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北部,系国家级“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全县2019年辖区总面积13460.12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17.5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08.53万公顷,占草场面积的92.3%,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现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行政区域面积13400平方千米,玛沁县户籍人口为48445人。
【行政区划】
玛沁县辖2个镇、6个乡:
镇:拉加镇、大武镇
乡:大武乡、雪山乡、东倾沟乡、当洛乡、优云乡、下大武乡
【建置沿革】
魏晋、南北朝属党项羌驻牧地。 唐设“笼络州”。 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 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 1952年6月玛沁地区解放。 1954年甘德县人民政府成立,玛沁地区属甘德县管辖,设置当洛格尤赤(然洛)、大武麦仓两个区政府。 1957年10月设置玛沁县。
地理环境
位置 玛沁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系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境域东与甘肃省玛曲县为邻,东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毗邻,西与玛多县、达日县相连,南与甘德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13400平方千米。
地貌 高山县境内西北部和北部,高山环绕,积石山脉绵延全境,阿尼玛卿雪山逶迤北部,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多为侵蚀构成,岩石裸露,为基岩与变质岩,以粗细相间为屑岩为主,寒冷风化作用强烈,属冻蚀地形发育。
气候 玛沁县属大陆性寒润性气候,东西部差异较大。西北部寒冷湿润,东南部由寒温潮温逐渐到冷温湿润。年平均气温-3.8—3.5℃,气温低,日温差大。年降水量423—565毫米之间,多集中在6—9月份。全年日照时间为2313—2607小时,相对日照45%—63%。一年之间无明显四季之分,冬季寒冷而漫长,时间长达八九个月。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季短而多雨,并常伴有暴雨和冰雹。除拉加镇黄河各地一带有80—95天的无霜期外,其余地区均无绝对无霜期。
水文 玛沁县地域辽阔,境内地形变化大,高低落差悬殊,降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西北和东南暖温气候,其次是来自西北和东南方的水气。降水在日控分布上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大武513.2毫米、优云441.9毫米、当洛565.9毫米、东倾沟529毫米、军功423.2毫米、雪山484.9毫米、拉加423.2毫米。各河流的天然经流量以降水补给为主。全县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17.28亿立方米。
【风景名胜】
阿尼玛卿峰
阿尼玛卿峰,又称玛积雪或玛卿岗日,是昆仑山系支脉阿尼玛卿山的主峰,位于玛沁县西北部,距大武镇86公里,有简易公路直达山下,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山峰之一。
拉加寺
拉加寺位于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坐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彼岸。距州府大武镇76公里。
白塔
白塔坐落于雪山乡阴柯河交汇处,海拔3650米。白塔背面的殿堂内,四周墙壁绘有壁画(唐卡),介绍阿尼玛卿雪山的神话传说。
阿尼格托神山
位于军功乡曲哇牧委会。阿尼格托独立于群山环抱之中,高高凸起,垂直高差200余米。东南北三面悬崖峭壁间分布着10多个岩洞,是曲哇部落始祖普济法师修炼参禅之地。半山腰有神仙洞,洞内幻境无穷。传说几进去者有去无回,当地藏族群众在洞口摆有神龛封堵,佛教信徒围山朝拜。
洋玉原始森林
主要分布于拉加、大武、东倾沟、雪山乡的黄河南岸及各支流河谷地带,林地面积约799平方公里。森林中生长着青海云彬、祁连圆柏、白桦、青杨、高原柳、沙棘等树种600余种牧草、野生药材,还有白唇鹿、香獐等数十种珍稀动物。林区近地点沿格曲河向北距离大武镇35公里,公路直达林区。
【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获评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1年2月18日,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