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连云港市 | 淮安市 | 盐城市 | 扬州市 | 镇江市 | 泰州市 | 宿迁市
  
孔望山的风景图片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
 
孔望山旅游相关信息
 
首页 >> 江苏旅游景点 >> 孔望山
孔望山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盐河南路198号
电话:0518-85116667

孔望山获得荣誉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门票价格
40.00元

孔望山开放时间
全年 07:30-18:00

孔望山占地面积
73 公顷

特点
道家第七十一福地

孔望山导游图
孔望山导览图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城东。孔望山正因为孔子登山望海,而成为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千年奇山。锦屏山东北麓,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海拔高度123米,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故名孔望山。道家第七十一福地。唐时此山称龙兴山,南宋防金,又称巡望山。以丰富的人文景观而著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孔子登山望海,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子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为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

  孔子起身离山去,从此留下孔望山。今天的孔望山,山之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东有龙洞和龙洞庵;中有象石;西麓的汉代摩崖造像石刻,尤为有名。全山风光秀美,古迹遍地,是连云港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地理概况】

  孔望山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游客所景仰。2500多年前,这里属郯地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年孔子曾在此山头向郯子请教官职制度方面的学问。今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孔望山景区北有孔望亭,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城东,在锦屏山的东北麓,是南云台山的余脉。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故名。

  孔望山荟萃人文,有以中国最早的东汉末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有始建于唐代原名龙兴寺的佛教庙宇——龙洞庵,还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有见证古代连云港为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当地官吏、文人墨客登临赏游所留下的“龙洞庵石刻群”。无愧为一处佛道灵境。

  【宗教类遗址】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断崖上,分布在东西长 18米,上下高约8米的范围内。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盘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

  孔望山除了造像群这一宗教遗迹外,还发现了其它的类似遗迹,亦有道教也有佛教的东西。在造像群东南侧不远处有一汉代高大石象,它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象奴。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见之术,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石象四足下,均刻出仰莲一朵,更表明了石象佛教题材的性质。再往南较远处,便是汉代的石蟾蜍。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在宗教内容方面,孔望山遗址有浓厚的道教因素和氛围,除前述有关道教方面内容外,早在 1984年由已故丁义珍先生在考古调查中,发现孔望山东主峰顶两处东汉至魏晋的道教遗存。一处为“石承露盘”,另一处为“杯盘刻石”,后者位于前者北偏东约15米处。利用“承露盘”收集和餐饮仙露是当时方士和道教常用的求仙之术(考察报告并发表于《文物》1984年第5期)。

  “杯盘刻石”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祭祀道教崇敬人物的祭器。这两处重要的石刻遗迹位于孔望山主峰顶上,高高在上,极目远眺,一览无余,给人飘然出世之感,实为理想的饮仙露美酒、求仙拜仙和修炼成仙的绝佳场所。 2001-2002年考古发掘在孔望遗址多处发现古代建筑遗迹。特别是造像群前不远处的台地上,有一处成规模的建筑基址,有汉代绳纹瓦片和云纹瓦当出土。这一些发现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汉代,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之前的地方,存在着建筑,结合周围的同时期的石象、石蟾蜍等具有宗教因素遗物和此处强烈的道教信息,可以合理地认为汉代此处存在着一座宗教性质的建筑而不应是普通的世俗建筑。在道教中,老子为“大老君”尊为后圣,其下的东海君为古东海之神,被奉祀于“东海庙”。传世汉印有“东海庙长”,为三、四百石官吏(相当于东汉—小县之长)之印,表明东海庙是东汉时期由官府管理和一处极为重要的道教庙宇。宋代赵明诚所着《金石录》收录了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东海庙碑》碑文。该碑的碑座据有关考证是孔望山脚下的石碣形碑座。总之,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早期道教的重要遗存——“东海庙”应当就在孔望山遗址之中。表明连云港地区应当是东汉海滨地区的道教中活动中心。

  孔望山以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宗教类遗迹,是道、佛并存,而以道教为盛,是符合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实际的。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讲究的方术神仙之学,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之道。在秦汉时期,在上到皇帝下至平民大众中很有市场。道教的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一度成为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东汉末年张角则借太平道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大起义。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一种异域文化,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地位的抬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佛教与道教一样有神仙极乐世界的美好描述,有摆脱人生苦恼,成仙成佛之道,再实际一点的是祈福免灾的现实功用。这样一种共性,加上中国早期教派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佛道并行,甚至共存于一处宗教信仰场所既是一种正常,亦是一种必然。东汉的楚王刘英(其王都在连云港市毗邻的邳县一带)据正统史书记载是既“喜黄老(道教),学为浮屠(佛教),斋戒祭祀”,是佛道不分,诚信之至!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道教起源于滨海地区,汤用彤又指明东汉的佛教是依附于道教而存在的。孔望山摩崖宗教类石刻则提供了这方面的实证资料。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中东汉时期佛教题材内容的发现,将中国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几个世纪,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被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它的发现对传统的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和和中外关系史等许多方面都提出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由西传入中国,然后再向其它地方传播的,然而,孔望山的这种早期的佛教的摩崖造像为什么没有在最先传入佛教文化比较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现呢?有人就认为这和东汉时期徐淮地区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鲁南苏北汉代发较的汉画像石雕刻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有人认为佛教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个途径外,并不能排除“陆上丝绸之路”终点的连云港也存在着以之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也输入了印度佛教,落地开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题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看过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题诗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尽管深入的研究还正在进行,但仅已确认的其所属时代及佛教内容,就意味着中国的佛教史、艺术史的改写,它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在连云港,还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不仅是遥远的过去历史,还是现实的与未来的。

  【主要景点】

  龙洞庵

  由新浦新建路东行至盐河南路处,即可望见北山坡上的秀丽壮观的龙洞庵。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小院清幽,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此庵最早建于东汉,当时海庙。北齐武平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明代重建时,因旁有龙洞,故改名龙洞庵。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风格。

  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有石级可登,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 进入山门,寺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这株叫琉苏,俗称“糯米茶”。花期时节,树,芳香四溢。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现仍苍翠浓郁。

  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

  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能空法师的舍利子照片,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龙洞

  龙洞在龙洞庵西侧,洞口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平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因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其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宋代以来,龙洞名胜渐为历代官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满龙洞外壁。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其中,龙洞西侧的石刻,是宋代王华耀所题,高72厘米,宽40厘米;龙洞东侧的石刻,反映了明代的“言禁”状况,是难得的一件文化遗存。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抹字碑。诗题为:看龙洞偶成。诗曰:幻化起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诗后跋曰: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都给事中言事,谪判海州,重九日赴此闽人林廷玉谨识。跋文中有两行字刻后林廷玉觉得不妥,可能有“犯上”之言。又命人凿去,成为今天著名的“抹字碑”。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知府王同也有一首极负盛名,但是王同的这首诗因为当时春风得意,出任海州知州的轻松心境,与林廷玉的诗风截然不同。王同诗云:龙洞良霄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象石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长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象身西侧有一高0.88米,宽0.49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奴。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石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还有与此同时期的石雕镇海蛙,此蛙为当时镇海之物。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110厘米,石蛙头部略损,前两肢半残,眼睛阴刻,背上遍刻阴线鳞纹。这两座石雕,别特是石象,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均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

  摩崖石刻

  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 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9米;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凹雕、凸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通体浮雕、阴线刻等雕凿激发技法都在造像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由饮宴图、迭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从直观感觉到理性认识的漫长过程。明清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并见于地方史志和登临者游赏后所留下的勒石题记和诗咏中。“孔望山石上有车辙马迹,峭壁岩嶙,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的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与成像年代的初步认识和直观印象。

  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认为“可能是汉代的东西”,“人事类起居之属”,“不是传说的诸贤像”,“都是衣冠整齐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1956年孔望山摩岩石刻,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末,连云港市博物馆对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汉代朐县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及孔望山摩岩造像的布局、雕刻技法分组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内容是汉代画像石上常见的宴饮、乐舞、杂技之类的题材,人物造像的冠式也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并将其时代确定为东汉,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目,成为80年代大讨论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确证,并形成孔望山摩崖造像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遗迹主流意见时期。1980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来连考察,首次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含有佛教的内容,是现存较早的摩崖石刻。同年北京大学俞伟超先生、中央美院金维诺先生和故宫博物院步连生等著名专家学者,来连实地考察后,也都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应该是我国较早的佛教遗迹之一。同年10月末,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式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对孔望山进行联合调查,作了详细测绘、摄影和摩拓工作,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详细和完整的资料。并确认了摩崖造像群是一组既有佛教内容又有道教内容的造像群,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轰动和广泛的思考研究。1981年4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小型展览,并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大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文物》和《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高层次学术座谈,形成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属东汉晚期作品和有佛、道内容、人物的汉式冠服、汉画像石式雕刻技法的主流意见。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并指出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图像,故事以释迦牟尼佛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

  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既进一步证实了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并有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

  【交通指南】

  自驾车路线:上海-嘉定-太仓-常熟-张家港到江阴的高速-江阴大桥到靖江-宁靖盐高速-盐城转上沿海高速往连云港。连云港孔望山乘车路线:在连云港市区可乘坐5路公交车直达孔望山风景
   (1)北京到连云港孔望山的火车路线:从北京--连云港只有一趟直达车,全程14小时47分,坐1503次,票价硬座100元,卧铺215元
   (2)上海到连云港孔望山的火车路线:车次2526,普快06:50出发,全程12小时左右;南京—连云港火车一般9小时左右
   (3)上海到连云港孔望山的汽车路线: A12-沿江高速-苏通大桥-沿海高速,车少路好走
   (4)南京到连云港孔望山的汽车路线:距离最短行驶,非高速路行驶总里程:351.4公里,大约耗时:6小时
连云港火车站 6 8 路到龙河广场,步行至解放路小学,换成5路到孔望山站下车

  连云港孔望山乘车路线:
  在连云港市区可乘坐5路和122路公交车直达孔望山风景区
  (1)上海到连云港孔望山的汽车路线:A12-沿江高速-苏通大桥-沿海高速,车少路好走
  (2)南京到连云港孔望山的汽车路线:距离最短行驶,非高速路行驶总里程:351.4公里,大约耗时:6小时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