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帝康熙于公元1701年出喜峰口勘查热河上营,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开始挖湖造堤,至公元1792年继德堂的完工,前后
共历康、雍、乾三世,共9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农业有充足发展,人口增多,商业发达,阶级关系有所改善,有充裕的人力财力营建大型园林。而中国的园林艺术由春秋战国的萌芽期,经两晋南北朝的形成期,唐宋的发展期,到明清时代,园林艺术达到鼎盛期。特别是经过唐宋时期在园林艺术中融进诗情画意和在明清时期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发展到清代已达到炉火纯清的境地,在处理真山真水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达到艺术顶峰。承德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承德避暑山庄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颐和园的总和,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内有康熙乾隆钦题72景及其他人文景观共120多组群。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山庄的围墙高3米,宽1.5米,长达10公里。墙上筑有垛口,可供巡逻和作战。围墙爬山越水,弯弯曲曲非常严密,当地人叫它"小长城"。
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其他景点还有:承德避暑山庄门、勤政殿、万岁照房、下马碑、云山胜地楼。
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
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其他景点还有:采菱渡、沧浪屿、澄湖、芳园居、芳渚临流、环碧 、热河泉、戒得堂
、金莲映日、金山、卷阿胜境、内湖、清舒山馆、如意湖亭、塞湖、上湖和下湖、双湖夹镜与长虹饮练 、水芳岩秀 、香远益清、芝径云堤、文园狮子林
、水心榭。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主要景点:“绿毯八韵”碑
、春好轩、宁静斋、暖流暄波、千尺雪、清音阁 、万树园、文津阁、永佑寺、永佑寺舍利塔。
区内“万树园”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中央搭有豪华蒙古包,为清帝来山庄时举行宴会和游乐活动的场所。离热河泉南行可达金山岛,岛上亭台楼阁一派江南景色。再沿湖畔南行可到月色江声岛,这里是皇帝读书、望月、听泉之处。再往前即到“水心榭”,它是宫殿区与湖区间的重要通道。站在水心榭,环视四周皆为美景。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荫凉,比承德市区低4-5度,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主要景点】
金山
金山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仿镇江金山寺而建。岛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面阔五间,康熙帝御题"镜水云岑",循石级而上,抵达"天宇咸畅"。两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岛上制高点北建有三层木塔,题名"上帝阁",为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此岛虽由人工堆砌,却宛如天开地造。康熙帝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热河
热河泉位于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热河全长700多米,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它有踪迹。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热河发源于避暑山庄诸泉的一条涓涓细流,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泉侧有巨石,刻“热河”两字。
大红台
普陀宗乘之庙内大红台是该庙的主体建筑,高43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分白台和红台两部分,白台高18米,红台高25米。大红台内部建筑呈回字形,由万法归一殿及群楼组成。
须弥福寿之庙内大红台外墙深红色,正面开三层窗,窗嵌饰琉璃垂花罩。内部由三层群楼围绕妙高庄严殿组成封闭院落,平面呈回字形,营造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宗教气氛。
万法归一
万法归一坐落在群楼正中的主殿,面宽、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周围有回廊。殿外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万法归一”云龙陡匾,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书写。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耗费头等金叶万余两。殿内陈设为复原陈列,佛龛后安置的宝座床,系乾隆帝特为西藏政教首领达赖喇嘛设置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八世达赖强白嘉错年仅13岁,尚未坐床,不能前来朝觐,特设此座虚位以待,以示乾隆帝尊崇藏传佛教之意。
妙高庄严殿
妙高庄严殿是须弥福寿之庙主殿,面阔七间,高三层,采用铜鎏金鱼鳞瓦覆顶,使用头等金叶万余两。檐下高悬乾隆帝御题“妙高庄严”云龙陡匾。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两侧为十八罗汉;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其两大弟子;三层原供有三尊密宗佛像,现无存。此殿原为六世班禅来承德驻跸期间讲经说法之所。
大乘之阁
大乘之阁仿西藏桑耶寺的乌策大殿而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通高37.40米。南面六层檐,寓意为佛教的空,对称"六合"。东西两侧出檐五层,佛教意为"五大"(地、水、火、风、空)。北面四层檐,佛教意为四曼,即四种"曼陀罗"。大乘之阁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大乘之阁"和"鸿庥普荫"云龙陡匾。殿内供奉世界最大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通高23.511米,腰围15米,重达110吨,仅头部就重达5吨,采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120立方米制成。佛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凝神垂目,相好庄严。42条手臂除中间两手合掌外,左右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眼,每只手每只眼各代表25种因果报应,25乘40等于1000,便成为千手千眼。阁内楹联"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净现三身"寓意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有求必应。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普宁寺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置铜鎏金塔。两层檐下分别悬挂乾隆帝御题 "大雄宝殿"、"金轮法界"云龙横匾。殿内供奉三世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西为迦叶佛,东为弥勒佛,殿内两侧有金漆木雕十八罗汉像和彩绘八大菩萨壁画。
普佑寺
普佑寺内东西配殿陈列的178尊罗汉,原为外八庙之罗汉堂所供,均为金漆木雕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造型、体量、做工上都堪称为中国寺庙中木雕罗汉中的上乘珍品。
旭光阁
旭光阁位于普乐寺主体建筑闍城的最高处,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意为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攒尖顶。阁的藻井是外八庙中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形式,层层缩小,直径5.7米,井深七层,外层往里依次是云龙、斗拱、龙、凤、双重斗拱和团龙戏珠,中心的浮雕团龙口衔宝珠垂下约一米。乾隆帝依国师三世章嘉活佛的建议,建曼陀罗(坛城)供奉胜乐王佛,以保国泰民安。旭光阁的闍城属藏传佛教曼陀罗四大类型之一的揭摩曼陀罗,而旭光阁是坛城的核心。阁内供奉的主尊胜乐王佛为密宗双修造像,高达1.2米,像有白、黄、红、蓝四面,每面有三睛、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即多吉帕母),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乾隆时期宫廷造像之佳作。
宗印殿
宗印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正脊满饰龙纹,并置喇嘛塔和八法具。大殿建在1.36米高的基座上,前后各出三阶,正面中央设丹陛,雕刻精美。殿内主尊供奉横三方佛,即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侧为八大菩萨。
普度殿
普度殿是安远庙主殿,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安远庙仿伊犁河畔毁于战火的固尔扎庙而建,普度殿为主殿,通高27米,平面成正方形,外观三重檐,黑琉璃瓦覆顶,檐下高悬乾隆帝御题匾额“普度殿”,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而成。主殿有三层群楼,殿内藻井下供奉主尊木雕金漆绿度母,凝神垂目于莲座上。群楼二层供三世佛和六尊菩萨像;三层供大威德金刚。殿内四壁绘有佛经故事壁画,构图之精美,技法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国内罕见。
门殿碑亭
门殿碑亭位于主殿普度殿西侧围廊正中。面阔三间,殿中置乾隆帝御题卧碑《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正面为满汉两种文字,背面为蒙藏两种文字。碑文记述了乾隆帝修建安远庙之缘起和寓意,碑两侧镌有乾隆帝两首与此相关的御制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