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虎丘塔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在建)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北枕长江,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2004年曾经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7举办了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将金鸡奖初评永久评奖基地落户——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户苏州太湖的全国首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太湖文化论坛,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论坛的成立将为世界文明的对话以及区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个永久性的平台。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设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
【行政区划】
苏州市辖7个市辖区,代管5个县级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826万人。
金阊区
(面积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邮政编码215008)
吴中区
(面积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邮政编码215128)
相城区
(面积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邮政编码215131)
平江区
(面积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邮政编码215005)
沧浪区
(面积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邮政编码215006)
虎丘区
(苏州高新区)面积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邮政编码215004)
苏州工业园区
(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人口339398人
常熟市(驻虞山镇)(面积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邮政编码215500)
昆山市(驻玉山镇)(面积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邮政编码215300)
吴江市(驻松陵镇)(面积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邮政编码215200)
太仓市(驻城厢镇)(面积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邮政编码215400)
张家港市(驻杨舍镇)(面积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邮政编码215600)

【历史沿革】
吴:西周 阖闾大城 吴都(公元前514年)
吴:越灭吴 徙都 吴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吴:春申君黄歇受封于吴 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吴县:秦嬴政二十五年 会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仍为会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吴县:汉永建四年 吴会分治,为吴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吴县:汉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为东吴孙氏政权首都。
吴州:南朝 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
苏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苏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苏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江南东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达鲁花赤总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苏州府:明 应天巡抚驻地 属中书省1367年
苏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苏省会 江苏巡抚,布政使驻。(1667年)
苏州市:1949年
苏州市(省辖)、苏州专区:1953年
苏州市(地级):1983年
【民族宗教】
苏州是地处沿海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城市,有47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余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23.13%。在47个少数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苏州市区有民族成份39个,少数民族人数5200余人。其中回族251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
苏州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场所有: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位于虎丘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这些宗教场所大多是苏州的旅游名胜景点。

【自然地理】
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地形 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经济概况】
初步核算,苏州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经济总量继续居中国大陆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华东地区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81.04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4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2008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01[1]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236元(超过10,000美元),列中国大陆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华东地区第一位(已超越上海)。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第五大城市。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工业发展】
苏州工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704.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35.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7.1%。苏州为略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3357.35亿元,增长4.1%;外资工业产值13270.28亿元,增长7.1%。重工业产值14617.46亿元,轻工业产值5618.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3.2%。
优势行业、新兴行业、民生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电子、纺织、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等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912.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整体运行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56亿元,增长4.4%。
【产业发展】
运输邮电业
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4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集装箱运量271.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8%。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86.9万辆,其中汽车101.6万辆。
国内贸易
苏州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599.16亿元,增长20.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6.44亿元,增长12.9%。
金融业
2009年末苏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450.54亿元和9032.28亿元,比年初增加2650.53亿元和2451.71亿元。居江苏第一。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到51家。苏州正在打造环金鸡湖金融高地,已有相当规模。
旅游业
苏州是中国著名旅游城市,2009年旅游业围绕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品牌,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接待境外游客219.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旅游外汇收入9.97亿美元,增长0.2%;接待国内游客5870万人次,增长11%。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58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68家。全市4A级景区点23家,5A级景区点2家。全市景区接待游客7273.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苏州成为长三角城市中拥有最多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线路的城市。
民营经济
苏州民营经济实力相当强,各项指标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2009年末私营企业累计达15.73万家,累计注册资本4205.53亿元,个体工商户年末累计达到32.55万户,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53.81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614家,占一半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645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9%。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92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1.1%。
对外贸易
苏州2009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14.5亿美元,仅次于深圳、上海;其中出口1140.9亿美元,全市出口总额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7.3%,9.5%。
利用外资
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仅次于上海,增长1 %。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1%。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84家落户苏州。苏州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苏州全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8140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苏州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3,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9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成立、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动工建设,园区生物纳米园成为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年专利申请量5.5万件、授权量3.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和第一位。200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
教育事业
苏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70所,在校学生100.2万人,毕业生24.9万人,教职工总数7.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30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有29所,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
文化事业
苏州2009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27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全市累计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
卫生事业
2009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380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6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万人,其中医生1.68万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儿童医院、市立医院、苏州中医医院、常熟中医医院、昆山中医医院是苏州著名的医疗单位。
体育事业
苏州世界冠军有16人。苏州有张军、陈艳青、吴静钰等多位奥运冠军。
人民生活
苏州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比上年增长10.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0元,比上年增长10.3%。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苏州工业园区
【开发区概况】
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省级开发区:常熟经济开发区、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张家港经济开发区、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昆山旅游度假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出口加工区: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昆山出口加工区、常熟出口加工区、吴江出口加工区、吴中出口加工区
保税物流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昆山综合保税区

太湖
【交通情况】
苏州自古有京杭运河贯穿而过。现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多条国道经过苏州。苏州周边有无锡苏南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等。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苏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1年至今,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南接线工程等相继建成通车。期间,沪宁高速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还实施了改扩建,方便驾驶员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苏州全市还建成了高速公路枢纽11个,互通50个,形成了“一纵三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全市95%的乡镇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公路。
水运
苏州组合港:苏州位于长江南岸,建港条件优越,建有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02年,由原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新兴港口苏州港,原三个港口相应成为苏州港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张家港港务集团现有万吨级泊位16个,常熟港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太仓港已建成集装箱、件杂货、石化等各类大小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苏州港繁忙的业务,使苏州成为我国重要的水(海)运城市。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634.1万吨,比上年增长21.1%,集装箱吞吐量27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8%。2009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105个。
航空
苏州境内暂无民航机场,乘坐飞机可取道无锡苏南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以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高速公路
苏州是江苏省通往上海、浙江的“东南门户”.苏州市区共有4个长途客运站----苏州客运北站,苏州客运南站,苏州客运西站,苏州吴中区客运站.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一级公路113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全市95%的乡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水平。
铁路
苏州站是上海铁路局直属站,是办理客货运输的一等站。位于苏州城区北端外城河北岸。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是继合宁城际铁路之后,江苏省又一条城际铁路专线。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这条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从现在的南京引出,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21个车站,全长300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269公里,工程建设总投资约400亿元,由铁道部、上海市和江苏省共同出资建设。
城市地铁
苏州地铁标志苏州市已确定在“十五”期间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前期准备从1997年就拉开了序幕,并于去年6月份正式委托法国索非图公司编著城市轨道交通的详细规划。经过二轮专家审查后,最终报告于近日正式形成。苏州市远期(2020年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将建成9条线。总长为31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65公里。规划区线网规模为380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为286公里。中心城区站点数量181座,换乘站37座。
【苏州旅游】
苏州以园林与水乡古镇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
”的美誉。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
“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97年12月和2000年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古镇众多,有吴江同里、震泽、昆山周庄、锦溪、千灯、常熟沙家浜、古里、太仓沙溪、浏河、吴中区甪直、光福、木渎、东山、高新区的镇湖等镇。苏州现正发展村的旅游,如吴中区的三山岛、明月湾、旺山,高新区的树山,相城区的莲花岛、常熟的蒋巷等村,这些村以优美、质朴的景色和可口的吴地农家菜,正成为苏州旅游的新磁场。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寺观名刹,遍布城乡;文物古迹,交相辉映。加以文人墨客题咏铭记,作画书联,更使之名扬中外。灵岩山、天平山、洞庭东山和西山、邓尉山、穹窿山、白马涧、常熟虞山、昆山玉山、张家港香山等处,都是天然的风景胜地。苏州乐园、金鸡湖摩天轮公园、阳山温泉、镇湖刺绣街、常熟服装城等现代旅游设施业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旅游节日】
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 每年4月至5月
玄妙观迎财神 2月上旬(农历正月初五)
西山太湖梅花节 3月1日—10日
虎丘花会 3月—5月
拙政园杜鹃花会 3月—6月
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 4月
南浩街神仙庙会 5月
拙政园荷花节 7月—8月
虎丘庙会 9月—10月
中国丝绸旅游节 9月20日—25日
苏州天平红枫节(中国三大观枫地之一) 11月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 12月31日23时起
【最佳旅游时间】
苏州最美的季节当然是温暖宜人的春天,无论是春光灿烂还是春雨缠绵,苏州园林都是一幅动人画卷。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随着季节变换,苏州园林或繁花似锦,或碧树浓荫,或银装素裹,展现出万千美态。
但不同季节的各种时令美食,如枇杷、杨梅、塘藕、大闸蟹、腌笃鲜轮番上市,大饱眼福之余还能大饱口福。
【苏州特产】
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著名的苏式招牌菜有: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蹄筋、清溜虾仁、汆糟、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雪花蟹斗、樱桃肉、酱汁肉、薰鱼、(鱼巴)肺汤、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锅、枣泥拉糕等。
苏州小吃亦闻名天下,津津豆腐干、松子糖,玫酱粽子糖、西瓜子,虾籽鲞鱼,枣泥麻饼,方糕、定胜糕、海棠糕、梅花糕、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尝。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秦淮小吃与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
“得月楼”和“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
苏州的主要美食街有: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李公堤、凤凰街等。碧凤坊、李公堤为中国餐饮文化名街。 常熟花边、苏州檀香扇、红木家具和雕刻、玉石雕刻、澄泥砚、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丝绸服装、苏式灯彩等,都是苏州的特产,以制作精美、富有文化气息而享誉国内外。
碧螺春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俗名“吓煞人香”。康熙赐名为“碧螺春”,并列为贡品。另外,常熟剑门绿茶、镇湖贡茶也是苏州特产茶叶。
采芝斋糖果
苏式糖果享誉中华,有明货、炒货、软糖、特味4大类150多个品种,如轻糖松子、粽子糖、浇切片、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其中以采芝斋独家生产的粽子糖最为有名。
苏式蜜饯
苏州制作蜜饯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代,清代是苏式蜜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张祥丰”最为著名,历来是“宫廷食品”。苏式蜜饯现有160多个品种,以金丝蜜枣、奶油话梅、金丝金桔、白糖杨梅、九制陈皮最为著名。
苏绣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并为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有绣片、册面、屏条、屏风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地创造了双面绣,其代表作是“双面猫”。
太湖银鱼
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梅鲚、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成分。日本人称其为“鱼参”。银鱼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汤。银鱼炒蛋、银鱼氽汤、银鱼丸子、芙蓉银鱼等都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
桃花坞木刻年画
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并称“中国三大木刻年画”。始于明末,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作坊在苏州桃花坞街上,因而得名。清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苏州婚纱
苏州虎丘婚纱位于苏州城北,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虎丘是苏州专业从事婚纱制造、批发的生产基地,为中国二大婚纱大型生产基地之一。
津津豆腐干
津津豆腐干,既可作蜜饯品尝,又可作为家常肴或筵席卤菜,是苏州豆制品类中的著名特产。它色泽酱红,香味独特,饱含卤汁,鲜甜软糯,兼有卤菜和蜜饯两种风味。
松鼠桂鱼
此鱼色泽酱红,外脆内嫩,甜酸适口,乾隆食后大为赞赏,松鼠鱼便传扬出名。 如今,松鼠鱼以桂鱼作原料。桂鱼肉质细嫩,骨疏刺少,经剞花、油炸后、头大口张,尾部翘起,内似翻毛,形似松鼠,浇上虾仁、笋干、番茄酱卤时还会发出嗤嗤如松鼠的叫声。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三宝即为阳澄湖大闸蟹、河虾、桂鱼。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有“不知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在苏州”。
叫化鸡
叫化鸡是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
【苏州戏曲】
苏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不但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苏州的戏曲艺术尤令人瞩目,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问,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坋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的戏曲事业,在党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抢救和继承昆剧、发展苏剧,早在五十年代初,中共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对苏、昆剧工作就十分重视。全国重大昆剧活动,也都在苏州举行,这对苏州的戏曲艺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些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如昆剧《牡丹亭》、《窦娥冤》,其中《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与2004年4月重新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场,场场饱满,并且登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为昆剧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剧《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近半个世纪来,苏州地区的戏曲艺术有了可喜的发展。
苏州戏曲源远流长。历史上无数剧作家、曲家、演员对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是以往的地方史志中很少记载。如不少演员的演剧事迹和艺术成就已湮没无传,或仅在一些笔记中见到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片段记述;不少剧目,仅留存其名或残曲。又如近代的“薪尽火传”的昆剧传习所的某些史实,因往事已久,即使当事者回忆,已尽难一致;当年曾演出过名剧的舞台,不少已遗迹难寻。由此可见,编纂戏曲志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和抢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