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岐山因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得名。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属宝鸡市所辖,总面积 856.45 平方公里,总耕地 56.23 万亩。全县辖 11 镇 3 乡,总人口 46.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8.1 万人,非农人口 8.2 万人,社会总劳力 21.4 万个。
岐山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现代欧亚大陆桥沿线的关中西部,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生态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粮棉大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是陕西省粮油、辣椒、蔬菜、肉牛、奶畜生产基地。岐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转鼓之乡”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行政区划
岐山县辖11个镇、3个乡:
镇:凤鸣镇、蔡家坡镇、五丈原镇、益店镇、蒲村镇、祝家庄镇、青化镇、枣林镇、雍川镇、安乐镇、曹家镇
乡:大营乡、故郡乡、京当乡
历史沿革
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考其历史源远流长。
据文物普查,境内渭河、雍河、横水河及沿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表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相传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
民国(1912~1949),废府留县。先属陕西关中道,至二十二年(1933)撤道,设行政区,岐山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区(其治先在凤翔县,后移宝鸡县——今宝鸡市)。
1949年7月14日本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1950年10月1日改为宝鸡专区)所辖。1956年10月宝鸡专区撤销,本县隶属陕西省。1958年12月10日,本县并入凤翔县。1961年9月恢复宝鸡专区及岐山县制,本县隶属宝鸡专区。1968年2月28日成立宝鸡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1日改宝鸡专区为宝鸡地区,岐山县随其所属。1971年12月8日撤销宝鸡地区,辖区归宝鸡市,本县属宝鸡市。1979年复设宝鸡地区,岐山县归其属。1980年8月1日撤宝鸡地区并入宝鸡市,岐山县为宝鸡市辖。
地理环境
岐山县南按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 13263 万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7551.5 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 7400.5 万立方米,可开采量 4794.3 万立方米。县内冯家山灌区、石头河灌区等灌溉工程从境外引水量平均达 6829 万立方米。渭河、石头河、韦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40.8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区,埋深一般在 10-80 米,单井出水量 40 吨/小时,易于开发利用。渭河川道区,单井出水量 60 吨/小时,且埋藏浅,一般为 1-15 米易于开发。
气候特征
岐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 12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24.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日照时数2064.8小时,日照率 47% ,平均无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 623.8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992.3毫米,最小377.6毫米,干旱指数为1.33。风向多以西北-东南向为主。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岐山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1.3 亿元,财税总收入 2.87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2847 元,全县已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先进县。近年来又举全县之力实施突破蔡家坡战略,大力开展平安岐山、绿色岐山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发展环境和生态人民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农业概况
岐山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 500 个粮棉大县和陕西省辣椒、苹果、猕猴桃和肉牛基地县。现有耕地 53.3 万亩,常年种植粮食作物 79.92 万亩,总产 26.01 万吨(优质专用小麦 8 万吨)。油料 4.8 万亩,总产 4789 吨。果园面积 9096 万吨。蔬菜 901 万亩,总产 9.3 万吨。牛存栏 4.3 万头,其中奶牛 1.5 万头,奶产量 3.03 万吨。特色农产品线辣椒,年种植面积 5.5 万亩,产干椒 3.74 万吨,猕猴桃年种植 1.6 万亩,产量 1.2 万吨,蔡家坡紫皮大蒜年种植 4020 多亩, 200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1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 。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
工业发展
依托境内陕汽集团、西北机器厂、渭河模工具厂、陕西九棉等 7 户部省属大中型企业的重型汽车,装备制造、化纤棉布基地,县属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服装纺织、造纸印刷、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六大集群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现有乡镇企业 2.8 万户,从业人员 12.9 万人,多次跻身陕西省乡镇企业十强县行列,荣获陕西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称号。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2006 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7 亿元,增长18.3% ,县域经济已成为了工业主导型。
商贸旅游业
岐山以建设宝鸡以东商贸中心为目标,逐步建立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以仓储、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等新型商业迅速崛起,省内外的宝商家美佳、家福乐等现代物流企业纷纷登陆。全县现有商业网点 5000 多个,遍布城乡,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3.8 亿元,增长 28.9% 以上。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礼乐制度、道德行为规范,是中华文明、现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头。
岐山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晚清四大国宝中,大盂鼎、毛公鼎均出自岐山。2004年5月,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景区发现周代高等级墓葬22座、贵族墓葬192座、甲骨700多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考古发现”。岐山有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皮影、剪纸、版画、编织、刺绣源远流长,锣鼓、社火、曲艺经久不衰。位于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上的诸葛武候祠,是全国四大武候祠之一,其仅存的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被世人誉为书法、文章“双绝”。陕西名吃岐山臊子面被誉为“神来之食”,去年8月,岐山又被专业机构首家命名为“陕菜之乡”。
交通运输
岐山交通发达,客货运输方便,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 376.5 公里。陇海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西宝南线,北线,中线公路横贯东西,岐山—蔡家坡公路和眉县—麟游公路纵穿南北,形成了两纵四横的交通网络,东距省会西安市 140km,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个半小时车程,西距宝鸡市 70km。年货物发送量 126 万吨。铁路货运发送量 22 万吨/年,公路货运量达到 10.4 万吨,货物周转量年达 2057 万吨/公里。
教育卫生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 233 所,其中普通高级中学 4 所,职业高中 3 所,初中 26 所,小学 195 所、企办子校 5 所。在编教职工 4937 人,在校学生 93553 名;全县民办学校 29 所,在编教职工 160 人,在校学生 3836 名;全县幼儿园 21 所,其中公办幼儿园 7 所,民办幼儿园 14 所,在岗教职工 240 人,在园幼儿 2568 名;全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7 所,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6 万多人次。
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 405 个,其中县级医院 4 所,县卫职校 1 个,卫生监督所1个,疾控中心1个,中心卫生院 7 个,卫生院 10 个,驻岐工厂职工医院 7 个,专科医院 5 个,民营综合医院 2 个。全县拥有病床数 1110 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265 名,其中医师以上 865 名。全民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社区卫生服务、院前急救、卫生信息等服务网络覆盖全境,完善有效。
景点介绍
西岐民俗村
西岐民俗村地处岐山县城西北的周公庙景区,南临西宝北线,岐周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区城内有"农家乐"民俗旅游接待户160多户,餐饮接待能力5000余人,住宿床位600多张.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浓郁,田园风光优美,以岐山臊子面为龙头的名优小吃誉满大江南北.
周原遗址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
五丈塬诸葛亮庙
五丈原风景区位于岐山县城南25公里处,东距西安130公里 ,西距宝鸡56公里,面积约46平方公里。从西宝南线、中线、高速公路蔡家坡车站下车,均可有二级旅游专线直接进入景区,交通十分便利。 五丈原为一琵琶状黄土台原,原高40余丈,南依秦岭,北俯渭水,两边环水,地势险要,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34年,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由斜谷出师伐魏,屯兵五丈原,与渭河北岸的魏将司马懿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积劳成疾,病势五丈原军中。
冲凌霄汉的宋太平塔
太平塔在岐山县初级中学(太平寺旧址)内,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八层,通高28.2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每层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拱。除第二层饰有平座外,以上各层均饰假平座。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据塔旁石碑记载:太平寺“建自唐元和七年,至宋元祐三年建塔,名曰太平塔”。据专家鉴定,此塔是关中地区尚不多见的标准宋塔。建筑工艺高,抗震性能强。九百年来,屡经地震,而此塔至今作为岐邑之表望,游客之所观瞻而巍然耸立。惟近年塔身稍倾,塔刹稍有剥蚀。经过整修,完好如初。
崛山森林公园
崛山森林公园位于岐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北部深山区,以崛山林场为中心,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雄伟险峻的山、谷、河及茂密的森林为主体,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内涵殊深的佛教文化,集文化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森林旅游、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山岳型森林公园。
名优特产
1、紫皮大蒜
本县蔡家坡地区被誉为大蒜之乡,有白皮蒜和紫皮蒜两种,以紫皮为最优,色泽鲜亮,蒜体肥大,蒜汁浓粘,味道鲜美,香辣适口,是驰名省内外的土特产品,运销西北和华北各省。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量1万吨。
2、大葱
以凤鸣镇杨村年产最为称著。其特点为株粗、质地密实、味辛、葱白长。一般身长50公分,径粗2公分。杨村农民几乎家家栽种。每年种植面积约在百亩以上,总产10万公斤。
3、红萝卜
凤鸣镇仓颉庙红萝卜以其色红、味甜、黄芯细小而久负盛名,人称“透心红”。一般身长50公分,径粗2公分。种植面积年均2000亩,年产量6300吨。
4、大棚西瓜
县内以故郡、大营、孝子陵等乡镇为主区域,发展设施大棚西瓜近万亩,总产量万余吨。其优点上市早、个大、皮薄、糖分含量高,无公害,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已培植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径。
5、辣椒
县内所产辣椒以细长、均匀、色泽红鲜、辣味鲜美为主要特征。原种植仅供食用。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辣椒生产,品种不断更新,面积不断扩大,80年代初,跃为县内“拳头”农副产品,成为主导产业。常年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畅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被誉为“辣中之王”。
6、方便面
岐山方便面溶西歧传统面食风味和南方快餐面诸特点于一体,严格遵守民族食品的操作规程加工生产。其特点干食香脆可口、汤食鲜美浓香,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全县生产方便面大型企业4户,著名品牌有“高津”、“歧星”、“大头娃”等,拥有生产线22条,年产量可达18000万箱。
7、岐山挂面
岐山县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其臊子面、面皮、锅盔等饮誉三秦,名扬华夏。由岐山臊子面派生出的岐面,以周原地区优质小麦为原料,以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其细、筋、光的特点在岐山地方名特面食中独树一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