氏峭公祠:[和平镇上井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子孙后裔为纪念其先祖,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祠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面阔五间,通进深28米,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周以封火墙。

  和平书院:[和平镇西门·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晚年弃官归隐时创建。现存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书院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坐东向西,四合院式,单进,面阔五闻,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周以封火墙。天井两侧有木构双层厢房。

  李纲祠堂:[李纲路168号·清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称“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始建,后几经迁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于今址。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5)及1929年、1938年重修。1984年复修,并辟为“李纲纪念馆”。祠堂占地砸积约26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厅、廊房、正殿、偏殿及庭院、花园、碑亭等组成。正殿面阔、进深均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祠内存明代《重建丞相太师忠定公祠记》碑,大理石质,圆首,高1.83米,宽0.7米,篆额。碑文学士王直撰,行楷,直下740字,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 1449)复建李忠定公祠于府学大成殿之东。

邵武市区

民俗文化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据和平镇前山坪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吸收、发展并传承至今。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邵武的傩舞,是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五个乡镇都有“跳番僧”之称,除“跳番僧”外,大埠岗、和平还有“跳八蛮”、“跳弥勒”,桂林乡则分别为“大番僧”、“小番僧”。

  邵武遗存的傩文化有二大特点。首先,邵武保留的是原始的傩舞而不是发展衍变了的傩戏。中原的傩文化传播到闽越“蛮夷之地”的邵武山区,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另一重要特点则是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我国南方的江西赣南、福建闽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有一些傩文化遗存,但是却难以见到傩文化的史料记载。和平镇坎下村的中乾庙保存了一部《中乾庙众簿》,当地群众称之为“庙谱”。实际上是一部庙志,其中就有关于傩祭的记载。坎下村的前山坪自然村更保存了道光十五年(1835 年)的一方完全是记载傩祭活动的石碑。

 

邵武住宅小区一角

饮食文化

  邵武不像是福建口味的涵盖区域,至少和正宗的福建菜系风格有差别。整个闽北地区因为气候湿润,气温在福建里偏冷,所以普遍的口味偏为咸辣,口味较重,闽北人在味蕾的分布上更偏向于地缘上更近的江西。闽南、福州人到邵武看满街染红,肯定忒是挠头捎耳。邵武封闭,没有诸如海鲜之类奢侈品,所获多是一些山珍。

  邵武小吃,第一印象是,那几层一摞的美味小吃,蒸屉里拿出,一点酱,一点辣。每个邵武人都是在哪吒糍(用邵武方言说是 拿扎提)、脚掌糍(用邵武方言说是 靠粘提)淡淡碱香的侵淫下长大,胃里泛着浓浓的故乡情思,绝美了。离乡几年,每次梦回,必然对靠粘提萦萦不忘。

  邵武人吃着靠粘提的心情,一如北京人对豆汁、炸酱的情有独钟,吃着便是一种享受了。街边或站或坐,靠着简单的座椅,呼朋引伴的喊杀着吃。或是吃着太辣,狂呼着气,鲸吞着水,样子殊是癫狂。说是癫狂,有些夸张,但邵武人享受的心情不差。街头巷尾,食堂饭店无处没有此物,吃来绝是享受。

  提到邵武小吃就不得不提到辣椒。邵武地处山区,气候偏寒,但凡土生土长的邵武人都是吃辣的能手,即使外来人员在邵武呆久了,也是会被同化的。因为地势,气候的缘故,本土的辣椒同别处的辣椒不同,有一股清甜的味道。邵武人把辣椒收成后,从青辣椒开始,单炒、配菜,到红辣椒制成剁辣椒,粉,块。在邵武,辣椒是厨房的必备调味料,这点就类似于福州市的糖。每家每户的调味罐里除了盐、鸡精必然就是辣椒。

  邵武人好把青菜都晒成干的,做成各种口味。常见的有把蚕豆熟了,摘头去尾,洗净,放入锅中,加盐煮熟,放在太阳下晒干,存在罐里,想吃时嚼两根,咸香的,还是湿干的豆香从唇角溢出。。。嗯。。。

  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就是“泡萝卜子”,在各个菜市场或者超市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是邵武人配稀饭的经典小菜。萝卜晒干后切成条,放入干的红辣椒,浸入米酒中,加上盐,十天过后开封,就可以吃了。满盆清香,米酒也微微泛红,夹一根萝卜条,咯吱做响。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