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地处吉林省中北部。是吉林省最大的县级市之一,也是吉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全市土地面积4722平方公里,辖4街道15镇9乡1民族乡。户籍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市区人口26万人(2009年数据)。榆树市是吉林省著名的产粮大市,也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产粮标兵县市,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榆树市的粮食产量占长春市的1/3,吉林省的1/10,全国的1/180,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行政区划
榆树市辖4个街道、16个镇、9个乡、1个民族乡:
街道:华昌街道、正阳街道、培英街道、城郊街道
镇:五棵树镇、弓棚镇、闵家镇、大坡镇、黑林镇、土桥镇、新立镇、大岭镇、泗河镇、向阳镇、八号镇、刘家镇、秀水镇、保寿镇、新庄镇、于家镇
乡:大岗乡、育民乡、红星乡、太安乡、先锋乡、青山乡、恩育乡、城发乡、环城乡
民族乡:延和朝鲜族乡
历史沿革
西汉属秽貊族夫余国。东汉先隶于元菟郡,后归辽东郡。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族灭夫余国,榆树为勿吉族伯咄部。隋属伯咄靺鞨。唐属渤海国扶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管辖)。辽属东京道宁江州。金属上京肇州路。元属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为努儿干都司撒叉河卫。公元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榆树隶属于吉林将军。
1946年1月1日成立榆树县民主政府。5月22日改称榆树县人民政府,隶于吉北专署。1947年2月,划出黑林、秀水区和大坡村,舒兰县划出法特区成立榆南县,隶于吉北专署。1947年11月撤销榆南县,黑林、秀水、大坡复归榆树县。1948年6月22日,撤销吉北专署,榆树为吉林省直辖县。1955年北月,榆树县人民政府改称榆树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3日,榆树县隶于吉林省怀德专署,10月6日,怀德专署改为公主岭专署。1958年10月23日,撤销公主岭专署,榆树县划归长春市辖。1966年1月10日,划归德惠专署。1968年7月26日,成立榆树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3日,撤销德惠专署,改归长春市辖。1980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
1990年12月26日,撤销榆树县,设立榆树市(县级),由长春市代管。
地名由来
榆树,最早因城南一片榆树林,又因后治所孤榆树屯而得名。榆树历史沿革绵长。早在4万多年前,“榆树人”就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部族活动的区域。1951年在大于乡周家油坊屯,发现古人类化石、原始哺乳类动物化石、打制石器。1977年又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和骨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定称为“榆树人”,命名为“榆树文化”。
地理位置
榆树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处长春、吉林市、哈尔滨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位于北纬44°30′57″-45°15′02″,东经126°01′44″-127°05′09″。南及东南邻舒兰市,西南隔松花江与德惠市相望,西部与扶余县接壤,北及西北与黑龙江省双城市,东及东北与黑龙江省五常市以拉林河为界,南北、东西距离各85公里,边界线长345公里。境内水系分属第二松花江水系和拉林河水系。榆树市地处位于长春、哈尔滨、吉林三大城市围成的“品”字形经济区域中心。
榆树市五棵树镇湛江寺
气候水文
榆树市属东北地区季风性中温带半湿润气候,气温多受季风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润多雨,年均降雨量为500—700毫米,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温度为4℃,高温出现在七月份,低温出现在一月份。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8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2.6度。雨热同期,日照较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榆树市属长白山前台地平原区,属于冲洪积湖积台地平原区。地势较为平坦,土质肥沃,微有波状起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为157——220米。最高点为花园山一带,海拔302米;最低位大岗乡坎下拉林河岸,海拔137.5米。地貌类型为剥蚀堆积地貌和堆积地貌。形成原因为冲洪积湖积平原,冲洪积平原及河谷平原。
境内有64条大小河流,分属第二松花江水系和拉林河水系,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卡岔河纵贯中部腹地,松花江与拉林河两水环抱,松花江在境内52.61公里,流域面积72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150亿立方米,水深流急,航运潜力很大。
自然资源
榆树市地处长白山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台地区,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发展粮食生产和林、牧、渔各业十分有利。境内中西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各种一季作物生长。东部为丘陵地带,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木材积蓄量达160万立方米。野生植物及土特产品品种繁多,产量很大,野生药材达140多种,蕨菜、黄花菜、榛蘑等销往各地。全市有48万亩宜牧草地,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水面26万亩,发展渔业和水面养殖潜力很大。境内有几处矿泉水资源,储量很大,含十几种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属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质,适宜生产滋补饮料。
榆树市矿产种类比较少。比较集中的是青顶和团山的石料开采;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及大荒沟附近有较丰富的泥炭资源,可做燃烧材料;松花江、拉林河出产中砂,细砂,河卵石等,可作为建筑材料;保寿镇有少量膨润土分布于地下;各乡镇还有部分陶土可供制砖瓦用。
榆树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达400余种,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居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有53科206种。包括药用的云芝、大马勃、问荆、葎草、狭叶荨麻等;树类包括油松、樟子松、黄花落叶松、等;草类包括香蒲、大话剪秋萝、无冠菱、野燕麦等;菜类包括小根蒜、黄花菜、马齿苋、荠菜等;蕈类包括木耳、侧耳、念珠藻等;水生类包括十字藻、冠盘藻、裸藻、蓝纤维藻等。
现有兽类动物有犬科的狐狸、貂等,有兔科的草兔、东北兔等,猫科有豹猫,鼬科有黄鼬等,仓鼠科有田鼠,姬鼠等;现有鸟类动物为文鸟科的麻雀,雀科的朱顶雀、长尾雀等,山雀科有大山雀等,燕科为家燕、毛脚燕等,翠鸟科有翠鸟、蓝翡翠等,戴胜科有戴胜。鸭科有鸿雁、绿头鸭等,雉科有鹌鹑、野鸡等;现有鱼类为草鱼、鲢鱼,鲤鱼、鳙鱼、鲫鱼、麦穗鱼、鲶鱼,狗鱼,雅罗鱼,泥鳅等;两栖类有青蛙、雨蛙、金线蛙、中华大蟾蜍等;爬行类有赤练蛇、丽斑麻蜥、红点绵蛇等;水生类有虾、蟹、水貂、哈什蚂等;昆虫类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蝈蝈、蛐蛐、蟑螂、蚂蚁、金龟子、蝼蛄、赤眼蜂等等。
榆树市夜景
经济发展
榆树农业资源富足,处于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上,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素有“粮豆之乡”、“松辽平原第一仓”的美誉。 榆树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榆树市坚持工农并重,深入实施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及集散基地、中国北方酒业基地“三大基地”战略,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榆树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承载功能不断增强,一个民富市强、城乡一体、民主文明、社会和谐的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强力崛起。
2010年榆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亿元,比2009年增长18.9%,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本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亿元、5亿元,比2009年增长32.3%和34%,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1倍、4.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6.8亿元,比2009年增长4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750元、7700元,比2009年年增长12.8%。
农业概况
2009年粮食总产量28.2亿公斤,比2008年增长43.9%。农业总产值101.3亿元,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200元,增长8.1%。生猪、黄牛、家禽别发展到415万头、140万头、4001万只,分别比2008年增长20.7%、2.8%、3.1%。规模饲养户4.6万户,建成高标准牧业小区111个。
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市生猪发展到310万头、黄牛103万头、禽3600万只、奶牛2万头。畜牧业产值5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2%,牧业人均收入2120元。园艺特产作物面积4.5万公顷,产值33亿元,较2008年增长13.8%。
2009年全年输出劳动力42万人,增长2.4%,其中输往国外1.3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8.1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2810元。
工业概况
2009年工业总产值105.1亿元,增长3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亿元,增长53.1%。固定资产投资74亿元,增长43%,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59.6%。吸引内资16.2亿元、外资2970万美元,分别增长21.4%、23.5%。民营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382.8亿元、126.3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29.6%、28.9%,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拓宽。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54132户,从业人员20.3万人。上缴税金2.4亿元,同比增长41%。民营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运输
榆树市铁路有榆陶铁路、榆舒铁路。
公路主要有黑大公路(黑河——大连,即202国道),榆陶二级(一级路面)快速干道,京哈公路(102国道),京哈高速公路位于市境西12公里。
水运在五棵树镇设有五棵树码头,可上溯吉林,下达哈尔滨、佳木斯等。
榆树市距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均在一小时车程内。
教育文卫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530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4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小学359所(其中村小305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幼儿园108所(国办幼儿园6所),特殊教育1所。教育局直属单位7个,社会培训机构9个。据2009年数据,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160481人。其中:高级中学在校生21670人,初级中学在校生44837人,普通小学在校生77444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643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284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59人,社会培训机构在校生1788人。
榆树市文化底蕴丰厚。在清代,就有黑林镇太平川于家“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张维显、史忠恒、李光汉、李恩举、杜伯华等英烈。今天,榆树也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省级高级领导干部,走过似水流年,历经世事变迁。1990年末,榆树撤县设市,标志着榆树跨入新的历史时期。榆树市现有市图书馆一座,市博物馆一座,市影剧院一座。榆树市电视台对周边地区发射节目信号,目前有频道3套,分别为榆树综合、榆树有线,榆树台。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区有线电视数字整转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农村有线电视10000余户。
榆树市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30余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站1所,防疫站20余所。其中卫生部二级甲等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全部完成,市乡村三级疾病预防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92.4万人,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100%,报销比例提高到40%,惠及人口36万。人口计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2009年数据),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
五棵树清真寺——陈广元题
旅游资源
榆树市旅游资源丰富。松花江滔滔北上,拉林河涣涣东来,还有大荒沟、黑林河、新开河等支流或季节性河流,水量充沛。榆树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密而茂盛,地不阔而平坦。五棵树湛江寺、环城霸湖、光明花园山、小乡屯、怀家雷劈山、新立青鼎山等旅游景点是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五棵树沿江旅游区:位于五棵树镇南1.5公里的松花江畔,总面积3.64平方公里,沿江长度为20公里。主要包括湛江寺、五棵树码头、松江峡谷等景点。每年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三个庙会和端午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有数万人到这里观光游玩。
霸湖旅游区:位于榆树市培英街道办事处东家村(原王家村),距市区仅3公里,距科铁公路0.5公里。旅游区内东沟水库约138公顷,水面开阔,水草茂盛。水库东岸有一座南北走向约1公里的山坡,面积约6公顷。山上有榆树、枫树、杨树、松树等10多个树种,树木繁茂。坡上有一棵树龄100多年的古树,主干树围约3米,被当地百姓奉为“山神榆树”。王豹钓鱼岛是游人垂钓、休闲、品尝鱼宴的好去处。每到夏季,有10余艘木蓬船可供游人水上泛舟,岸边有10余处烧烤店为游人提供烤鱼、烤肉等餐饮服务。
花园山旅游区:位于土桥镇东南部,地处松辽平原边缘地带,是长白山支脉大黑山的余脉,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4公里,最高海拔302米。很久以前,每到春夏时节,山上山下开满野花,犹如一个天然的大花园,花园山由此得名。花园山林木茂盛,有自然林6000公顷,人工林1500公顷。动植物资源丰富,有20多种中药材,3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10多种野菜及榛蘑、松蘑等10多种菌类植物。山顶有35米高的瞭望塔,山脚有一座15公顷水面的水库。沿环山水泥路可环游花园山。每到春夏时节,花园山绿色原始生态、清新爽人的空气,让游从真真切切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的超脱与释然。
小乡旅游区:是土桥镇东南部皮信村的一个小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吉林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学大寨、赶小乡”成为当时唱响吉林土地的强音。全屯幅员面积150公顷,其中山地100公顷,有5座水库。山林茂盛,树种繁多,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民风淳朴。2006年,榆树市委、市政府把小乡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屯,将小乡基地的红色旅游和自然景区的“绿色旅游”结合在一起,全面启动了“小乡”建设工程,小又换发新的生机。2007年小乡被长春市旅游局确定“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旅游项目有:小乡纪念馆、齐殿云墓、水上乐园、生态园等。
雷劈山旅游区:位于榆树市大岭镇北部兴农村,地处吉黑两省交界处,距榆树市区约45公里。雷劈山最高处海拔210.5米,总面积100余公顷,拉林河水面宽阔,秀色山庄初具规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是长春市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之一。
青鼎山旅游区:位于新立镇青顶村,距榆树市区16公里,最高峰海拔239.5米,总面积约570公顷。山上林木繁茂,有松树、柞树、桦树、五角枫等20个树种和山鸡、松鼠等多种野生动物,山中有依山崖开凿的佛林一处,有3处鱼塘。山顶有瞭望塔和防雹炮台。登瞭望塔或沿5公里环山公路巡游可游览青鼎山全貌。
民俗风情
从清咸丰二年(1852年),从辽宁流入县内的“蹦蹦戏”(即二人转),在农村演唱起,二人转正式进入榆树的文化层面。光绪20年,时榆树县成立了榆树历史上第一个二人转戏班。从此,二人转文化在榆树蓬勃发展起来,中间经历了日剧,国统的波折,以及文革的影响,但二人转文化在榆树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
诞生了一批二人转艺术或二人转理论上称得上大师级的人物,如:赵继昌、陈殿栋、王汉东、尤桂芬、苏文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