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合肥市 | 亳州市 | 淮北市 | 宿州市 | 阜阳市 | 蚌埠市 | 淮南市 | 滁州市 | 六安市 | 铜陵市 | 芜湖市 | 马鞍山市 | 安庆市 | 池州市
  宣城市 | 黄山市
池州市的景区景点
   

首页 >> 安徽 >> 池州市
区号:0566
邮编:247000
面积:8271.7平方公里
人口:158万人
位置: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九江市为邻
行政区划: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地区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中国傩文化之乡。池州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为一类开放口岸。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

行政区划

  池州市辖一区三县。面积8271.7平方公里。人口158万。
  贵池区 面积2432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47000。区人民政府驻长江南路。
  东至县 面积3256平方千米,人口53万。邮政编码247200。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
  石台县 面积1403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245100。县人民政府驻仁里镇。
  青阳县 面积118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242800。县人民政府驻蓉城镇。

历史沿革

  夏商王朝时期,区内政区设置无考。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西汉时,区境大部初属鄣郡。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丹阳郡地。丹阳郡属扬州。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地。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豫鄣郡改属江州,池州属江州豫章郡地。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地。隋,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南唐升日元二年(938),改池州为康化军。宋,置池州池阳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浙行中书省。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民国3年(1914),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

  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8县。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5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2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5县。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共有14个区公所,13个镇、94个乡。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池州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矿种:40多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矿山:300多处。主要矿种: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花岗岩等。
  2.生物资源
  池州地处亚热湿润气候,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与落叶树混生,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还有一些栽培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全市境内有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含种及其以下等级,其中野生1430种,栽培12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26种。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种子植物有杉科、松科、柏科、杨柳科、胡桃科、桦木科、壳斗科、榆科、桑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漆树科、楝科、茜草科、木犀科、蔷薇科、冬青科、豆科、毛茛科、山茱萸科、虎耳草科、柿树科、大戟科、蝶形花科、忍冬科、山矾科等千余种。山区丘陵,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十余种,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重点保护树种有连香树、红豆杉,永瓣藤、香果树、金钱松、黄山木兰、香榧、银鹊树、猬实、青钱柳等。
  池州复建以来,林业建设先后经历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二次创业和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市”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德援项目、绿色长廊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6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5.2万亩,中德合作皖南生态扶贫项目造林3.2万亩。新建国省道线路绿化237公里,林带112公里,农田林网4万亩,城镇绿化8481亩,村庄绿化13278亩,封山育林84.1万亩,实现了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
  3.野生资源
  池州是安徽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全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境内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全省种类的88%,其中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
  4.水利资源 
  池州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长江流经池州145km,岸线长162km,上起江西省彭泽县接壤的东至县牛矶,下讫铜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条河流,河长618km,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平方公里,河长149km。池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3.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4326 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另外,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9317亿立方米,枯水年也达到7064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用水保障。
  5.土地资源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该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675740.00公顷,建设用地45231.00公顷,未利用地118202.00公顷。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515元,比上年增加1508元。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3.3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5:38.1:4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7.6%和38.4%,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2、7.2、5.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全部工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4户,规上工业总数达236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05亿元,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85亿元,增长53.6%。
  对外贸易低迷不振。全市进出口共完成663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5万人次,同比增长91.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63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拥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安徽省农家乐示范户5个,各类星级宾馆27家,旅行社51家,导游884人。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 4A级旅游景区1个, 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景区10个。
  最新国家公布数据:2010年,池州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00.8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440元。
  池州市有各类园区6个,分别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池州高新区(贵池工业园区)、省级贵池前江工业园区、省级东至香隅化工园区、省级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台工业园)、青阳经济开发区,其中前四个为省级开发区(园区)。

池州火车站

交通区位

  池州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 G318、G206以及S325、S222、S321、S327、S103、S219、S229、S221等国省干线贯穿境内,同时拥有长江黄金岸线162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1.港口 
  长江流经池州境内160公里,航道达国家一级。池州港属国家一类口岸,岸线长24.5公里,现有泊池州火车站位17个,常年可停靠3000-5000吨级船舶,外贸出口运量连续5年居安徽省沿江五大港口之首。目前,池州港正在扩建新港区,并申报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2.公路 
  国道318线、206线、沪渝高速、济广高速均穿越池州,已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便捷的快速通道。
  3.铁路 
  铜九铁路已于2008年开通(铜陵-池州-九江的沿江铁路),已于2008年9月1日建成通车。南京至安庆的城际铁路正在修建。
  4.航空 
  池州周边分别有合肥、安庆、黄山、南京民航机场,目前正在梅龙镇兴建九华旅游机场。

教育概况

  全市现有中小学1003所,在校生261546人。其中,普通高中19所,在校生32252人;普通初中95所,在校生70932人;普通小学506所,小学教学点306个,在校生125481人;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21598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生136人,另随班就读“三残”儿童1147人;职业高中8所,在校生987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2780人。
  全市中等及以下普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70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45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215人,其中高级教师613人,一级教师2274人,二级教师1989人,三级教师135人,有职称教师比率占96.09%;小学教师中专、高中以上学历6167人,占99.58%。职业中学专任教师504人(职业高中437人、职业初中67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133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教职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
  以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序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参训率达98.7%,初中、小学新课程持证上岗率达100%。

池州旅游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

  1.九华山风景区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蜿蜒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方圆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灵秀幽静,古木参天。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九华山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2.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建于1982年,位于石台、祁门两县境内,最高海拔1727米。总面积10万亩,其中位于石台县境内面积5.1万亩。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210种,脊椎动物271种。国牯牛降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银杏、红豆杉、香果树、鹅掌楸、青檀、三尖杉、黄山木兰等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麂、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鬣羚、黑熊、大鲵等29种。

  3.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区交界处,总面积50万亩,核心区面积15.22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0.45%,缓升金湖冲区面积15.45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9%,实验区面积为19.32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65%。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为东亚最主要的鹤类、鹳类和雁鸭类等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年吸引70余种、近10万只湿地鸟类前来越冬,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27种,中日协定保护的62种,中澳协定保护的27种。尤为重要的是,升金湖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的最大越冬种群,其越冬期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此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八分之一,已成为世界濒危动物鸿雁的最主要越冬地之一,数量达3万只左右。省政府于1986年批准建立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区。1997年,国务院批准升金湖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贵池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池区东南部,与青阳、石台及九华山风景区毗邻。1998年,原贵池市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4月,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刘街、棠溪、梅村三乡11个行政村毗连的山场组成,目前总面积40.314万亩。保护区属皖南山区,与九华山自成一体,一般海拔300--1156m,大小山峰五十余座,千米以上山峰四座,最高峰老山海拔1156m。境内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具有亚热带典型的植物群落特征,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557种,其中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7种,如银杏、香果树、连香树、天目木姜子、金钱松、青檀、青钱柳、银鹊树等。动物资源已知兽类41种、鸟类104种、爬行类7种、两栖类7种。国家级保护的动物22种,包括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短尾猴等;省级保护的有38种,包括现棘胸蛙、尖吻蝮、狗獾、花面狸等。保护区与九华山山体相连,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石阶通往九华山,是古时香客朝拜的必经之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森林生态景观。
  5.贵池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原贵池市政府批准建立县级保护区。2001年4月,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东北沿江圩区,东以青通河为界,与青阳、铜陵毗邻。保护区涉及茅坦、梅龙、江口、观前4乡镇共10个行政村,人口约1.1万人。保护区由十八索、西岔湖、双丰圩、庆丰圩、查村湖及青通河、九华河部分河段组成。青通河、九华河长年有水,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均注入长江。保护区总面积5.45万亩。其中核心区1.56万亩、缓冲区0.95万亩,实验区2.89万亩。保护区内湿地生境优越,水质优良无污染,饵料资源丰富,是雁形目、鸻形日、鸥形目鸟类的良好栖息地。已记录到鸟类117种,其中越冬水禽59种,越冬水禽总数达到2万只以上,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头鹤、白鹳、黑鹳,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琵鹭、小天、白额雁、鸳鸯。十八索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为各种候鸟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对保护白暨豚以及长江的水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6.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总面积1.002万亩,是九华山风景区外围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64科660属1421种,两栖动物7科24种,爬行动物9科47种,鸟类33科117种,哺乳动物15科37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3种,省重点保护2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区动物26种。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林等,最为独特的是境内分布有芦苇、禾草类的沼泽地,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7.东至县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东至县政府批准建立。位于东至县马坑乡境内。平均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063米,森林覆盖率76%,森林畜积81.8万立方米。保护区内天然林面积近5000公顷。植物种类2100种,动物种类200余种,珍稀植物包括银杏、香果树、三尖杉、天竺桂、青檀、醉翁榆、花榈木等。珍稀动物包括金钱豹、云豹、短尾猴、黑麂、苏门羚、斑羚、穿山甲、豺、白颈长尾雉、白鹇等。经济动物有狼、豪猪、黄鼬、野猪、刺猬、华南兔等,经济植物有杨梅、猕猴桃、野山楂、茅粟、华东野核桃、桃等。
  8.秋浦河 
  发源于李吴山(古属秋浦县,今归安徽省石台县珂田乡),至贵池杏花村杜坞入长江,全长180公里,从南向北穿镇而过。沿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古石城遗址、昭明钓台、仰天堂等名胜古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秋浦仙境”主要组成部分。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749-761)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诗云:“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历史名人骚客纷纷踏踪而来,寻幽访胜,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因而美丽的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

  9.杏花村
  “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春游池州贵池城西杏花村,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迹以名传。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地方文化

  1.池州傩
傩戏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2.文南词
  文南词是戏曲剧种。又称文词戏,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 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3.青阳腔
  戏曲剧种,被称之为京剧鼻祖。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剧本是曲牌联套传奇体制,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七角制(生、旦、净、末、丑、外、贴),后发展为九角制(增加小、夫二角)。明代诸刊本收剧目近百种(不含重复剧目)。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青阳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国的徽调,也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乾隆年间,史称"花部"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兴起,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而青阳腔剧种自咸丰三年(1853)始,由于兵燹(青阳县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该剧种在发祥地青阳日渐式微,却在江西省湖口县生存和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37个青阳腔业余剧团。青阳县后从湖口"迎回"失传多年的青阳腔,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思凡下山》4出青阳腔传统折子戏。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月圆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1991年4月由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联合编辑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集),收集青阳腔大小剧目94个。1992年5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4篇,并以《古腔新论》结集出版。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