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德县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东邻甘肃省玛曲县,南濒黄河与达日县、久治县相望,西部和北部与玛沁县接壤,县城所在地柯曲镇距省会西宁526公里。县府驻东吉乡(吾勒)。距州府驻地88公里,辖8乡。甘德县行政区域面积7046平方千米。甘德县户籍人口为40158人。
甘德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
【行政区划】
甘德县辖1个镇、6个乡:
镇:柯曲镇
乡: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青珍乡、江千乡、下藏科乡
【建置沿革】
甘德,藏语意为“吉祥宁乐”。 古为羌人统治区域。 唐属“羁摩州”、后归于吐蕃。 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 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 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辖地。 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 1954年建甘德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区)。
【地理环境】
位置 甘德县东邻甘肃省玛曲县,南濒黄河与达日县、久治县相望,西部和北部与玛沁县接壤,县城所在地柯曲镇距省会西宁526公里。行政区域面积7046平方千米。
地形 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
气候 甘德县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年均温-2℃,年降水量550毫米。常年有风,平均风速大,大风日数多,而且多为阵发性,尤其是冬春两季大风出现机会较多。夏秋两季风力较小,一般每天上午和傍晚以后风力较弱,中、下午风大。甘德县历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风向多西北风,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为69天。
水文 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境内沟壑纵横,河溪密布,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得天独厚。黄河、东柯曲、西柯曲和当曲河的平均地表径流量达到64.834亿立方米,仅东柯曲、西柯曲和当曲三大河流的理论蕴藏水能达27.33万千瓦。
【交通运输】
甘德县无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只有大(武)达(日)公路穿境,连着玛沁县和达日县,另有乡级公路至下贡麻乡。
【风景名胜】
班玛仁脱山
班玛仁脱山以其高耸入云的山体,成群的石羊而远近闻名,是甘德县的一大名胜古迹。它位于岗龙乡东部,距夏日乎寺1公里,主峰海拔4896米。
官仓峡
距班玛仁脱山3公里下游处便是天下黄河第一峡—官仓峡。官仓峡谷底部海拔3400米—3600米,峡谷长约4公里。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岸边的山坡上形成了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桦树及山杨为主的原始林区,林间草丛中栖息有数量众多的高原野生动物,是甘德县一大旅游景点。
【宗教寺庙】
龙恩寺 龙恩寺也称“哇秀喇嘛曲噶尔”,藏语称“隆恩图丹群科林”。位于下贡麻乡隆什加沟口,为宁玛派寺院。母寺为四川德格佐钦寺。
隆什加寺 隆什加寺位于下贡麻乡,距县城40公里,属觉囊派寺院。母寺为今四川壤塘县赞木塘寺。相传约在清光绪年间,加喇嘛俄昂仁青桑吾创建,初为帐房寺。
扎西曲龙寺 扎西曲龙寺位于下藏科乡扎西曲龙沟口,距县城75公里,属觉囊派。母寺为今四川省壤塘县的赞木塘寺。相传100年前,经赞木塘寺恰龙哇·陈列安木加建议,由阿西·更俄合活佛在藏科部落初建帐房寺。
恰义寺 恰义寺位于青珍乡恰义沟口,距县城62公里。又称“麦登三智朗”,属觉囊派。1891年建寺,现有僧舍160间,经堂1座,经轮房4间,佛堂2座,伙房1间,1995年有活佛1人,堪布3人,僧侣60人。该寺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今青珍乡。
恰曲纳寺 恰曲纳寺位于江千乡恰曲纳沟,距县城82公里,属宁玛派。1930年建寺,有僧舍35间,经堂1座,转经房3间,佛堂1座,灵塔3座,伙房1间,活佛1人,堪布2人,僧侣43人。信徒分布在江千乡。
【历史文化】
服饰 甘德地区藏族的衣着以羊皮料为主,男女皆穿大襟、长袖、肥腰、无兜的藏袍。男袍在穿着时上提到膝部,女袍穿着时提到与脚面为齐,再用麻绸或绸缎长带束腰。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怀中可揣随身物品,而且日穿夜盖,方便自若,冷了用袖口捂嘴,一举多得。 甘德藏族男女都蓄辫。男性发辫留有“留海”,但多数人是蓬松着头发不蓄辫子,喜欢佩戴小刀、腰刀、子弹袋,前襟系一个做工精致的火镰,手指多戴戒指,耳戴大耳环。妇女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用辫套套住系在背后腰带上,辫套上系琥珀类首饰,也有梳双辫的。脖子上带珊瑚、玛瑙、松耳石等串成的项链,手上戴银制的马鞍桥式戒指,上嵌以松石、珊瑚等。腰上有一条叫“恰玛”的腰带,它是用红牛皮缝制的中间宽两头稍窄的皮带,上面饰有数颗花银泡,银泡中间有的嵌有红珊瑚,用银子打成皮带扣。男女胸前都有一尊“尕吾”,精美的银制方形护身符,内盛有经文,盒正面有的还装有佛像,避邪保平安。
饮食 藏族传统主食以糌粑和牛羊肉为主,面食次之。糌粑是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青稞面,食用时在炒面里加上酥油、曲拉和茶水,在碗里用手拌匀,就茶而食,如加上红白糖味更美,主要在中午吃。 肉食是牧民的主要食物,以开锅手抓为主。吃法是将肉切成块,放进锅内加水,放人适量的盐,用旺火煮开后取出就吃。 副食品有奶制品酥油、曲拉、酸奶和少量的蕨麻等。茯茶是藏族牧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居住 藏族牧民一般都住用黑色牦牛毛编织而成的帐篷,称其为“纳合仓”。另外,称为“格尔”的白棉布帐房在牧民家庭中也受到广泛欢迎。棉布帐房有单层和双层之分,一般为屋脊形,大的可容纳8~10人,小的3~5人。这种帐房轻便,易携带,对于夏季走圈放牧和长途驮运的牧民十分适用。 牦牛和马成为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牧户饲养两匹马作为乘骑,但平时都骑牛。牦牛行走缓慢,但体格健壮,有极好的耐力。
婚姻 藏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也讲究门当户对。男婚女嫁需经双方父母同意。一般男女之间,只要情投意合,男方请媒人带上哈达、锦缎等礼品,前往女家求婚。如女方家收纳礼物,就等于同意婚事,双方不得反悔。宴会时,男女双方邀请客人高诵婚宴祝辞,唱酒曲作游戏,非常热闹。招女婿是藏族中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被招女婿不论在家庭或社会上都受人尊敬,享有和儿子同等的权力。
殡葬 甘德藏族的葬俗有天葬、土葬、水葬和火葬4种。人死后,将亡人拢成跪状,再用绳子捆头于双膝间包好。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然后由喇嘛推算出、丧时日。
礼仪 藏族人民在各种场合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节。牧民见了活佛都要下马,站立路旁,脱帽躬身表示恭敬。亲朋好友见面,要拉手贴于脸颊亲热,并相互请安问好。客人到家后,让于上座铺好的坐垫上就坐,向客人问寒问暖,热诚款待,献茶敬食时双手捧上,敬毕后倒退数步,才能转身。 藏族人民也有着一些禁忌。人死后不能直呼其名;忌食马、狗、驴肉,鸡、鸭禽类和鱼虾等水生动物。忌讳不尊重喇嘛、经典和寺院的言行。家中来客不能用有裂缝的碗。禁忌在寺院和宗教活动点杀牲。禁忌用刀宰杀牛羊。
【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2日,拟通报表扬果洛州甘德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为2016—2020年全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