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百色市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相连,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境内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地势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隆林各族自治县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 。隆林各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50765人。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么窝、大树脚、张家寨、龙洞大寨等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已经开发,雪莲洞入选“百色十八景区”。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壮族“三月三”歌会、汉族“花灯戏”等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享誉区内外。近年来,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都固定拿出资金支持民族民间协会举办民族节庆,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祭送布谷鸟、仡佬族的拜树节、壮族的歌会等十一项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行政区划】
隆林各族自治县辖6个镇、10个乡:
镇: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平班镇、德峨镇、隆或
乡:沙梨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猪场乡、蛇场乡、克长乡、岩茶乡、介廷乡
【建置沿革】
夏、商两代至周朝的春秋时期,今隆林县地域属百越与百濮交界的地方。 战国时,属夜郎国。 秦时,属黔中郡。 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牂牁郡后,属牂牁句町县(县治所在今云南省广南县境内)。 三国时,属蜀国兴古郡句町县。 晋时,属益州兴古郡句町县。 南北朝时,属宁州兴古郡句町县。 隋时,属南宁总管府(治所在今云南曲靖)昆州(州治今云南昆明)。 唐时,属岭南西道福绿州、横山郡武龙县。 宋宝祜元年(1253)置安隆峒,隶属泗城州。此为隆林第一次行政建制。 元致和元年(1328年)建立安隆州辖安隆峒,隶属云南省。安隆州废为寨后归泗城州辖,属广西省。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置安隆长官司(司治在今田林县旧州镇),先属泗城州辖,后直隶广西布政使司。 清康熙五年(1666年)安隆长官司改土归流置西隆州,隶思恩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泗城府。七年(172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州治迁到里仁塘(今新州镇),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隆升为直隶州,辖领西林县。 民国元年(1912年)西隆州改为西隆县,隶属田南道。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政府。十九年(1930年)属百色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年)改属百色行政监督区。三十一年(1942年)改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50年3月1日,西隆县解放,属百色专区。 1951年8月,西林县的岩界、那劳、龙潭、西平、古障、马蚌、八达7个区并入西隆县,西隆县改为隆林县。 1953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 1955年9月,改称隆林各族自治县。 1961年6月,划出那劳、那佐、西平、古障、马蚌、八达6个公社归西林县管辖,隆林各族自治县名称不变,属百色地区。 1997年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县”。 2002年,百色撤地建市后属百色市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为邻,南和西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西北以南盘江为界,与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为邻,总面积3551平方千米。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5%,占百色市总面积的9.77%。
地形地貌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是个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的山区县。地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金钟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县,南部的斗烘坡顶峰海拔高程1950.8米,为全县最高峰,西南部蚂蚁高坡高程1826米, 西部金钟山高程1819.4米,东部沙梨河与南盘江汇合处高程380米,为全县最低处,最高与最低处垂直相差1570.8米。地貌结构有土山区(非溶岩)和石山区(溶岩)两大类。土山区面积246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69.3%; 石山区面积1090.7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0.7%。
气候 隆林各族自治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较为明显,温润多雨,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县境各地降水量差异大,气温差异大;县城新州多年平均气温19.1℃,多年平均降水量1157.9毫米。
水文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以金钟山山脉为南北分水岭。北侧属于南盘江水系;南侧属于右江水系。流入南盘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积2959.62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83.3%;流入右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积593.34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16.7%。流域面积在25平方千米以上的地表河有21条。其中注入南盘江水系的有怀鲁河、领好河、祥播河、新州河、北楼河、那东河、乌冲河、那伟河、岩圩河、蒙里河、那前河、播立河、冷水河、马雄河、三道河15条。流入右江水系的有冷平河、龙英河、周帮河、岩茶河、介廷河、平利河6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隆林各族自治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93所,在校生87241人,其中:普通高中1所(隆林中学),十二年一贯制1所(隆衢学校),在校生1545人(已记入各教育阶段学生数),高中在校生6853人(含隆衢学校557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1512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中16所,在校生21832人(含隆衢学校652人);小学123所(县城4所、乡(镇)中心校17所、村级完小30所、教学点72个),在校生37649人(含隆衢学校33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25人;幼儿园14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所,民办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19270人。3-6周岁幼儿入园入班率为89.80%,小学适龄儿童人学率99.68%,初中适龄少年人学率98.93%,全县“三残”儿童入学率95.74%,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103所,寄宿生18531人,其中小学87所,寄宿生18290人,初中16所,寄宿生2024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寄宿生121人。。
医疗卫生 隆林各族自治县共有医疗卫生计生单位38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家,乡(镇)卫生院16家,年末,全县卫计系统共有在岗干部职工1225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1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71名;执业护士157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护士0.41名;拥有副高以上职称14人,中级职称166人。全自治县医疗卫生系统总占地面积为98567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74303万平方米,共开设病床1157张;年内,全自治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970台,价值14381亿元;10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0台,价值2500万元。2020年5月25日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正式获批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交通运输】
隆林各族自治县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内有汕昆高速公路、324国道和省道S322线穿越。2012年,全县通公路总里程为1734.48千米,其中高速路25千米,高速公路连线23.99千米,国道45.83千米,省道74.399千米,县道552.59千米,乡道99.89千米,村道912.84千米。
【风景名胜】
雪莲洞
雪莲洞位于县城西北部26千米处,洞穴系统长度2201.2米,宽度一般5-20米,最宽达60米;高度一般8-15米,最高达40米。洞内可分十字街景区、雪莲阡陌景区、神圈莲池景区、地下森林景区、雪松梯田景区。
龙洞大寨
龙洞大寨位于德峨乡,是隆林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族村寨,寨中的主要居民是苗族6个支系中的偏苗。寨内主要景点有:爱情树、鸡楼梯、苗家偏房、生命之源、木艺坊、蜡艺坊和刺绣房等。
张家寨
张家寨位于德峨乡西南部,距隆林县城37千米,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建筑特色的村寨,是隆林苗族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居民主要为偏苗。寨子背靠青山石壁,寨内房屋全为竹木结构的平房与吊脚楼。
平流壮寨
平流壮寨位于金钟山乡东部,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保存有较完整的壮族特色建筑——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野猪岭景区
野猪岭景区又叫百鸟岭,位于德峨乡德峨村大水井寨,最高海拔约1800米。景区的景观可概括为:五岭八百峰。五岭指野猪岭、回音岭、白崖岭、羊路岭、吼喊岭。
【民俗文化】
跳坡节(苗族) 跳坡节是隆林县苗族居民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至十五元霄节止。跳坡地点民间自有约定俗成,即每日跳一个坡场地轮换着。
火把节(彝族) “火把节”其意就是燃着火把,围着篝火过节。农历6月24日是彝族火把节,每年这一天,彝族居民都身着民族盛装,共同欢度节日,节期3天。佳节前,各家都要准备好丰富的美品佳肴,供节日里享用和招待亲朋好友。节日期间活动白天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脸、赛马、斗牛、摔跤、踢毽子等。
尝新节(仡佬族) 尝新节又叫吃新节,是居住在隆林境内的仡佬族的一年一度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夏收前后,田地里的新粮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尝新”活动。夏收较早的村寨,多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夏收较迟的村寨则在八月间的“已(蛇)日”举行,因此有“七吃龙”、“八吃蛇”之说。
“颠罗颠罗那”排歌(壮族) “颠罗颠罗那”欢排,即排歌,是流传在南盘江上游隆林县境内壮族村寨里的一种独特的山歌形式。“颠罗颠罗那”是交际歌,是年轻人到别的寨子作客,应该寨年轻人的邀请而唱的歌。当地居民探亲访友、婚嫁和摆贺新房酒宴时,只要有年轻人就要唱排歌,特别是婚嫁酒宴必不可少。排歌一般是晚上唱,若双方愿意亦可一直唱几天几夜。
哭嫁(高山汉族) “哭嫁”是居住在隆林县境内高山汉民族的一种古朴奇特的婚俗。那就是谁家的女儿将要出嫁了,怎么也舍不得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离家的前3天,就开始躲在房间里哭,俗称“哭嫁”。开始时,是一个人默默地伤心流泪,次而是发声音的呜咽与抽泣,最后是放声地大哭,且边哭边唱念着父母的养育之恩与自己的难舍难分、不忍离去之情。新娘的哭嫁一般均有数名伴娘陪着哭的。其哭调民间均有固定的典调,且结构灵活,可以灵活地把心里要讲的话套上去,加上固有的腔调,即成“哭嫁歌”。
【当地特产】
荞窝粑 隆或乡的高山汉族有种植荞麦的传统。荞窝粑是在当地民间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一种荞麦蒸制小吃。 黑粽子 黑粽子又称黑粽粑,是隆林各民族历代节庆的美食。每逢春节,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起,家家户户都忙于包制粽子,而以包黑粽子为最,多的包几十斤,少则20至30斤。 火炒粑 火炒粑是用糯米粉、红糖水、粑蒿做成的一种食品,略带绿色草类的清香,热吃冷食均可,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季节性食物。 绞子粑 绞子粑是隆或乡流行的一种小吃,又叫糖绞绞。当地人将糯米碾成面粉,加适量糖、水揉成团,然后搓成长条,再对折扭成股、压扁,油炸成黄而脆,再将扭成股、压扁的绞子粑一面蘸上热红糖浆即成。 辣椒骨 辣椒骨是隆林各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和调味品,辣而不烈。以调味煮菜或煮汤,香中带辣,能增进食肉,帮助消化,又可驱寒解表,促进血液循环。 泡粑 泡粑是隆或、介廷等乡镇的高山汉族自制的一种糕点,也是一种地方传统特色小食。其用大米做成,口味清甜。
【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