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十万大山北麓。与南宁市江南区、良庆区和崇左市宁明县、扶绥县以及钦州市钦北区相邻,县境东西长约68.1千米,南北宽约49.5千米,总面积2816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1.2%。上思县常住人口为194774人。
上思县县城距离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仅100千米,距广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千米,距中国边境重镇东兴市130千米,为防城港市唯一市辖县。2011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授予上思县“中国氧都”称号。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行政区划】
上思县辖4个镇、4个乡:
镇:思阳镇、在妙镇、华兰镇、叫安镇
乡:平福乡、那琴乡、公正乡、南屏瑶族乡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为百越(粤)地。 秦,属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崇左县境)。 汉初,属南越地。元鼎五年(前112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六年(前111年),将南越原南海郡、桂林郡、象三郡划为交趾刺史部,下设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南海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七郡,上思属合浦郡地。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上思属交州刺史部的郁林、合浦二郡地。 三国,为吴辖地。吴置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交州治所在番禺(今广州),上思仍为交州的郁林、合浦二郡地。永安五年(262年),改属郁林郡地。 西晋,将交州分为交、广二州,广州辖郁林、桂林、苍梧、高凉郡、始安郡、临贺郡、始兴郡、南海等八郡,州治在番禺(今广州),上思属郁林郡地。东晋,分郁林郡置晋兴郡,上思属晋兴郡地(郡址在今南宁市)。 南朝宋、齐、梁、陈,分别属广州的晋兴郡地和南定州的晋兴郡地(郡治在今南宁市)。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大将刘芳开通交趾路,在上思境内设镇守,但不久又撤销,上思属郁林郡。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镇守宁师京沿刘芳开至交趾的故道,开拓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今上思境内西南部设置瀼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潭郡;领瀼江(又称临江)、波零、鹄山、宏远4县,郡治瀼江;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瀼州,属岭南道。天宝初年,在今上思境内东北部开置羁縻上思州,属邕州都督府。 五代十国,为南汉地,沿袭唐制。 北宋,撤销瀼州,并入羁縻上思州,隶属邕州。皇祐年间,于羁縻上思州西部设置迁隆土州。 元,改羁縻上思州为上思州,隶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左江思明府。二年,上思州改称高噩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复称上思州;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土归流,改属南宁府,迁隆峒归上思承审。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仍属南宁府;光绪十二年,改属太平府,十八年(1892年),上思州改为上思直隶厅,属太平思顺道。 民国元年(1912年),上思直隶厅改为上思府,民国2年,又改为上思县,属南宁道。民国16年,迁隆峒土司改流并入上思县。民国19年,属南宁民团区。民国23年,属南宁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属南宁行政督察区(第九区,合称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公署)。民国31年,属第四区,治南宁。 1949年12月,上思县解放。 1950年,分别属宾阳专区和南宁专区。 1951年,改属龙州专区;11月,专员公署迁至崇左,改称崇左专区; 1952年7月,从崇左专区划归钦州专区; 1953年12月,又划归桂西壮族自治州的邕宁专区;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撤销桂西壮族自治州建置,12月,邕宁专区改为南宁专区,上思随属南宁专区; 1965年8月,上思又划属钦州专区。 1971年,钦州专区改为钦州地区,上思属之。 1993年5月23日,划归防城港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思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坐落在风景绮丽的十万大山北麓,与宁明县、扶绥县、钦州市相邻。县城距离广西首府南宁市仅100千米,南宁国际机场75千米,距广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千米,距中国边境重镇东兴市130千米,总面积281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上思县,地貌以丘陵为主,东南部有十万大山主脉,北面是四方山,中部偏东南纵贯有凤凰山和堂金山,把县境夹成一个由龙楼至在妙的槽形盆地。东部的蕾帽山、公牛山,是县境东部河流分成东西两个流向的分水岭。整个地形南部、北部高,中部低,东部高,西部低,象一个向西部散口的簸箕。根据地貌成因及形态组合,分四种类型。
气候 上思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是终年气候温暖,箱期短,干湿季划分明显。受十万大山地形影响,多东北风,夏季受东南气流影响,形成炎热的时间长,雨量适中,温差不大。
水文 上思县,大小河流共28条,纵横交错,水源丰富,因受地形影响,分为向西流、向东和东北流、向北流三种。向西流主要是明江,发源于十万大山、四方岭、凤凰山的22条溪、涧、河均注入明江;向东和东北流的是公正乡的母猪河、公正河,东屏乡的念况河,那琴乡的排柳河;向北流的是那琴乡的孔律河和那琶河。集雨面积共2550.1平方公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上思县共有普通中学1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小学270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32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94人,小学在校学生1887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20人,其中,初中507人,普通高中11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22人;小学专人教师1162人。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文化馆:上思县文化馆。 上思县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剧场、影剧院2个,体育场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1.26千册。
医疗卫生 上思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4个,其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包括分院、所、门诊部)15个,医务室2个,个体诊所44个,村卫生室83个,民营医院4个,民营门诊部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100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3人,注册护士443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89张,其中医院739张,乡镇卫生院150张。
【历史文化】
壮族 据历史考证,今居住于上思的壮族,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初年的黄氏族姓。自宋理宗宝佑年间(约1254—1258年),宋朝廷授封其祖先黄圣许为上思土司及任上思州知州、景定四年(1264年)又被宋王朝封为平章节度使,兼上思州知州,黄氏族人已在上思居住生活了七百多年,并自宋后又相继受到元、明两朝皇帝的钦封。据此,可以认定,黄氏族姓即是上思壮族的原住民族。 其余现居住于上思的其他民族,绝大多数是已被土著同化的外来民族。同化者的外来民族,多为汉族。其来源其一是从外省(多为沿海地区)迁入,或经商,或务农,并逐代定居。如上思的部分黄氏、陆氏、曾氏等,据考证,其祖先为明朝中期或末期从广东进广西又到上思经商或务农而定居上思;其二是外地官员到任本地官员,并定居繁衍。如林氏、王氏、梁氏等,其祖先为明朝中期或末期从福建、广东进广西又到上思任地方官后而定居上思。而林氏祖先却是明朝早期受官府派谴到上思帮助土司开化文化并定居上思。再者,如赵氏则是宋皇室支脉,受命督军宁氏戍边而定居上思。这些原汉民族融合同化上思壮族数百年后,语言以壮语为主。
瑶族 据瑶族家谱和神书《开山歌》所记,瑶族的祖先原是福建省,后迁居广东肇庆。300多年前从肇庆迁居到广西博白县,后又迁到玉林、贵县、灵山、防城一带。以后各分支又先后来到十万大山北麓居住。早来的已有200多年以上的历史,后来的也是100多年。现居住于上思的瑶族,其先人初到时,以租山耕种,过着“刀耕火种,吃山过山”的生活。以后经购买了荒山或水田,便逐步定居下来。
汉族 据历史的考证,汉族人居住于上思的历史较为久远,受到同化后与壮人无异。这些汉族人,已通称为壮族。 现今居住于上思的汉族,多数是清末民初从防城、钦州、灵山等地迁入居住的汉族人。如钟氏、刘氏、庄氏以及部分黄氏、李氏等,其迁入的背景为佃耕或经商。由于居住的年代不算久远,所以,其生活习俗仍保持有浓厚的客家特色,语言仍是以客家话为主,就是讲壮语时,其语音仍杂有客家话的习惯声。再如曾氏,虽然其祖先从广东梅州入广西并定居上思于清朝中期,但是,他们的壮语口音里还保留着部分客家语音的习惯。
【风景名胜】
十万大山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上思县西南部,距县城36千米,距南宁136千米,距旅游热点城市东兴100千米。该园地处桂林、南宁、十万大山森林公园、东兴、越南下龙湾黄金旅游线上。其前身是以水源林为管护对象的生态公益性林场——红旗林场。辖区总面积2037公顷,其中水源林1336公顷,占总面积65%,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1995年7月林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创办十万大山森林公园。该公园坐落在十万大山核心区,50年代拍摄的影片《英雄虎胆》的故事就发生在十万大山,十万大山森林公园也是该片重要的拍摄外景地。《英雄虎胆》故事片的上映使十万大山扬名全国。1996年8月,十万大山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
武宣文庙
武宣文庙,又称黉宫,即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等先贤的祠庙,又是武宣县最早兴学立教之地,所以人们又常称孔庙。武宣孔庙是广西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其具有南方当地建筑特色,是一座宫殿式的民族古建筑,无论在建筑布局、技术结构、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它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凝聚着几百年来武宣县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那板水库
那板水库,位于上思县城东南约4千米处,建于1960年9月份,总库容7.2亿立方米,库区正常水面约4350亩,从坝首至平江农场25千米,水里宽窄相间,曲折萦回,山清水秀。距坝首5千米处西南侧的独秀山清水秀一峰突起,尖如笔,有“千寻凌汉表,一点耸云端”之谓,为库区一奇景。
布透温泉
布透温泉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城北面5公里处,三面环山,地处幽谷,风景优美。泉水从沟边岩穴中涌出,水温37-38度。古时为县的八景之一,名为“温泉晚眺”。温泉1988年1月经国家评审鉴定,确认为锶和偏硅酸的含量接近国家标准,钠含量低且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同时温度和氨的指标均达到医疗矿泉水标准。
应天瀑布
应天瀑布在十万大山扫把山下,瑶寨念文屯西南3千米的山谷中。瀑布落山外,岩板稍平阔,水口呈“凹”状,飞瀑处壁形,高28米,岩壁间有一凹处;深宽均数米,形似“水帘洞”。春夏大雨,山洪暴发;瀑布响声如雷,数里外还震人耳膜,“应天泉”由此而名。瀑下数十米,巨石如象;沉列溪中,同一溪流,距此瀑布约百米和二百米处,还有两处小瀑布,高度均约十余米,当地人称应天瀑布为“头龙”,下面小瀑布为“二龙”和“三龙”。
【地方特产】
松脂 全县有松树140万余亩,大部分可采割松脂。1958年至1990年平均年产松脂177.6万公斤,最多为1990年产脂950万余公斤。县内产的松脂含脂量高,油脂纯净,县松香厂因得此优质原料,所产的松香色泽金黄,透明度高,所含杂质、含水分量及软化碘、机械杂物、肥皂化物等化学成分均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是县内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山苍油 山苍子又名山鸡椒、木姜子。均为野生,树皮绿色,其果实略成球形,大如黄豆,有浓烈的香味,全树均含芳香油,可提取柠檬醛,茎叶均可蒸油,是出口化妆品原料。每年7~8月为采山苍子蒸油季节,过去群众用土法蒸制,每年产油1000~2000公斤;1989年开始由供销部门收购,改用锅炉蒸制,每100公斤山苍子可出油3.5~4公斤,1990年后因销路和价格有变化,收购停止。
芒芯 县内芒芯资源丰富,以南屏、叫安、平福、公正等乡为主要产区。上思芒芯柔韧,呈金黄色,是编织工艺品的上乘原料。80年代以来年上市芒芯25万公斤左右。外贸部门组织加工芒制品有公子椅、香水架、扣花笪、芒席等数十个品种,产品新颖美观,均销往香港等地,1990年产值140万元。
龙须草 又名拟金茅,高约1米,叶片狭长有细绒毛,是制造优质纸和人造纤维的原料植物。产于在妙、七门两乡沿四方山一带山地,面积约10余万亩,所产龙须草粗长柔韧,为结绳织席、造纸的上等原料,1955~1986年,全县采集龙须草709.31万公斤,近年因受封山育林等的影响,龙须草产地逐年缩小,产量随着下降。1990午采集5.5万公斤。 [7]
香糯 上思县香糯种植历史悠久,是在特定的气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经农民长期精心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上思香糯米质纯正,米粒圆大,洁白如玉,蒸熟成饭,软滑而粘,气味芳香,前人曾有“一田种糯遍垌香,一家煮饭全村香”之说,是民间逢年过节用以制作粽粑、年糕、汤圆或绿豆糯米饭等地方风味的上乘原料。1984年在全区香糯品质鉴定会上被评为“名贵品种”。上思香糯因其香特异而闻名,深受区内外顾客的青睐。上思县委、县政府加强香糯种植的技术指导,农民也增加香糯种植资金的投入,全县年种植面积2万多亩,总产量在850万公斤以上。
香猪 上思县香猪是传统的名优产品。《上思州志》(道光十四年版)和《上思县志》(民国十年版)分别载:“香猪即寻常家猪,顾其肉香美、与他处异、肠子尤佳”、“猪崽以白读村为著名,因该村池井之水汲之以喂猪,其肉分外香美,故相传为上思香猪最好也”。上思香猪为本地猪品种,属华南型,其毛黑白相间、猪体结实、身短嘴圆、脚矮骨细、养至40公斤左右宰杀食最佳。经过加工配料烤制的香猪肉,色泽金黄、皮酥肉嫩、不腥不腻,色、香、味俱全,是高级宴席佳肴,乳猪脱骨再配料加工腌制晾干,食之嫩滑爽口,满嘴留香,是出口区内外及港澳的名牌产品,解放前,每年防城、东兴出口的香猪仔达2万至3万只,是上思县流通防城、东兴的主要商品。
香菇 香菇俗称香信,产于十万大山,是县内传统的出口产品。《上思县志》载:“香蕈,一名香菇,出自十万山中,腐木所生,其味香美,较别处尤佳,出口之货,亦足称最”。传统生产方法是每年冬11月—12月选天气晴朗之日,将能生长香菇枯死之木伐下,用刀斧将木表皮砍成若干刀口,然后搁置于湿润、荫凉的沟溪边或树根下,待第二年冬季即开始长菇,可连收二年。
八角 可制香料,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八角茴香,大茴香。果实多为八角蓇葖果组成放射性排列于中轴上,色泽红棕色,质硬而脆。果实枝叶均可蒸茴油,是常用的调味香科,内含挥发油,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功效,医药上用做健胃剂和祛痰剂。全县有八角树4.3万亩。1954~1986年,平均年产八角8.14万公斤,其中1987年产42.9万公斤,为最多的一年。1990年产13.2万公斤。
玉桂 树皮称桂皮,含挥发油,极香,中医学上以桂皮入药,主治肾阳虚衰、心腹冷痛、久泻、经痛、阴疸等症;嫩枝称桂枝,亦入药,主治感冒风寒、关节疼痛、痰欲心悸、经闭腹痛等症;桂皮、桂枝、桂叶可蒸桂油,具有特殊香气,富含玉桂醛,广泛用于医药和调合皂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全县种植玉桂面积1.26万亩,1954~1990年(其中缺4年资料)共产桂皮119.96万公斤,平均年产桂皮3.40万公斤,1982年产桂皮45.9万公斤,为最高的一年。主要产地有南屏乡和平江农场等。
蜂蜜 县内各地普遍养蜂,以地处十万大山的南屏瑶族乡最多,产量也最高。蜂蜜分春蜜和冬蜜两种,春蜜呈金黄色,透明,味清甜;冬蜜色泽乳黄,浓稠起沙粒,味尤佳,为蜂蜜中之上品。蜂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蔗糖、蛋白质,有机酸、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很高,又可入药,为上思县传统的出口产品。1954~1986年共收购蜂蜜36.83万公斤,平均年收购1.18万公斤,1990年收购蜂蜜0.4万公斤。
蛤蚧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名大壁虎、仙蟾。因鸣叫声而得名日蛤蚧,全长约35厘米,全身密布细鳞,四肢粗壮,指趾能吸咐。产于四方山石灰岩地区和十万大山悬崖峭壁的石缝中。《上思县志》载:“蛤蚧偶虫也。县属弄怀岩多有之,脚生五爪,与别地不同”。蛤蚧有补肾、润肺、壮阳、益精血、止喘定咳之功能,为补药上品。县内年收购3000对左右。经加工的干蛤蚧,运销港澳、东南亚各国及日本等地。
特效多鞭酒 采用多种兽、畜及小动物鞭配以人参、巴戟、仙茅、淫羊霍、桂园肉、枸杞子、当归等20多种名贵药材和高度纯米酒泡浸而成。具有行血、补气、提神、补肾壮阳、强腰、健膝之功效。曾于1981年荣获广西轻工业新产品百花奖;1982年被评为广西优质名牌产品;1990年又荣获区轻工业厅优质产品奖,在区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山薯 又称淮山,薯蓣,属草质缠绕藤本植物。主要产于南屏、那琴、叫安乡那荡等地,原为野生,因采收时挖掘工作量大,且易造成水土流失,70年代后已逐渐由人工种植。山薯呈圆柱状,表面棕黄色,肉色洁白,味淡,性温补,既可入药,也可作补品。淮山中医上称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益精的功能。县内年产约5000公斤,药材部门年收购2000~3000公斤。
【荣誉称号】
2019年5月,上思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