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郑州市 | 开封市 | 洛阳市 | 平顶山市 | 安阳市 | 焦作市 | 鹤壁市 | 新乡市 | 濮阳市 | 许昌市 | 漯河市 | 三门峡市 | 南阳市
   商丘市 | 信阳市 | 周口市 | 驻马店市 | 济源市
河南的相关信息
河南旅游投诉电话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河南最佳旅游时间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们的先民们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七大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都位于河南境内,此外还有商丘、南阳、郑州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河南旅游特别提醒
暂无。

河南娱乐指南
河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中原古地古朴严谨,但殊不知在这里的娱乐项目也非常丰富。保龄球、夜总会、赛车场、台球房、卡拉0k歌舞厅等活动场所应有尽有,而现代声、光、电齐全的大型游乐场所也能在郑州、洛阳等城市里找到。而在古迹浏览之余,到现代化的迪斯科厅、歌舞娱乐场去玩乐一下,也在河南成为可能。在众多城市的娱乐活动中,河南省的消费还算比较合理,各种收费档次的娱乐场所在大中城市内都能找到。
首页 >> 河南 >> 三门峡市 >> 渑池县

  渑池是仰韶文化发祥地,秦时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辖6镇6乡235个行政村,总人口36.5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1万。东西宽43.5千米,南北长52.8千米。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314旅游专线、247省道均通过渑池,交通便利。是河南省经济管理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县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位于"郑洛工业走廊"的西端,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

行政区划

  渑池县辖5个镇、7个乡:

  镇:城关镇、英豪镇、张村镇、洪阳镇、天池镇

  乡:仰韶乡、仁村乡、果园乡、陈村乡、坡头乡、段村乡、南村乡

历史沿革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属郑。战国时韩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秦时置黾池县,属三川郡。此外,秦王还在此地会见过赵王,由此发生了赵王与蔺相如在渑池机智地与秦王会见的故事。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晋代属弘农郡。北魏置渑池郡,辖俱利、北渑池和西新安3县。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后改宜阳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后改洛水县),沿革为今宜阳县。隋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600年)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又改属宜阳郡。唐初在渑池境内置谷州,辖渑池等3县。五代时复渑池之名,属京西河南府。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属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兴定元年(1217年),渑池改置韶州,辖永宁、宜阳、沔池、利津4县,其中后2县均在今县境内。元代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后改属陕州。明、清属河南府。明代县名亦称“沔池”。民国时期渑池先后隶属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8年3月,渑池获得彻底解放,改属豫西一专区,又改属七专区、三专区。1949年3月,属河南省陕州行政公署。1952年归洛阳行政专员公署。1986年4月归三门峡市管辖。

地理环境

  渑池县基本属丘陵山地,北部是以东崤山为主的山区,南部是以西崤山(又称南大岭)为主体的丘陵地区,中部是涧河盆地。境内最高处为韶山,海拔1 463.2米;最低处为黄河谷地,海拔只有198米。主要山脉有韶山、岱嵋山、熊耳山。境内主要河流有涧河、洪阳河、涧口河等,统属黄河流域。黄河自境内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东北的关家村东1.5千米处出境入新安,境内流程58.5千米。

  渑池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时数2 362.2小时,有效积温为4 046.4℃,无霜期216天。2000年,渑池最高气温39.3℃,最低-11.6℃,总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数为97天。渑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果类的生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发生频率83.7%)、冰雹(发生频率为32.6%)、干热风(年平均1.8次)、大风(年平均21.6天)。

自然资源

  渑池县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县内耕地既宜于粮、草、牧、林,又是烤烟生产最适宜类型区,隶属豫西崤山优质烤烟区。1993年渑池县被评为“河南省优质烟叶生产二级达标县”。粮食以小麦、玉米、谷子、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瓜菜、花生、油菜为主。果类以仰韶黄杏、大牛心柿、苹果为主,此外还有红果、桃、李子、核桃等。有野生植物156科1 218种。其中,药用植物有702种、牧草428种。动物除家畜家禽外,尚有野生动物120种。已探明矿藏有:原煤、铝矾土、硫铁矿、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磁石、硅石、大理石、铸型砂、耐火黏土等30余种,总储量达30多亿吨,品位高、易开采。其中,坡头乡贾家洼铝矿石品位居全国之首,石英砂岩、硅石、铸型砂储量和品位居全省第1。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6亿吨,县内的地上(黄河及其支流)和地下水资源,为工业、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仰韶黄杏、仰韶柿饼、烟叶、仰韶酒、中成药、坻坞小米等为渑池特产,名扬国内外。

经济发展

  2011年渑池县全县区生产总值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13.1%,综合经济实力现居全省第12位,在全国中部崛起百强县中,名列第23位。

  渑池工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在民国时期,县境内工业企业较少,生产技术落后,1920年,在义马办有豫庆煤矿,1935年,1943年,县城内先后开书店2座,设石印2台。1945年,县城东关小河坡办有翻砂厂1个,豫东人陈锡九在西关大胡同办信诚铸造厂,1946年,由西安迁来火柴厂1家,另外县内有手工卷烟厂1个,陶瓷窑1座。1949年后,小手工业得到发展,1985年建韶州酒厂。到2000年底,主要有能源、建材、酿酒、磨料、医药和冶金等6个支柱产业,有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3 452个。其中,国有工业7个、集体工业165个、城乡个体工业3 106个。工业总产值357 757万元(当年价),利润12 266万元。2000年底,国有工业完成经济增加值5.8亿元,完成销售产值18.6亿元,实现利税3.1亿元,上缴利税1.9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1%,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主要支柱工业企业有仰韶集团、黄河铝电集团、仰韶水泥集团和三门峡市第二制药厂。其他县营工业企业主要有:二轻工业公司、洛玻集团仰韶玻璃有限公司等。市营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有:三门峡铝矾土锻烧厂、郑州铝厂渑池铝矿、英豪煤矿、耿村煤矿、杨村煤矿、曹窑煤矿、华兴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二七五处煤炭运销站等8个。

  渑池县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的农业。渑池地处中原腹地,又通东西官道,从先秦至民国,战祸连年,灾害频发。当地人民在治平年代,仅能果腹。一遇战争和自然灾害,人民就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十不存一。从当地众多家谱反映其始祖多为洪洞县移民。渑池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土地多贫瘠,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水平低下。1949年,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农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78年后,在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渑池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农业水平连年提高。

  至2000年,渑池县有28个专业市场,营业面积389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23 350万元,比1986年增加近40倍。各类专卖店、超市、直销店、代理商等,形成了产销挂钩、优势互补、竞争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3 136户,从业人员4 327人,拥有资金2 012万元,总产值13 535万元。私营企业70家,投资人数187人,雇工678人。200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7 960?万元。在全国各地设立经营网点55个,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2000年,全县共引进内资8.47亿元,融资3亿元,引进外资40万美元,引进项目31个,吸引客商74家。取得国家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达到4个,实现出口创汇185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2000年,渑池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 600万元,增幅居全市第1;财政支出完成19 850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2000年,增值税14 194万元、消费税2 714万元、金融保险营业税197万元、国有企业所得税302万元、外国企业所得税620万元、利息所得税182万元。地税税收收入8 955万元,完成省级收入434万元,完成市级收入167万元,完成涉外税收51万元。金融业平稳发展。至2000年底,县内金融商业机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7家,(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4 435万元、贷款余额125 800万元),保险业务收入1 875.5万元(其中,财险收入1 109万元、寿险收入766.5万元)。

基础设施

  1991年渑池县投资5 800万元,建成火力发电厂一期2×1.2万千瓦机组;1995年投资9 244万元建成二期工程1×2.5万千瓦机组;三期2×5.5万机组扩建工程,投资6.18亿元,两台机组于1998年5月28日投产。2000年发电量达到7亿千瓦时。全县供电能力由年供电量1.5亿千瓦时增大到3亿千瓦时,形成自发自供的电力网络系统。1998年,农村电网进行改造。至2000年底,一期农网改造工程完成,投资7 030万元。对193个行政村进行了农电入户整改工作,完成了县级电力调度通信自动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四遥”(遥控、遥调、遥信、遥测)功能。同时实行农电体制改革,实现县乡一体化管理。农网改造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总体规划。全县有35千伏输电线路73千米、6千伏至10千伏配电线路?1 013.55?千米、低压线路1 182.79千米、35千伏主变6台,容量49 4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 199台/84 385千伏安。有17个供电所和4个35千伏变电站。乡村通电率达100%,户通电率达98%。

  全县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限制条件多。全县基本上为地下贫水区,但其中也有相对的富水区。1991年起,在西北部山区,开始发展集雨水窖;在有水源地区,大力推广喷灌、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1999年、2000年两年中,新打机井35眼;建成集雨水窖2万个,建成果园南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00公顷)和洪阳镇省重点节水灌溉工程(340公顷)。2000年底,渑池实有水库28座,总库容3 221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 040万立方米。机电井配套273眼。实有灌区155处,有效灌溉面积5 077.6千公顷,其中旱涝保收田43 881.8千公顷。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 800公顷(含复灌面积)。主要节水工程有:“121”微型集水工程、洪阳333公顷节水灌溉示范区、天池镇水泉洼半固定100公顷喷灌工程、喷灌机灌。在城乡供水中,至2000年,渑池有自备井76眼,采用地表水5处,主要工业、企业用水达991.8万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县城居民用水问题。至200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5.41平方千米,占总流失面积890平方千米的66%。治理“四荒”面积达11 880公顷,占四荒总面积的76.5%。

交通邮电

  渑池县陇海铁路、渑张、渑耿等7条地方铁路专用线(其中货物线2条、专用线3条、义煤专用铁道2条)。车站设备为6502型大站集中系统,担负着义煤集团5个煤矿及其他9家企业的货运任务。2000年,渑池火车站创装车超万辆的历史纪录。1991年,新修渑张公路和果园公路。1992年修建了310国道20千米的“花园式公路”。1993年新修渑池环城路(全长7.3千米)。1994年,南阎国防公路渑池段63.6千米,达到省三级公路标准。此后,渑池县连续获河南省“公路金杯县”称号,连续3年保持了“公路免检县”的称号。2000年,在310国道洪阳段修花园式公路31千米。全县公路绿化达450千米。1997年6月开工建设洛(洛阳)三(三门峡)高速公路,渑池段全程34.606千米,总投资42亿元,占地面积223.75公顷,有桥梁10座,涵洞53道,其中洪阳河大桥全长605.46米,是洛三高速公路最长的桥梁。南村黄河大桥位于渑池县与山西省垣曲县交界处,是小浪底水库库区交通恢复工程,大桥长1 456.48米,宽7.8米,桥面设计高程282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高”。其中,国道连(连云港)——天(天水)1条,省道南(南村)——韩(韩城)、南(南村)——阎(阎庄)2条,县道14条,专用线2条,乡村公路308条。全县共有营运线路23条,营运车辆1 705台。形成以城区道路为中心,陇海铁路、310国道贯东西,南阎公路穿南北,城乡公路四通八达格局。

  1998年,邮政、电信分设。1998年6月,无线寻呼业务划入邮政局。1999年7月电信局又分出移动公司。2000年7月,中国联通渑池营业部成立,同时无线寻呼与中国联通合营。2000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299万元,邮路总长度达到902千米,比1990年增加500千米,县下属局所18个。1993年10月,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了3 270万元。全县电话机拥有量达48 970部,是1990年的68倍。完成电话扩容2.76万门,交换机容量达到57 156门,全县电话入户率25%以上乡(镇)达到14个,提前达到省级电话县标准。建立数据通信线路,1995年进入分组交换数据网,1997年,开通数字数据(DDN)用话路30路。1997年底,开办因特网业务,至2000年,全县有因特网用户4 762户。1993年引进蜂窝式模拟系统,开通使用移动电话。

社会事业

  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488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500人。小学在校学生3239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数4309人。2007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达8万余册,乡镇文化站1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文化市场管理不断规范,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

  2007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2个,病床673张,卫生技术人员74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病床673张,卫生技术人员747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37人。农村乡镇卫生院15个,卫生技术人员217人,病床253张。2007年,我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33968人,参合率达87.27%,全县受益群众达92 612人次,补助金额791.45万元。

人民生活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492.31元,比1990年增长5.8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6 762元,比1990年增长5.1倍。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发生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家庭经营自主权扩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农民负担降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204元。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2万人,占18.8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7万人,占81.14%。同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4 43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5 620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达18 81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 764.3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19.6元。农民人均住房达到25.1平方米,框架结构占住房总面积的45.3%,砖混结构占48.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8.86平方米,52%的户住上了单元式配套住房,24%的户用上暖气或空调,100%的家庭用上自来水,40%的家庭用上液化气。居民人均交通及通讯支出259.88元。

  全县常住人口中,受大专以上教育的0.66万人,接受高中教育的4.44万人。文盲人口下降到0.3万人。平均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分别是彩电102台、电冰箱66台、洗衣机92台、组合音箱14套、空调机14台、摩托车34辆、照相机8架、电风扇148台、录放像机6台、电炊具72个、电话机100个。1999年,渑池县成立了“爱心献功臣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救济保障制度,解决了全县的“三老”(老复员军人、老伤残军人、老烈属)问题,按时兑现了医疗费、住房、定补金。1991年到2000年,共发放各种优抚金600多万元。共建立16所敬老院,至2000年,敬老院收住人数212人。社会福利事业以社会募捐和创办福利企业为主,共销售福利彩票360多万元,共有福利企业11个,创利润965万元。1993年2月,全面推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至2000年底,有94个集体企业4 415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安全生产上,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办公室,实行责任目标管理,1991年至2000年共征缴养老保险金9 806万元,支付养老金7 983万元。2000年10月前,城镇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实行按比例负担。

历史文化

  渑池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内仰韶文化实物遗存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秦时置县,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1925年,渑池县始有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渑池曾建过八路军兵站、办过豫西公学,发生过上官子平叛乱(“豫西事变”主体)和马跑泉事变,县城先后经历3次解放,许多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境内留下很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至2000年底,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10余处。其中,属国家级的1处:仰韶村文化遗址;省级6处:寺沟遗址、鹿寺遗址、不召寨遗址、冯异城遗址、陈村桥序碑、八路军兵站;市级5处:秦赵会盟台、刘氏族系碑、黄河水位碑、郑窑遗址、丈八石佛寺;其余为县级。渑池县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还有:仰韶大峡谷、韶山、云门寺、大寨沟、瓦庙沟、中关汉柏、白浪索道桥;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风情园等等。革命遗址除八路军渑池兵站外,还有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抗日烈士纪念碑、豫西公学遗址、“小孤山战斗”纪念地、“马跑泉事变”纪念地等,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渑池县南村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景,为开辟南村黄河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河南省大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渑池县委、县政府还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2000年底已完成南村码头建设和仰韶文化遗址花园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渑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骆宾王、王安石、司马光、韦应物、欧阳修、苏轼、苏辙等,近代名人章士钊、吴伯箫、姚雪垠等,都曾在渑池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篇。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胡耀邦等,都曾亲临这片热土。1938年,刘少奇在渑池八路军兵站居住近两个月,在渑池主持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并在此起草和第一次宣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渑池籍历史上也不乏出类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张玘;明朝大理学家曹端、张信民等;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张汝光将军等。

风景名胜

  韶山风景区:韶山为于渑池县城北20公里处,主峰海拔1492.9米,因山腰每每云雾缭绕,升腾而起,如云生其处,故又名"云门山"。 明代书法家王铎在《夏日游韶山遇雨》诗中曰:“触暑探岑寂,登高望不穷。苍崖喷石乳,翠壑隐珠宫。胜地犹堪赏,幽怀讵可同。坐来云气变,山色雨蒙蒙。”

  南村黄河小浪底库区:库区位于县城北部50公里,两岸有距今50万年的青山旧石器遗址,班村仰韶文化遗址等,有周桓王陵,春秋古道,黄河栈道,岱嵋古庙,利津古渡等历史遗迹。集历史,文化与黄河风情为一体。

  八路军渑池兵站:渑池兵站位于城关镇东关小寨村。1938年11月经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同志签署文件,委派刘向三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后创办的我党我军公开机构。刘少奇在此宣讲了其彪炳史册的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处,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解放军驻渑池某部军营门口。“盟台夕照”是渑池八景之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盟台饱经沧桑,历代不断予以修葺、重建。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县王之都建亭于台上,后毁于兵燹;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县甘扬声重建碑亭,后又遭损毁。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章士钊等倡仪重修,由陆军军医监郭昌锦主持,动用建立陆军休养院的经费,历时4年落成。台呈梯形立体,四面各砌石阶,顶部竖一碑塔,呈四棱锥形,高2米,每面宽38厘米,东面镌刻蒲城寇遐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其余三面镌刻的是章士钊所书本人填写的《唐多令·景蔺》词一首以及卫立煌、郭昌锦撰写的《重修秦赵会盟台记》和《重建秦赵会盟记》。“文化大革命”中,会盟台遭受破坏,护台基石和四面台阶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顶碑塔。现存的会盟台是1985年县人民政府在原存遗迹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地平至亭顶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东西两面各砌台阶52级。台上亭高8米,系双层八角挑檐尖顶式仿古建筑。亭正中竖一四方碑碣,西面为“重修古秦赵台碑记”,东、南、北三面分别为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题词。会盟台的修建,使古台重放异彩,再现丰姿。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