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兰州市 | 天水市 | 嘉峪关市 | 武威市 | 金昌市 | 酒泉市 | 张掖市 | 庆阳市 | 平凉市 | 白银市 | 定西市 | 陇南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南藏族自治州
平凉市地图
平凉市地图
点击看大图

平凉市的景区景点
   

平凉市的风景图片
首页 >> 甘肃 >> 平凉市
区号:0933
邮编:744000
面积:1.1万平方公里
人口:182.25万人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位置: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
政府驻地:崆峒区
行政区划:辖1个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车牌代码:甘L
机 场:平凉崆峒山机场
火车站:平凉站,平凉南站
著名景点:崆峒山,王母宫,龙泉寺,古灵台等
 

地区概况

  平凉市,古称渭州,甘肃省辖地级市。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平凉市辖1个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平凉市常住人口182.25万人。

  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静宁古成纪,4700多年前,轩辕黄帝三次问道于崆峒山,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历史上曾经演绎了黄帝问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孕育出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人物。

行政区划

  平凉市辖1个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崆峒区 面积1936平方千米,人口50.04万,政府驻西大街32号,下辖3个街道、7个镇、10个乡
  泾川县 面积1409.3平方千米,人口34.65万,政府驻安定街19号,下辖1个街道、11个镇、3个乡
  灵台县 面积1976平方千米,人口22.56万,政府驻中台镇,下辖1个街道、9个镇、4个乡
  崇信县 面积850平方千米,人口82138,政府驻锦屏镇,下辖4个镇、2个乡
  庄浪县 面积1553.14平方千米,人口33.27万,政府驻水洛镇,下辖1个街道、15个镇、3个乡
  静宁县 面积2193平方千米,人口36.08万,政府驻城关镇,下辖1个街道、17个镇、7个乡
  华亭市 面积1183平方千米,人口17.91万,政府驻东华镇,下辖1个街道、7个镇、3个乡

历史沿革

  上古,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参《文物》)。相传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成纪(今甘肃静宁南部),教民佃渔,始画八卦。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夏,辖境为獯鬻戎狄居地。
  商,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
  西周,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
  三国,今辖区属魏国雍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全国废郡置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置郡。
  唐初,改郡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10道。今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阴槃、安定、良原属泾州;今崇信境多分属阴槃和良原。华亭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庄浪一部分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
  宋初,沿旧制,至太宗时,于州上设路。彰义军节度改称彰化军节度。今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庆历元年(1041年),改属泾原路。
  元初,泾州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至元后期改属陕西行中书省。
  明初,仍袭元行省制。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三年(1370年),省泾川县入泾州。洪武八年(1375年),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
  清初沿明制。顺治三年(1646年),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
  民国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17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
  1950年5月25日,静宁、海原、西吉3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
  1950年10月18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
  1951年4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
  1953年5月11日,泾源县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3月24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
  1953年6月14日,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仍由专署监督领导。
  1953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
  1955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设专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
  1955年10月10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
  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7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
  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
  1969年10月1日,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7县(市)。
  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平凉市受六盘山、陇山、华家岭等山脉隆起的影响,形成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中南部中山山脉地貌、西部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三大地貌单元。

  气候特征

  平凉市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四季按此标准划分,平凉市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平凉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水系水文

  泾河与主要支流市境地段属泾河中上游,在八里桥以上分南北两源。南源是泾河的主干,在庙底村以上又分为前峡、后峡两支。前峡一支发源于泾源县和庄浪县交界的湫头山北麓,是泾河的源头,于大阴山附近流入市境;后峡—支发源于泾源县瓦窑沟,经严川子流入市境。北源又叫颉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刺沟门西的六盘山区,在蒿店以东进入市境,至八里桥与南源汇合。
  泾河横贯全境,长75千米,在庙川一带为峡谷地段,河谷深切。至庙川以下,河谷骤然开阔,最窄处有1.5千米,最宽处达3.5千米。至花所以下又变窄。河床坡降八里桥以西约9%,八里桥以东约为5—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平凉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653所。其中,幼儿园846所,特教学校4所,小学629所,初中107所,九年制学校29所,完全中学13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独立高中15所,普通高校2所。
  平凉市普通高校招生6640人,在校生19735人,毕业生5459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96人,在校生20852人,毕业生5797人。普通高中招生14679人,在校生42789人,毕业生13695人。初中招生25490人,在校生73346人,毕业生24732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7.0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5.1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59%。

  文化事业

  平凉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7个。截至2022年末,平凉市有广播电台8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8500千米,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0座。

  医疗卫生

  平凉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诊所)23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95个,妇幼保健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所8个,乡镇卫生院102个。卫生技术人员1704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301人,注册护士7437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0116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技术人员727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技术人员74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307人,卫生监督所技术人员77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728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1.56万张,全年总诊疗850.18万人次,出院人数40.69万人。

交通运输

  公路
  平凉市共有各类公路1010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82千米,一级公路10千米,二级公路661千米,三级公路923千米,四级公路5720千米,等外公路2612千米。

  高速公路
  福银高速公路、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福银高速、平天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平宝高速及连接线(规划建设)

  铁路
  宝中铁路、天平铁路、西平铁路

  航空
  平凉机场性质为新建军民合用机场,按军用二级永备机场、民航4C级标准建设,近期(2025年)规划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设置等长、宽23米的平行滑行道,跑滑间距176米,航站楼面积10000平方米,设置5个C类飞机民航站坪,估算投资8.1亿元(不含征地拆迁14亿元)。

风景名胜

  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
  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

  王母宫

  王母宫,又名回山王母宫,乃西王母祖庙,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唐宋初、明嘉靖年间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一九九二年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出发,由民间经理会第三次筹划建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祖庙所在地,一九九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主神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

  成纪文化城

  静宁成纪文化城是国家3A级景区。静宁县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降生地。相传伏羲为其母华胥氏孕12年所生,古人以12年为一纪,故称“成纪”。为弘扬成纪文化,静宁县邀请中国著名建筑工程设计大师任振英和高级建筑师左国宝,在县城中心设计修建了成纪文化城,2009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现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祭祖朝觐的圣地。文化城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以伏羲大殿为主体,整体采用秦汉风格,气势宏伟,古朴典雅。伏羲纪念馆位于伏羲大殿主殿中层,塑有伏羲圣像,顶绘河图,壁刻伏羲圣迹,陈设八簋、九鼎等礼器。其东、西配楼建有成纪历史人物纪念馆,南院设游客中心、八卦坛及碑廊。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宿营扎寨,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6年前后,当年群众自愿集资,县委、县政府拨款共同修建了纪念馆。
  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古灵台

  古灵台位于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灵台”历史悠久,古灵台位于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唐时,正式定为县名。原“灵台”坐北向南,台体用土夯筑。历史上,“灵台”两次被毁,两次重建。1933年重修的“灵台”,青砖彻面,底宽12.3米,高12.3米,台体分两层,顶建八卦亭,内塑周文王像。传说在建成之时,从东面飞来两只丹顶鹤,连续三天绕台飞鸣,栖于文王庙的古柏之上,一时轰动县城,被视为吉祥之兆。据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当时的军政当局为修建营房,将故台尽数铲除,激起民愤。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经陇东绥靖司令、中央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杨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征发民工在其原址组织修复,二十三年秋筑台工程告竣。 文化深远,被誉为“神州祭灵第一台。”

  莲花台

  莲花台位于关山顶峰五台山之阳,距市区3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古称“龙首山”,唐宪宗李纯改名“青龙山”,民间称“莲花台”,因山顶有一巨石形似盛开的莲花而得名。台高30米,有天然石塔一座,左悬右垂,十分险峻。秦在此建“峙”以祭“天神”,宋、元、明、清代,均在此建庙宇、寺院,台上原有古建筑200余间,唐曾敕封常住僧三千五百名。现存唐、明、清石碑20多座。山上奇峰怪石甚多,翠绿的松柏生长在高耸的石峰万仞石崖缝间,万丈悬崖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有北方名山之神奇,又有江南水乡之柔美,为陇原少有。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华亭市 [1]待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古文化遗址

  平凉市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大岭上遗址1976年夏由刘玉林和何浩林在泾川县太平乡梅家洼岭背后村首次发现一批石制品。后经多年调查清理,共发现石制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状器。总体上类型单调,制作粗糙,无规律可循,呈现出明显的原始性。遗址地层断面出露明显,古土壤条带清楚。石器存于第二层和第五层。据测定,第五层古土壤条带地层时代约与蓝田公王岭地层相当,即距今约115万年—65万年,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迄今为止,系甘肃境内惟一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第二层约与北京猿人时代相近,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
  牛角沟遗址1974年初,由刘玉林在泾川县泾明乡东庄村牛角沟发现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两件石片。后经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专家亲临现场考察指导,于1975年初刘玉林在同一地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和几十件石器及中华鼢鼠、披毛犀、鹿、马、牛等动物化石。人类头骨化石仅存右额部一小片、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石颞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专家断定为一“2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其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距今约3—5万年,是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
  南峪沟遗址位于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东200米处,系1976年发现,属旧石器晚期遗址。发现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并伴有马、羊等动物化石7件。
  双堡子沟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1982年发现,后经1986年和1988年2次复查,在杂色粘土层中发现10多件石器,多为刮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制成的类似高背盘状刮削器较为精细。中国《人类学学报》认为“其加工方法和形状与甘肃东部的环县刘家岔的石器接近”,系旧石器晚期遗址。伴随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长尾沟口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水洛河西岸长尾沟口。早在1955年即有发现,后经1986年、1988年两次调查,在沟口两侧断崖上采到石器;并于其剖面下方发现一脱层的人类头骨化石。后在沟口右侧黄土层下亦发现石器,两处石器计20余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制成的凹刃刮削器。遗址土样经兰州大学地理系实验室测 定为距今27100±600年,脱层头盖骨鉴定为晚期智人。
   石洞门遗址位于庄浪县阳川乡李家湾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遗迹有粟窖一处,呈倒纺锤形,口径1.2米,底径2.5米,深1.8米,内有20厘米厚粟粒,已碳化。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纹饰有勾叶圆点纹、夹砂乳灯纹等。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塬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余家塬东南100米处。属仰韶文化遗存,涵汉文化、宋文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出土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盆、钵、尖底瓶、罐及汉瓦、汉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残片和白瓷残片。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塬子遗址位于崇信县铜城乡麻堡子村西南2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2.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遗迹有袋形灰坑。遗物有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的尖底瓶、钵、盆、罐、陶纺轮、刀、石斧、石环及彩陶片、红陶残片。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1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4.4米深。遗迹有灰坑、白灰面。遗物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钵、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锛、石铲、石斧、石凿、石环及彩陶残片、灰褐陶片等。纹饰有几何纹、孤线圆点纹、粗绳纹、篮纹、锥刺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台遗址位于崆峒区柳湖乡王坪村吊庄20米处的台地上。195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遗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遗迹有灰坑、白灰面、灶。先后出土遗物有尖底瓶、碗、钵、杯、石斧、石刀、石锥、石球、石纺轮、骨椎及大量红陶、灰陶、彩陶残片等20多件。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子坪遗址位于静宁县李店乡深沟河西南岸的台地上。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迹有灰坑、灶坑、陶窑、白灰面、墓葬。遗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钵,陶质多为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夹砂杜红陶。遗址上分布有汉墓,清理发掘4处,出土文物400余件。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遗址位于灵台县中台镇许家沟村达溪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秦代、汉代文化叠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址的硬地面是一种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铺就,表面青色、光硬,内含小石子,长度为20多米,厚为20—30厘米,是地面建筑遗址。遗物有红陶尖底瓶、红陶黑彩钵、红陶罐、红陶绳纹瓮和绳纹罐、断片及汉代灰陶罐、陶仓等。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堡子山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横渠村,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以上。遗物有红陶钵、尖底瓶残件、刮削器、陶铃、骨铲、石斧、石锛、石凿等,同时伴有秦、汉、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咀遗址位于灵台县百里乡稔沟蒋家咀川台地。属仰韶文化兼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遗迹有灰坑、白灰面。遗物有细泥红陶片、灰陶片、刮削器、磨制石器及红陶盆、罐。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李遗址位于灵台县独店镇姚李村,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遗物于地表可见,有泥质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头陶瓶、红陶盆、钻眼石斧、石凿等。纹饰有篮纹、堆纹、细绳 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脉殿遗址位于灵台县什字镇草脉村,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6米。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谷窖。谷窖底存有0.8米厚的谷粒及谷秸,已碳化。遗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残骨针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口柳家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川口柳家村东100米,水洛河东二级台地上,属寺洼文化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0.8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遗物有马鞍口罐、鼎和铜尊、铜剑、残戈、夹砂红陶片、器物残片,纹饰有素面、附加堆纹、绳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洼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徐家下碾村西200米,属寺洼文化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上大量分布寺洼文化墓葬,1981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泾渭考古队对狮子洼104座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多,有双马鞍口罐、齐口罐、五联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红陶罐。铜器有戈、矛、刀、镞等。出土陪葬牛、马、羊动物骨骸,并有松绿石、玛瑙珠等饰物出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西二十公里安国乡东沟,属寺洼文化遗存。1958年由山洪冲刷致裸露而被发现。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墓葬遗址和庙坪居住处遗址。内有伸肢仰卧的人骨架一具。遗物有红陶罐、陶鬲、陶壶等陶器20余种。另有铜鼎、铜铃、铜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贝饰等遗物。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山上遗址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白水村西南100米处。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有灰层、灰坑、白灰面遗迹。出土遗物有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纹印模,还有石丸、石锤及蚌饰品等。属仰韶文化,兼含齐家文化。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塬坪遗址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嵋岘村塬头100米处,暴露遗迹白灰面、灰坑、灶坑、火种坑等,地表有多种陶器(含彩陶)残片,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199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沟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新开乡寺沟坪。遗址长5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文化层厚1—3米。遗物有细泥红陶鬲及细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颈等,属仰韶文化。
  周家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景家庄村周家坪黑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遗址面积4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出土遗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细砂红陶、夹砂红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锥等,同时有春秋时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铜车马銮铃、戈、矛、锛、削、镞以及三个大小有序的铜鼎和稀有文物铜柄铁剑一把,属齐家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家沟遗址位于静宁县葫芦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汇处的仁大乡高家沟村南500米处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烧窑坑、火种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遗物有陶罐、瓶、盆、钵和石斧、石刀、蛋丸纺轮等。陶器多为素面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和彩陶,纹饰有篮纹、绳纹等。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马家窑文化,兼含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
  窦家坪遗址位于静宁县贾河乡窦家坪村东250米处的河谷台地上,面积5.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1.7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烧窑坑、墓葬。出土遗物有旋涡纹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积纹夹砂红陶缸和石斧、玉铲等。陶器多为绳纹素面红陶、彩陶等,属齐家文化。
  郭家塬遗址位于静宁县深沟河西岸深沟乡上扬村南200米处,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火种坑、白灰面等。出土遗物有素面绳纹细泥红陶、夹砂灰红陶和多种纹饰的彩陶,且有一组庙底沟文化类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兼含齐家文化。
  寺坪塬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镇东南部水洛南、北两河交汇处三角地带。1958年发现,面积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米,有大量袋状灰坑、烧红土居住面、灶坑等。1992年又发现一巨大灰坑,底径8米、残深6米。出土陶片显示有宽带纹钵、窄带纹钵、勾叶圆点纹钵、弧线纹敛口罐、圆口变体鱼纹盆、杯口尖底瓶、细泥红陶直口钵,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吴家沟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吴家乐观村北部。1958年发现,面积1.25万平方米,文化遗迹有大量灰坑、灰层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遗留陶片显示有细泥红陶杯口附加堆纹尖底瓶、直口钵、敛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红陶兽头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姚家沟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关村西南60米处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4.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3米。断层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层。出土遗物有彩陶盆、红陶钵、灰陶鬲、罐、釜、盂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兼有战国时秦文化遗存。

历史文化

  平凉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历史上曾孕育出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人物。
  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崆峒武术等10多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物古迹
  平凉市有各级各类野外文物点2262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两部分构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遍布陇山两麓和泾河流域;马家窑类型、半坡类型遍布平凉西部;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在泾、渭河流域分布广泛。位于平凉市西20千米处的安国东沟遗址,是寺洼文化安国式的重要发现地,在中国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平凉市有国有博物馆7家,馆藏文物总量22985件(实际数量47584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灵台的西周铜器、静宁的史前玉器、华亭的石刻造像、泾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县区的历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25]。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特别是泾川县近50年间相继3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地”。

  非遗保护
  平凉市有泾川西王母信俗、华亭曲子戏、庄浪高抬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皇甫谧针灸术、崆峒派武术、平凉剪纸等29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平凉民歌等170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泥塑、面塑等428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8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78人。建成崆峒文武学校、崆峒笑谈、皇甫谧针灸术、安口窑陶瓷等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基本构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非遗保护框架。

  成纪文化
  静宁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古成纪所在地,是“人文初祖”伏羲的降生地,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养育出了李广、隗嚣、吴玠、吴璘、刘锜等众多英雄人物。
  《史记》载,汉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水经注》最早明确记载了成纪县的地理位置:“瓦亭水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羲所生之处也”。这里的瓦亭水即葫芦河,成纪水即发源于通渭县流经静宁新店、治平、李店、仁大四乡的治平河,今静宁治平乡刘河村东南的故城与郦道元所述的汉成纪县城位置完全吻合。《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今静宁县治平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显亲川)”。大中年后,成纪迁入秦州(天水)。清道光十八年,严长宦、张思诚等在撰修《秦安县志》中明确提出:“成纪县治初在今静宁州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继在今秦安北三十里之显亲川,最后入于今秦州”。并感叹道:“不知成纪之在治平,则并大圣人里居而失之矣!”全国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西汉、三国时期的成纪县城,约东经105.35°,北纬35.18°,就在今治平河南岸。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简要记述:“(成纪县)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古成纪遗址现位于治平川刘河村东南一华里处,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60米,总面积33.6万平方米。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该遗址西北和东北残存部分城墙,其中文化堆积以秦汉文化层最厚,在塌陷断面上发现五口深约16米的竖筒状井,其中四口为汉代,另一口早于汉代。城址内地表上散见无数秦汉时期的建筑残件,如板瓦、筒瓦、瓦当、回纹铺地砖等。城周围还出土了大量战国到秦汉的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地湾文化时期(前5850—前5400年)已有先民在此定居;到仰韶文化时期(前5000年—前3000年),这里的原始村落已具相当大的规模;到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前2000年左右),这里已是商品交换和文化中心,并出现了一定的防御设施如城堡等。为此,作为羲皇故里的成纪古城遗址,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文化
  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西11千米处,面积8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5米,泾河、胭脂河交汇环抱,古迹、胜景遍于层峦叠翠之间。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自古为宇内名山圣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雄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孕育并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其中作为特有崆峒文化现象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古籍中有过“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名定“崆峒山”始于唐代。经发掘考古鉴定的崆峒山四处史前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3600—4000年前(夏代),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征程,同野兽作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初见端倪。历史还作证,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兵家必争,世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吸收、掌握了那一时期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诗人李白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诗人杜甫诗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早期的发祥地之一。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结晶。《庄子·在宥》是一篇记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广成子的战国时代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它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理论指导上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故有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物将自半”的“至道”论语。
  广成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神话的一面,他在“殷”和“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哲学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和“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所以说,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崆峒山武术是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历史的长河中,摄取广成子“至道”学说思想和老子“自然”之义而产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业绩辉煌。隋唐时期,崆峒山道、佛两教发展较快,都拥有一定的田亩、道观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于崆峒山当时地处边荒,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而遭到殃及的道、佛两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不测,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参禅诵经修行之余,将武术列入一项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他们强身借以习武,练剑弄棒用以防卫,多尚武节,威名远扬。

  商周文化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灵台境内曾建立姞姓密须国,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须且筑灵台,县因此而名。西周初分封姬姓密须,延至密康公时,周共王灭密,发生了“三女丧国”的历史事件。此后,灵台一直是周王朝的军事要塞和西屏门户。
  据考古发现,灵台境内遍布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西周文物。1969年考古发掘的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共清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及车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共计1800余件。1972年以后,相继在百里乡洞山出土46公斤重的甘肃最大西周青铜鼎,蒲窝乡郑家洼出土西周早期“光作父戊”铜鼎,什字镇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铜鼎,吊街西岭出土了“吕姜作殷”铜簋,百里乡寺沟和中台镇红崖沟出土了西周中期回首夔纹铜鼎,新集崖湾出土了“并伯作宝尊彝”铜甗以及独店镇景村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这些西周时期的墓葬和一大批西周文物的发现,揭示了周文化在灵台域内的深厚积淀和历史底蕴。
  商周时期发生在灵台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当属文王伐密筑灵台。周人同殷商一样崇敬祖宗,迷信上天,每遇要事都必先进行卜问,以了解天意,抉择吉凶,求得祖宗保佑。周天子经常举行繁琐的祭祀活动,最主要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这“五礼”。为此,周朝还专门设立了最大的祭祀官“太祝”和专门卜筮的官“太卜”,说明占卜和祭祀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周文王讨伐密须取胜后,在今灵台县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军礼”祭祀。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祭坛,称“灵台”,以祭天慰民,广播德化。古“灵台”历经两次重修,1986年重修后的“灵台”耸高33米,环绕“灵台”两侧的碑林,镶嵌碑石192方,其中民国政府大员及各省、区军政要人题碑系民国时期珍贵的历史遗存,唱和《诗经》,书遵颜柳,洋洋大观,台有碑衬,碑随台名,成为陇上名胜。
  商周文化是灵台现代文明的源头,其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物态、人的心态、行为均深刻影响并构筑了现代灵台人的精神世界,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无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区域性。灵台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亲友造访,必殷勤招待,酸汤长面是款客常宴。遇婚丧娶葬,必置办成套有序的佳肴酒宴。“吃”是一种地方风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灵台的饮食中酸汤长面是周饮食文化的传承。灵台民间现行的葬礼“三献礼”堪称周礼葬仪的活化石。

  西王母文化
  平凉市泾川县境内,有一座回山。山“人”字形,正视如“天之柱”,侧看则显西方白虎之相,背依天池,面临高峰、夸父峰,泾、汭两河环抱瑶池交汇山前。山脚下,一处是建于北魏永平年间的王母宫石窟,一处是一天门和回屋;回屋山崖上存留着“回中降西王母处”七个大字,字下是一幅巨大的摩崖壁画。
  回山的路呈“之”字形,山腰处有直柱高擎、重檐翘角的二天门。上至山巅,有晓钟亭、三天门、西王母大殿、玉皇殿、穆王殿、汉武帝殿等风格独特的古式建筑群。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宫正殿,坐西向东,高数十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殿内外51根仿大理石柱上镌刻着名诗名联和捐资者大名,二层琉璃瓦殿顶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殿廊左右是两通巨碑,一通是宋陶谷所撰,一通为今日重修王母宫碑记。殿前两侧,两尊巨大的墨玉石狮昂首欲吼,威武庄严。殿中央的龙椅上坐着雍容华贵、端庄典雅、慈祥秀丽的西王母,塑像高达4.6米,白虎侍者与青鸟侍者分立于两旁,表情庄重。殿内两侧大型壁画恢宏壮观,记述了穆王西巡、王母夜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动人传说。殿前南北两侧是配殿,乃周穆王殿和汉武帝殿,展现出道教建筑及中国皇宫建筑的布局和规格品位。整个王母宫大殿聚居了西王母的非凡事迹,浓缩了天地生成万物演化的哲理,展列了中国道教关于天体形成的主体学说。
  清光绪七年(1881年)遗存的《共成善果》上记载:泾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前107年左右)”,是汉武帝给西王母建造的神庙所在,已有2100多年历史。回山曾有王母宫、三清楼、玉皇殿、穆王庙、汉武帝庙以及亭台楼阁数百座。可惜,古西王母部族生息的这个地方,毁于清同治三年的战火之中。据传西王母姓杨名回,是形成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与东王公分别主理造化万物的阴、阳二气,回山是她的降生地。现幸存的省级文物《王母宫颂碑》中,记述了古代西王母在回山上会见周穆王、汉武帝的全部细节。除此而外,遗存古人登回山拜谒西王母、称颂西王母业绩的宋碑极丰,晚唐诗人李商隐、宋代以重修岳阳楼著名的滕子京都在这里留有诗文和碑石。农历三月二十日,曾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宫的日子,所以后世沿传为朝山盛会。如今到了这-天,四方信徒不避风雨路遥,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1991年,台湾同胞通过对史料和遗存考查论证,认定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发祥圣地,于是纷纷组团前来朝圣。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和西王母业绩,开发大陆西王母旅游资源,扩大两岸交流,在台办、旅游部门、社会团体及泾川县“重修王母宫经理会”民间组织等共同努力下,于1992年古历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诞辰之时破土动工,开始了对回山王母宫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当时,台湾松山慈惠堂西王母信众在郭叶子女士倡导下,数回大陆寻根朝圣,见王母宫重新修葺,倍感亲切鼓舞,回台后遂热忱为重修工程募捐180万元,可谓同心助力,共成善果。

地方特产

  平凉酒麸子(灵台干甜醅)
  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平凉毛皮
  早在明代,平凉的制裘业已相当兴盛,清代至民国期间,境内的皮毛市场被视为西北地区皮毛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皮袄制品可分为两种。一是以老绵羊皮制成,毛长皮厚,坚固耐寒。二是羔皮制品,皮白而细长,毛端天然圈卷3至5环,美观轻暖。

  平凉山药
  地方优良山药品种,属薯蓣科薯蓣属长柱种的变种,虽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早期因多种原因而未能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其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始定名为平凉山药。

  平凉饸饹面
  “饸饹”是北方人自创的专有名词。饸饹面有荤素之分,素的,吃一碗清淡之香,吃面的原味,喝汤的地道。荤的讲究油香。

  平凉羊肉泡馍
  “不吃羊肉泡,枉把平凉到”。1931年前后,经营这一风味小吃的有西盛楼、马家馆子、春华楼、清和馆、聚美村等店铺。它的主料选肉质肥嫩的料羊,切割后清汤下锅,煮时不加调料。肉熟后肥白瘦红,色泽新鲜,汤则清而不浑。吃时多由顾客按己之所好选择肉块,掌刀者按量切片入锅。佐料有香料、油泼辣子、香菜、大蒜或糖蒜等。味道清香不腻,鲜美不膻,方便可口,是一种极富营养的美食。

  平凉锅盔
  锅盔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面食,形状为圆形,厚度大约10几厘米,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

  平凉酿皮
  配方精细,加工考究,清亮爽口,调料鲜美,深得民族特色。

  灵台涎水面
  具有味美可口,冬热夏凉之特点。制作时用精粉、蓬灰,扯为宽、细两种面条。下熟后以芥末油、油泼辣子、大蒜、精盐、红豆腐、汁汤拌匀,使面条金黄发亮,色香俱佳,加上少许囱肉后,吃起来面条柔韧爽口,滑嫩,酸咸辣齐具,味中有味。

  静宁烧鸡
  平凉市静宁县的名食,亦称静宁卤鸡,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具有近百年的加工卤制历史。

  平凉金果
  是指产于平凉市的苹果。“平凉金果”红富士系列苹果个大、色艳、硬度大、糖分高、无污染、耐贮存、货架期长。

荣誉称号

  平凉市是道源圣地。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2005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2007年12月,入选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
  2018《魅力中国城》优秀魅力城市。
  2018年4月,获“2018畅游中国100城”称号。
  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第40。
  2018年12月,2018年度魅力中国城十大魅力榜单发布,平凉荣获“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
  2019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
  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23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2年5月,入选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
  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2022年11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