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02%。2009年末,在我市常住人口中,截至2009年底,西宁市总人口达220.5万人,较2005年增长5.05%。在西宁市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1.54:100。此外,西宁市人口出生率为10.91‰,死亡率为5.04‰,自然增长率为5.87‰,较2005年下降1.31个千分点。与2005年相比[1],西宁市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有所下降。西宁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对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不含在建新区)。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行政区划】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属城中区)、海湖新区。
西宁市 面积7665平方千米,人口212.73万。
城中区 面积 20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810000。
城东区 面积 115平方千米,人口29.6万人。邮编810000。
城西区 面积82.9平方千米,人口23.4万人。邮编810001。
城北区 面积 138平方千米,人口22.8万人。邮编810001。
海湖新区 面积 10.46平方千米
城南新区(城中代管) 面积 30平方千米2001年4月25日正式开工奠基。一个集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信息产业、行政办公、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生态园林、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城东区内,西起青海民族大学东侧,东至小峡口,北起湟水河,南至南山,第一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
湟源县 面积1509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邮编812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湟中县 面积2700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邮编811600。县人民政府驻鲁沙尔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面积3090平方千米,人口43.7万人。邮编8101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桥头镇。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或说,)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1960年原由省直辖的湟中、大通2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1962年湟中、大通2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1966年大通县(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163号)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0号):(1)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2)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1999年(1999年统计资料不含湟中、湟源两县数据)西宁市辖4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1县(大通回族自治县)。计有2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2个农村乡政府。计有370个村民委员会,216个居民委员会,104个家属委员会。总面积为345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为3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5平方千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48.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1.91万人。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西宁市总人口1849713人,其中:城东区 270268人、城中区 148521人、城西区
225412人、城北区 210265人、大通县 416968人、湟中县 448465人、湟源县 129814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 ①撤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乡,设立新庄镇;撤销多林乡,设立多林镇;撤销长宁和后子河2乡,合并设立长宁镇;撤销清平乡,并入黄家寨镇;撤销岗冲和景阳2乡,合并设立景阳镇;撤销药草乡,并入塔尔镇;撤销新城乡和无朔镇,将其中6个村(老营庄、毛家寨、贺家寨、毛家沟、大湾、水泉湾)并入桥头镇,另4个村(新添堡、上堡、鲍东、鲍西)并入长宁镇。
②撤销湟中县上五庄回族乡,设立上五庄镇;撤销总寨和升平2乡,其中将总寨乡的18个村(王斌堡、张家庄、清河、清水河、总南、总北、谢家寨、杜家庄、泉尔湾、新庄、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享堂、塘马坊、陈家窑)和升平乡的5个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野牛沟、下野牛沟)合并设立总寨镇;撤销坡家和甘河滩2乡,与大才乡的黄二村合并设立甘河滩镇;撤销拦隆口、四营和拉沙3乡,其中将拦隆口乡的25个村(拦隆口、扎什营、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上营)、四营乡的11个村(伯什营、麻子营、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和拉沙乡的7个村(红林、邦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合并设立拦隆口镇;撤销上新庄乡和马场藏族乡、合并设立上新庄镇;撤销田家寨和什张家2乡,合并设立田家寨镇;撤销共和、维新和盘道3乡,合并设立共和镇;撤销李家山乡,与四营乡的塔尔沟村合并设立李家山镇。
③撤销湟源县大华乡,设立大华镇。 ④将湟中县总寨乡的4个村(徐家寨、东村、西村、陈家滩)并入鲁沙尔镇;拉沙乡的8个村(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目尔加、洛尔洞、拉卡山)和拦隆口乡的8个村(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窝尔、初哇)并入多巴镇;升平乡的4个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沟、牙加)并入土门关乡。2001年底,全市辖23个街道、26个镇、26个乡、6个民族乡,128个社区、28个居委会、926个村(牧)委会。
2003年底,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783713人。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2006年8月,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乡)。
湟中县:撤销西堡乡,设立西堡镇;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撤销丹麻乡,并入田家寨镇。
湟源县: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东峡乡、和平乡。
大通县: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
【气候地理】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61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西宁周围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4.9℃,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凉风习习,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宁市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游览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宅邸等,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宁市151公里。
西宁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是一个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为多,如果要领略民族风情,这是一个好地方。
【资源状况】
西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依托全省的资源优势,有开发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能 青海地处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境内河流纵横,而且河床陡峭,河谷狭窄,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尤以黄河、长江水能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潜力极大。据勘探,全省有1万千瓦以上水能资源的干支流共108条,总蕴藏量2337.46万千瓦,分别占全国和西北地区总量的3.3%和27.8%。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为2099万千瓦,其中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电站可建17座,2.5万至25万千瓦的可建51座。西宁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十分丰富,湟水河贯穿市区,全年径流量18.94亿立方米,自产地表水资源量7.0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98亿立方米,水资源量13.99亿立方米。
植物 青海地处寒温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经济植物75科、331属、947种,其中种子植物约占三分之一。有各类药用植物约680种,著名中药材50余种,如西宁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甘草、藏茵陈、黄芪、麻黄、枸杞等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纤维类、油料香料类、食用观赏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以蕨菜、蕨麻、沙棘等最为驰名。绝大部分植物尚待开发利用。
动物 青海境内有野生兽类103种、鸟类294种,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现已查明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250多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野骆驼、野牦牛、野驴、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二类保护动物20种,三类保护动物9种。省内江河湖沼中,有各种鱼类37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15种,大部分有待开发利用。
畜牧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省草原面积3644.9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3.6%。草原载畜量2300万头(只)。每年产出13万吨牛羊肉和400多万张牛羊皮。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牦牛500多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纤维长、拉力强的"西宁毛"驰名中外。
矿产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
盐湖资源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察尔汗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亿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 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 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有色金属矿产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非金属矿产资源 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石棉、石墨、石膏、溶剂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石英岩、硅石、耐火粘土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资源 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
北山烟雨——西宁古八景中遗留最完善的一景,面对自然界这神奇的造化,你会在一刹那间万念俱空。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和鬼斧神功,造就了这或状如层楼迭起,或如宝塔凌空的奇峰。

【经济发展】
西宁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崭新阶段。目前,西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50%以上。全省90%的调入商品和80%的调出商品经西宁中转,对全省其它州、地、市、县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机床、工程机械及各种工具等产品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纺织工业从纺纱、织造、后整理到服装制品;轻工以灯泡、塑料制品等为主,品种不断增加;化学工业已形成以化肥、制药、氟化盐、硫酸、红矾钠、润滑油等为拳头产品的支柱行业;建材工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水泥、沥青、保温材料、PVC低发泡板、舒乐舍板、石膏及其制品等系列产品;冶金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青海铝厂和列入全国500强的西宁钢厂及生产硅铁出名的青海山川铁合金厂,成为冶金工业龙头;食品工业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营养食品,多数产品已蜚声国内外。
能源、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时,现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李家峡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
西宁农村经济有一定基础,粮食产量18万吨,油料1.8万吨,蔬菜、肉、禽、蛋、奶自给有余。牲畜年存栏数51万头(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生力军。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修订,经省统计局核准,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18亿元,增长5.3%,对GDP的贡献率为1.91%,拉动经济增长0.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4亿元,增长14.3%,对GDP的贡献率为53.46%,拉动经济增长7.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09.88亿元,增长14.1%,对GDP贡献率为45.17%,拉动经济增长6.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2.55亿元,增长13.1%,对GDP的贡献率为44.63%,拉动经济增长5.9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4.25:51.14:44.61转变为3.83:49.76:46.41。
全年人均GDP为22865元,增长12.0%,折合美元为3343美元。
【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货运总量2441万吨,增长 3.04%,其中:铁路359万吨,增长7.81%;公路2082万吨,增长2.26%;航空0.49万吨,
增长8.89%。货物周转量87.93亿吨公里,增长3.81%,其中: 铁路60.49亿吨公里,增长5.04%;公路27.36亿吨公里,增长1.17%;航空804万吨公里,
增长8.15%。全年客运总量3303万人,增长7.01%,其中:铁路295万人,增长14.79%;公路2965万人,增长6.20%;航空43万人,
增长14.43%。客运周转量50.83亿人公里,增长11.37%,其中: 铁路26.63亿人公里,增长15.94%;公路17.98亿人公里,增长3.55%;航空6.21亿人公里,
增长17.14%。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02亿元,增长25.22%,其中:邮政1.12亿元,下降0.34%;电信20.90亿元,增长26.96%。年末电话装机设备容量108万门,增长8.00%,其中:电信部门80.55万门,增长1.96%。年末市话用户76.51万户,下降2.73%,其中:住宅电话60.65万户,下降6.05%。移动电话用户105.10万户,增长23.40%。年末互联网用户11.27万户,增长35.95%,数字数据用户7527户,下降13.92%。
【教育事业】
长期以来,西宁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全市形成了县有中学、乡镇有中心小学、村有小学的基础教育网络。四区三县均通过国家高标准扫盲验收,都实现了"两基"目标。小学、初中少年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72%和98%,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
西宁有各类高等院校8所,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2753人,共设置本专科专业1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8个。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9907人。
全市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生3331余人,开展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特别是财经、商业、烹饪、美容等服务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2.42%;林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25.66%;牧业增加值8.51亿元,增长7.11%;渔业增加值34万元,下降29.4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2亿元,下降4.42%。
粮食总产量26.73万吨,增长10.08%;油料总产量9.41万吨,增长4.20%;蔬菜产量39.34万吨,增长2.73%。在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6.87万吨,
下降3.73%;禽蛋产量0.40万吨,下降8.84%;牛奶产量9.23万吨,增长7.90%;羊毛产量1142吨,增长1.06%。
【工业建设】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使工业发展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工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4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8.12亿元,增长25.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26.7%,重工业增加值121.21亿元,增长25.2%。国有企业增加值15.18亿元,增长4.7%;集体企业增加值0.59亿元,下降16.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0.76亿元,增长41.7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13.42亿元,增长26.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78.6%;其他企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93.9%。
【文物分布】
西宁现有省级文物管理机构1个,省级博物馆5个,市、县文物管理机构3个,市、县博物馆3个,专业文博人员28人。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文物点有4300余处(西宁为7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塔尔寺和隆务寺、瞿昙寺、马厂垣遗址、西海郡故城、热水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西宁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西宁77处);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5件(西宁14件)。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绘有舞蹈图形的彩陶。
【特色小吃】
烤羊肉串,烤羊排,烤羊肠,烤腰子,手抓羊肉,甜醅,酿皮,梗皮,凉粉,熬饭,酸奶,焦奶,青稞,大豆(蚕豆),家常拉面,麦仁,尕面片,炮仗,干拌,炒二节,羊肠面,焜锅(一种类似馕的饼),黄焖羊肉,坑羊肉,牛骨头,粉汤,羊杂碎汤,牛杂碎汤,
烩面,烩饺,狗浇尿(糖面油饼),胡辣羊蹄,肉末羊筋,干煸羊肠,干煸“羊筏子”,牛肉面,干拉面,油香,炒面,油茶,锅贴,羊肉泡馍,青海八盘,牛肉干,清汤面片,炒面片,杂碎,米粉,麻辣烫,酸辣粉,砂锅,抓面……
著名的小吃街:
莫家街小吃一条街,推荐 马忠食府:酿皮、大串烤肉、油炸糖糕、抓面、马丽亚砂锅(各色砂锅种类丰富)等各色清真小吃。
水井巷小吃一条街,推荐 白吉馍夹肉馆:豆腐脑、白吉馍夹肉,各地小吃均匀分布。
新兴“口福”街 推荐 街口第一家的抓面。
华德美食广场 全国小吃均有,集中度较高。
本地特色食府 推荐 董董美食城 沙力海美食城 穆斯林大饭店 小圆门食府 穆斯林清香楼 汇丰楼(均有各种本地名吃)

【西宁八景】
古八景
有的现在名气仍然很大,但是有的已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消亡的原因不一,但那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有丰富人文景观的景区景点,现在仍然为人们所熟悉,并且依然吸引游客。所以,开发景点必须依托人文景观,依托文化底蕴。
石峡清风,它之所以成为八景之一,人们所咏的,不仅是峡谷吹来的自然风,或者是沿途秀丽的自然风光,人们还借物咏志,希望和祈求从这个风光秀丽的小峡经过的官员,两袖清风。
五峰山风光秀丽,这里每年还举办六月六“花儿”会,相当红火。这个景点开发出来后 ,可以在夏季随游客不定期地举办“花儿”会,增加人气。
另外一些景点,如龙池夜月等,由于文化底蕴单薄、景致单一等原因,不为人所知。但是,人们把虎台等景点添加进来,并且,新添加的景致也纳入了开发建设的范畴。新的西宁八景开发出来,可以大大丰富西宁乃至青海一日游的内容。
石峡清风
从西宁东行15公里,便可到达一个秀丽清爽的避暑好去处,那就是西宁古八景之一的“石峡清风”。
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
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只不过,游人到达小峡口湟水两岸时,即便是夏日炎炎,仍觉得凉风习习。当年那“石乱马蹄稀”的情景已成为一段历史的回忆。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斑斓。青海多山,而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游人登山观日出时,朝阳、山花、蝴蝶相映成趣。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如今,这一景致已经不为西宁人所熟悉了。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传言“龙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
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如今,这些景致作为南山公园的一部分已经开发出来了,并且随着南北两山大公园的开发,这些景致的开发会更上一个台阶。
龙池夜月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于这里曾经修建过不少庙宇,所以,历史上,这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这里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后来屡建屡废,清末称作“五龙宫”,曾经盛极一时。
如今,所谓的龙池夜月景致我们已经无法欣赏了。但是,想象当年泉水清澈,夜色清朗,明月高悬,犹如江南水乡般的景致一下子到眼前来了。
湟流春涨
所谓湟水,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水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如今,湟水河两岸由于城市建设而日新月异。时值初春,漫步湟水河岸,柳色如烟,公路如砥,高楼林立,夜晚万灯辉煌映衬着一天星斗,风景宜人。
五峰飞瀑
著名的五峰飞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沟脑。因为这里的山峰很像五个手指,所以叫五峰山。这里环境幽雅,泉水众多,细流飞洒,好像瀑布高挂,至今仍然是青海旅游胜地。
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人们又归结了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树林、杨树林和桦树林,夏季林木郁郁葱葱,繁茂遍野,到了秋季,松青、杨黄、桦叶变红,层林尽染,风景无限。三洞是东洞、西洞、北洞。东洞深8米、高3米、宽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宽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宽4米。洞内露冷苔苍,别有韵味。三泉是龙宫泉、隐泉、裂口泉。三泉水以龙宫泉水质最好,泉水经石雕龙口喷吐,沿七级石壁泻下,形成瀑布,水溅山径,在泉石周围刻有“山幽林更静,人间歌不尽,鸟语花香地,泉中水长流”等诗句。
从龙宫泉拾级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菩萨殿、龙王阁、玉皇宫、香公楼、同乐亭。近来,亭台楼阁、绘饰新彩,更加引起游人注目。
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胜地,俗称“花儿”会,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美的季节,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也就闻名遐迩。届时,西北各路歌手云集五峰山上,引吭高歌,声震四野,从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峰六月歌仙会,八乡四野觅知音”,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艺术盛会,为五峰胜景增添了异彩。
北山烟雨
西宁四面环山,南北两山却因奇、秀为人所爱。北山便是以奇制胜。西宁北山,又名土楼山。土楼山上曾建土楼山神祠,在神祠的旧址又修建寺庙,旧称北禅寺,也叫永兴寺。早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由此可见,北山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北山的古迹不少,这也是北山至今还作为西宁的一大名胜而著名的原因。如今,这里还有佛寺、道观、砖塔、洞窟、壁画和露天大佛。经历代的扩建增修,在峭壁断崖间凿成洞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九窟十八洞”。
高原的气候乍雨还晴,而到土楼山游玩,最佳胜景则是雨中观游。在烟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土楼山隐约模糊、水墨入画的意境。站在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楼像笼罩了一层轻纱,道路纵横像是几笔粗墨,片片树林犹如淡墨渲染。遥望南山,似见似不见,形隐而神存。唯有北山顶上那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宁寿塔,在烟雨蒙蒙中矗立,像是一位久经风霜的老僧,在思谋着苍茫的人世。
新八景
西宁的新景观都是解放以后新建的旅游景点,新在于它的面貌新,设施较齐备。 新八景是西宁人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散心的好去处。这些景点许多是在原来的荒山沙滩上修建起来,尽管目前还不够完善,有的尚属初具规模,但是美丽的西宁要靠我们去创造,相信西宁的新景点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一、人工绣景——人民公园
二、西海南园——西海度假村
三、植物天成——西宁植物园
四、童心妙趣--西宁儿童公园
五、朝阳绿地--西宁朝阳公园
六、湟滨乐土--西宁市湟乐公园
七、看河新图--南川河上看河楼
八、玛脊神泉--药水滩温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