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南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隶属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2′—123°30′,北纬44°13′—45°16′。县境东与乾安县相接,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为界,南与长岭县相连,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相交,北与洮南市为邻。东北与大安市接壤。境内有向海自然保护区、二郎庙景区等旅游景点。县辖8镇8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个产业集中区,172个行政村,幅员8496平方公里,人口36.2万。县人民政府驻开通镇民主东路229号。
行政区划
通榆县辖8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
镇:开通镇、瞻榆镇、双岗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新华镇、乌兰花镇
乡:新发乡、新兴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苏公坨乡
民族乡:向海蒙古族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
历史沿革
开通县驻地,俗名“七井子”,因当地有7个给水井子而得名。原属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游牧地。清末,1904年7月4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经盛京将军奏准,于洮南府东南120里的哈拉乌苏(青龙泡屯)设置开通县,隶属洮南府。翌年10月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七井子(今富平镇)设署,“开厅视事”。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隶属奉天行省洮南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改隶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 月,废止道制,改由辽宁省(奉天省改称)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奉天省(辽宁省改称),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月,划归吉江行政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复归嫩江省;6月,划归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改隶辽北省。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9月15日,正式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开通县与瞻榆县合并为通榆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开通镇。仍隶白城专区。
2003年底,通榆县辖9个镇、8个乡、3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双岗镇、四井子镇、乌兰花镇、新华镇、七井子乡、羊井乡、新发乡、新兴乡、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苏公坨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全县面积8496平方千米,总户数104137户,总人口352322人,其中农业人口246139人,占总人口的69.9%。
气候环境
通榆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节天气,年均匀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25.9℃,极端最高气温40.5℃,无霜期162天,年降雨量332.4mm,最大冻土深度125cm,年主导风向为西熏风和西冬风。
通榆县地处松辽平原西部,西北高东南低,均匀海拔160m,泥土共分七个土类,以黑钙土、风沙土及碱土为主,约占89%。

通榆县同发风电厂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30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2.21亩,人均居吉林省第一位。现有草原面积429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草原16.27亩,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退耕还草33万亩,草原工程围栏101万延长米,草原围栏面积84.5万亩。通榆县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也是国际“009”造林工程的重点项目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360万亩,现有林面积为26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7%,活立木储积量590万立方米。通榆县是吉林省最大的芦苇产区,也是全国重点芦苇产地。素有“瀚海苇乡”之美称,全县有苇田面积100万亩,最高年产量达8万吨。
通榆县境内有两个流域,县内有三条河流,三座中型水库及683个自然泡沼,水域总面积138890亩,总设计容量为3.53亿立方米,无工业污染,年产鲜鱼4000吨,水生动植物丰富。
通榆县地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之间西南气流通道上,是全国风能储量丰富地区之一。县内有三处100平方公里的风力带,风能资源100万千瓦。省电力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了同发风电厂,一、二期工程装机49台,装机3万千瓦。团结风电生态园区47万千瓦可研已批复。同时,国家计委已批复特许经营权10万千瓦,省计委已批复5万千瓦,2004年均可启动建设。
中石化公司东北局在该县十花道乡、苏公坨乡和鸿兴镇等三个地方勘探两年,完成了一维、二维分析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三维分析,初步探明我县鸿兴镇陈家围子至八面乡巨贤一带有一个储量5000万-1亿吨的中等油田。石油开发的前景十分可观。
农业经济
全县牛存栏9.8万头,羊存栏100万只,猪存栏29万头,禽存栏850万只,肉类年总产量达到4.6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1.2万吨,羊毛总产量达到2000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2000吨,牧业总产值实现4.3亿,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850元,占人均收入的31%,同比增长66%。
通榆县盛产大英格绿豆、红小豆、荞麦、花生、芝麻、糜子等杂粮杂豆。其中,绿豆年产量达4万吨,其他杂粮杂豆品种产量均在5000-10000吨左右。
通榆县是全省最大的葵花产区,也是全国重点葵花产地,素有“葵花之乡”的美称,全县葵花种植面积100万亩,占全市葵花种植面积的66%,占全省葵花种植面积的27%。全县葵花产量在10万吨左右,占全市葵花产量的50%,占全省葵花产量的25%。
通榆县是全国较大的蓖麻产区。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5%,最高年产量达4万吨以上。
通榆县西部乡镇(场)土地多为坨子地,通透性好,特别适合打瓜生长,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多为黄瓤,含糖低,清凉适口,是纯天然绿色饮料。其瓜籽以片大、板平、无麻面、籽粒饱满、黑白分明、光洁油亮而著称。目前全县打瓜年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打瓜籽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

经济发展
通榆天然资源比较丰硕。全县人均据有耕地、草原、林地、芦苇面积均居全省首位。现有耕地300万亩、草原400万亩、林地260万亩,芦苇年产量2万吨。境内有霍林河、鄂穆太河(支流)和文牛格尺河3条季节性河流。有向海、兴隆、胜利3座大中型水库。全县风能资源极为丰硕,可开发风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左右。
通榆产业格式比较光鲜。初步形成了以风电工业为支撑,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服装加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新格式。全县现有规模以上产业企业33户,其中,风电开发企业3户、制药企业2户、风电装备制造企业1户、服装加工企业3户,其它均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全县主要的产业产品为风机塔筒、中成药、大豆分离蛋白、精制蓖麻油、豆油和葵花仁等。
通榆特色农业基础比较好。葵花、打瓜、蓖麻、杂粮杂豆、草原红牛、向海鱼等农畜产品著名国内外,葵花年均匀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在12万吨左右,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蓖麻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绿豆和打瓜籽年产量分别在5万吨和2万吨左右。由我县培育的“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唯逐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牛。现有蔬菜、牲口、建材和商贸等各类市场9处,外贸出口企业22家,同美、韩、日、俄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出口创汇额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区位交通
通榆区位交通比较便捷。全县地势平坦,海拔高低差仅40米。全县100%的乡镇(场)和87.2%的行政村已灵通等级公路。京齐铁路(北京—齐齐哈尔)直通南北,长白(长春—白城)、科铁(内蒙科右中旗—黑龙江铁力县)两条高等级公路在县城交汇通过,从县城出发,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齐齐哈尔、长春、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规划中的嫩通高速(嫩江—通辽)、科铁线进级改造两条高速公路将在我县穿过,规划建设的长春至霍林河铁路也将路过通榆县。

向海湿地风光
旅游资源
通榆旅游资源比较有特色。全县现有各类景区景点368处,湿地草原、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等特色景观正逐步成为通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品牌。境内的向海天然保护区是世界A级湿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万亩包拉温都杏树林是省级天然保护区,万亩兴隆山蒙古黄榆林是亚洲最大的一片黄榆林。香海寺、乌兰塔拉遗址、清代公主陵、敖包山新石器遗址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悠久文明。
通榆县向海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其大自然的原始魅力和独特秀美的塞外草原风光而享誉中外。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又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向海已成为吉林省重要的旅游胜地,素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之美誉。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科尔沁草原中部。总面积为10.67万公顷,为典型的草原地貌。南北最长 45 公里,东西最宽 42 公里,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与洮南市相邻。保护区南部有霍林河贯穿东西,中部有额穆泰河流进湿地,北部引洮儿河水注入水库。保护区横跨通榆县五个乡镇场、十二个村、三十二个自然屯,二万人口在区内从事着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20多种林木和200余种草本植物。三条大河(霍林河、额木太河、洮儿河)横贯区内,22个大型和上百个小型自然泡沼星罗棋布,产鱼20多种;鸟类173种,隶属16目、40科、98属,其中有鹤类6种,占全世界现有15种鹤类的40%。珍稀禽类有: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白鹤、天鹅、金雕等,成为远近闻名的“鹤乡”。1981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面积105400公顷。1992年,我国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后,向海即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册》。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 级自然保护区》。1993 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批准纳入“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家邮政局曾于2005年7月30日发行《向海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