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塞上明珠、丝路重镇金张掖的东大门。东邻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长148公里,东西宽89公里,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山丹县常住人口为150031人。山丹县海拔1550-4441米,地势三面环山,东南高,西北低,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山丹县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耕地85.7万亩,常年耕种面积46万亩。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县区。
山丹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已成为多部电影的外景拍摄地。山丹境内的明长城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长城。
【行政区划】
山丹县辖6个镇、2个乡:
镇:清泉镇、位奇镇、霍城镇、陈户镇、大马营镇、东乐镇
乡:老军乡、李桥乡
【建置沿革】
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 夏帝禹元年,山丹属《禹贡》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 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师随穆王西征,西戎归顺。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山丹为张掖郡治。 东汉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废汉立新,令天下改郡、县名。张掖郡改名设屏郡、觻得改名官式。山丹为设屏郡治。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刘秀令各郡、县恢复旧名。张掖郡及各县恢复原名称。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张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 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山丹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 隋初改为山丹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山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 五代时,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鹘攻沙州,张承奉力屈,订城下之盟。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六月,甘州回鹘遣使向后唐纳贡,乃册封王仁美为英义可汗。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甘州回鹘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纳贡,被封为奉化可汗。 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 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山丹为省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山丹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 清时期,改置山丹县,山丹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 2002年属地级张掖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山丹,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靠永昌,西邻民乐,南以祁连山与青海省为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南过西大河水库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毗邻,西北与张掖市碱滩乡相连。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136公里,面积5402.4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内祁连山耸立于南,焉支山雄踞于东,龙首山屏障于北,丘峦起伏,沟壑纵横。除山区外,县境南部、东部为冲洪积平原,中部为槽形地带的冲积平原,高山区为褶皱低山丘陵,东北龙首山南麓为波状地丘陵,北部红寺湖地区为封闭型沟谷平原,全境自东南而西北缓斜坡降。
气候特征 山丹地处高原高寒地带,全境属大陆性高原高寒半湿润气候,具有寒冷、四季不分明、雨量集中、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的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影响,气候严寒干燥,降水稀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温凉,雨量集中。2013年冬季长达283天,春季82天,无夏季,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自北向南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在海拔2600米-2850米之间为寒冷半干旱区,在海拔2850米-4933米之间为高寒湿润区。 山丹年平均气温1℃,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10天左右,有效积温(≥0℃)海拔2500米积温1834℃,2550米积温1752℃。2013年光照充足,理论日照数2823小时(以二场为标准,由北向南随海拔升高减少)。
水文特征 马营河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河流,马营河灌区位于山丹县中部,东靠永昌,西邻张掖,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依祁连山北麓,流域面积2136平方公里。马营河从白石崖渠尾到李桥水库入口,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1164平方公里,灌溉马营、李桥、陈户等乡镇18万亩农田。
【社会事业】
教育 山丹县拥有高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高级中学1所,普通中学5所(其中: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2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小学18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2021年,向全国各类高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1568名,高考录取率达98%;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707名。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8.8%。幼儿园在园幼儿4738人。
文化 山丹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2个,文化馆1个,文化馆分馆5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分馆5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4%和99.5%。有线电视用户1.35万户。
医疗 山丹县共设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5个,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卫生院9所(包括中心卫生院5所,一般卫生院3所,卫生院分院1所),民营综合医院1所。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4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21人,注册护士653人,药师(士)41人,技师(士)73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158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453张,编制床1449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333张(包括5所驻丹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乡镇编制床449张(包括5所驻丹企业医疗卫生机构)。
【文物古迹】
山丹县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其中尤以全国保存最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的汉明长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三十年代西路军在河西的沙场遗址、高35米,被国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的山丹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胜地引人向往。同时,还有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为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园。
另外,坐落在山丹县城的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培黎图书馆以及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展出的5000多件历史文物也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再加上工艺考究,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和陶瓷、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剪纸等十大系列、270多种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
【风景名胜】
土佛寺
山丹的佛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大佛寺,旧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该寺坐西望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雄宏壮观。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造型逼真,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特别是大佛全身用60万张价值240万元人民币的金箔裱贴,愈使佛像熠熠生辉,气度不凡,被海内外佛教界誉为“天下第一佛”。
焉支山
焉支山也是一处风光迷人的旅游观光区。焉支山又名燕支山或胭脂山,祁连山、龙首山屏障于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达3978米,为省级森林公园。这里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牧场,是境内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隋大业5年(609年),炀帝西行时在焉支山下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甘、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迎候,史书早有记载。
艾黎与何克陵园
艾黎与何克陵园坐落在山丹县城南山丹河北岸,南关小学西北角,占地面积2625.78平方米。艾黎与何克陵园原为何克陵园,始建于1945年7月,1979年重建。艾黎生前视山丹为第二故乡,艾黎逝世后,中共山丹县委、山丹县人民县政府为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于1986年开始扩建了陵园,陵园为仿西式建筑。
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山丹军马场在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世界第一大马场。 山丹军马场处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其它面积24.26万亩,海拔2420-4933米。初始于公元前121年,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汉明长城
汉明长城在县境内绵延一百多公里,是甘肃省境内最完整的塞、壕式汉长城和土筑夯打式的明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山丹县境内的长城,有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是以壕沟代墙,明长城则是以筑墙为障。山丹长城东接永昌县水泉子乡,西至东乐乡龙首山脉的烟洞沟,约160公里。现有比较完整的汉代长城(壕沟)60公里,烽燧19座;明代长城(边墙)98公里、烽燧64座。汉明长城走向、长度大致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旧名土佛寺。该寺历经数代,横遭兵祸战乱,几番重建,几度兴衰。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六次。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土佛”二字,制额悬挂其间。 《山丹县志》载:山丹坐佛“高一十三丈”。现寺院系近年重修。该寺坐西面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120多间古朴典雅的房屋点缀其中,错落有致。
焉支山森林公园
焉支山森林公园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隔军马大草原与祁连山相望,面积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省级森林公园。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大黄山,因古时盛产红兰花,焉支山历史悠久。
新河驿
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汉明长城脚下,是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山丹县内长城遗址保存完好,东西两边城墙绵延。新河驿即位于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以东2.5公里处。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
龙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东经100度55分-101度,北纬38度55分-38度58分之间,面积25.6平方公里。龙首山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和大陆性草原气候。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青海云杉及其森林生态环境。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岩羊、鹅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鸡、鸢等。
【地方特产】
发菜 发菜,颜色乌黑,状如发丝,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称其为“河西物产第一”。发菜在山丹境内分布和生长非常广泛,群众也早有食用习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贸流通的发展,山丹发菜逐步走出山丹,享誉南北,成为山丹一珍。 天然发菜具有解毒清热、理肺化痰、调理肠胃的作用,尤其具有降血压的独特功效。发菜谐音“发财”,与甜食搭配烹制为佳,深受广东一带人们的喜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山丹大量收购,经加工包装成为烹制佳肴、馈赠亲友的上品,也成为山丹物产的一张名片。
油菜 解放以前,山丹供应油料生产主要是胡麻和油菜。史料记载,“胡麻,一名狗虱,一名方茎,一名鸿藏,苗枚如麻而叶圆锐,嫩时可蔬,俗用供油”,但当时胡麻和油菜产量都非常小。解放后,油产生产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胡麻在水地“白水下种”或在半水地种植,二阴山滩旱地种植小油菜,仅靠烧红灰作肥料,面积小,产量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丹县委、县政府开始在沿山地区大面积推广甘蓝型大油菜等优良品种,增施肥料,应用先进栽培技术,使油料生产成为山丹农业的重要支柱,1988年达到12.4万亩,仅次于粮食种植面积。 油菜适合在冷凉地区生长,海拔2100-2700米之间的霍城、大马营、花寨子、李桥四个乡镇和山丹马场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据农业部油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这里所产的双低杂交油菜,油品芥酸含量低(>3%),饼粕硫苷含量低(>30微摩尔/克),达到国家杂交油菜质量标准,接近国际标准。
沙棘 沙棘,一种在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落叶灌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良好生态功能。沙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果、根、茎、叶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中。 沙棘耐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在山丹县冷凉地区的焉支山、祁连山下的河沟或背阴山坡均有生长。山丹县大规模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始于2002年。县上对沙棘产品进行研制开发沙棘饮料、果酱等产品。
砂地西瓜 山丹县312国道两侧及古长城旅游开发区,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西瓜个大早熟,含糖量高(14%-16%),沙甜爽口,素有“长城王”的美称。国内外游客在312国道和汉明长城脚下驻足观光,领略塞外风光的同时,品尝砂地西瓜,一饱口福。即使是秋高气爽的仲秋季节,“长城王”仍会使你口舌生津,让人感受“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乐趣。
锁阳 锁阳也称不老药,又称锁颜,生长于沙漠之中,属珍贵野生植物。肉质积生草本,茎圆柱状。
黄参 黄参,山丹民间俗称黄葑,其形似人参,通体金黄。主要生长于沿祁连山、焉支山(又名大黄山)海拔2400~2900米的高寒湿润草原和丘陵地带,是多年生纯天然植物。 山丹野生黄参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喜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高原土壤中生长;其肉质根秋季糖分积累较多,耐寒、耐旱性能极强,可在-30℃条件下正常越冬,降水量250毫米以下生长。关于高寒山区的野生黄参的独特食用风味和药用价值有多种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黄参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通经活络、健胃舒肝之功效。对中老年人胃气虚寒、神疲乏力,妇女气血失调,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挑食厌食效果俱佳,被誉为“小人参”。据北京食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山丹天然黄参检测鉴定,它的肉质直根富含人体必需的16种氨基酸、矿物质和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是一种经济、药用价值极高的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地耳 地耳是荒漠天然藻类植物,是发菜的伴生物,由发菜中的宽菜生长而成,与发菜并称为“姊妹菜”。山丹全境均有地耳分布,全部靠人工采集。新鲜地耳呈墨绿色或褐色,片状松软,风干后呈乌黑色、卷状。蛋白质含量高达22%,富含钙、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低脂、低糖,有较高的营养。
山丹羊肉 山丹有很多特色美食,最出名的要数羊肉了,羊肉一般有山羊肉,绵羊肉,野羊肉之分。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
米黄儿 用黄米或小米制作,以黄米制作尤佳。先将磨细的米粉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再将平底砂锅置火上加热、抹油,待油热香溢时将米糊糊均匀地摊在锅里,在文火上烙片刻即可进食。撒糖食用,黄亮,酥脆,香中透甜,老幼皆喜,如今已成稀罕之物。在文化街都有卖很地道的。
捻珍 将快欲成熟的青稞穗或小麦穗蒸熟,趁热搓揉,簸净芒壳,然后用手摇小磨研磨,成为绿白夹杂、捻连成串的条状物,故名“捻珍”。捻珍放盐巴,加蒜泥,泼上清油葱花,柔而不粘,筋而不硬。
箭头 先将青稞面用冷水和好,然后放在案板上切成小块或揪成小丁,用手掌平搓成两头尖尖,细细长长的圆长条面,状如箭头,故名。箭头煮熟,加以陈醋、蒜泥、油泼辣椒等,味美可口,夏日冷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与情趣。
鸡肠子 用凉水和面,然后用力揉按,待面和好后,搓成圆条,抹上清油,一层一层堆码在器皿内,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积子”。下锅时,将积子两手对搓,循环移动,使面变得浑圆细长。因为这种对搓出来的面和鸡的肠子一样又细又长,故名鸡肠子。 鸡肠子不仅筋柔适口,讨人喜吃,又因它洁白细长,绵绵不断,被视为友情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招待贵宾或办喜事时,鸡肠子是首选面食。
油泡泡 油泡泡河西各地均有制作,而山丹的与众不同,因为里面搀了煮熟的黄参。将面粉由沸水烫成硬糊状,再搀进煮熟切碎的黄参(一种野生植物,状如人参,营养丰富,其味甘甜),然后用筷子将其一团一团夹入沸腾的油锅煎炸,呈金黄色时,即可捞而食之。油泡泡酥软香甜,营养丰富,是当地美食之一。
酿皮 山丹酿皮独具特色,一是透明黄亮,色泽迷人;二是质地柔筋,耐咀嚼,回味隽永;三是佐料独特,色香味俱全。因此,山丹酿皮是四季诱人的风味小吃。特别在炎热的夏天,吃碗酿皮既充饥,又凉爽提神,妙不可言。
羊肉垫卷子 山丹自古羊多,羊肉的吃法也就比较独特。羊肉垫卷子就是其中之一。焖卷子,以羊羔肉为最佳。将肉切成块,等锅热油香后入内爆炒,约八成熟,佐以调料,加适量水焖炖,再将和好的面擀开,抹油加葱花,卷成二指宽的卷子,切成寸段,下锅继续焖炖,待面熟肉烂,即可进食。由于面肉相互渗透,吃面而喷香,食肉而不腻,因而备受人们青睐,每当贵客登门,当地人常常以此招待。
炒拨拉 炒拨拉因动作而得名。 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火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 炒拨拉冬季进食最佳,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边炒边吃,美味可口,热热乎乎,实在是一种不可多见的街头小吃。
油糊宣 油糊宣以香而味美,又软又香,实惠而且回味无穷。做法:选择精制面粉(按人数选择),葱,油,花椒,食用盐;用温开水烫面搅匀,用刀板赶开锅底大的饼,撒点葱花,再赶之,放入平底油锅,饼黄亮时捞出,即可食之。
【荣誉称号】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