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驻蒙自市,是云南的16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曲靖,东接文山,西邻玉溪、普洱,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州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常住人口440.5万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4个市、6个县、3个自治县。
红河州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文献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红河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行政区划】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4个市、6个县、3个自治县:
蒙自市 面积2228平方千米,人口59.03万,政府驻文澜街道,下辖5个街道、4个镇、4个乡
个旧市 面积1587平方千米,人口41.98万,政府驻金湖西路100号,下辖5个街道、4个镇、2个乡
开远市 面积1950平方千米,人口32.3万,政府驻乐白道街道东新路,下辖2个街道、2个镇、3个乡
弥勒市 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55.35万,政府驻弥阳街道髯翁西路136号,下辖3个街道、9个镇、2个乡
建水县 面积3782平方千米,人口54.98万,政府驻临安镇,下辖8个镇、6个乡
石屏县 面积3042平方千米,人口271951,政府驻异龙镇,下辖7个镇、2个乡
绿春县 面积3096.86平方千米,人口210166,政府驻大兴镇,下辖4个镇、5个乡
泸西县 面积1674平方千米,人口389138,政府驻中枢镇,下辖5个镇、3个乡
元阳县 面积2212.32平方千米,人口359155,政府驻南沙镇,下辖3个镇、11个乡
红河县 面积2034平方千米,人口284607,政府驻迤萨镇,下辖5个镇,8个乡
河口瑶族自治县 面积1332平方千米,人口101971,政府驻河口镇,下辖2个镇,4个乡
屏边苗族自治县 面积1906平方千米,人口129448,政府驻建设路35号,下辖4个镇、3个乡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面积3677平方千米,人口331377,政府驻金河镇,下辖4个镇,9个乡
【历史沿革】
早在西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西南夷”地区设置4个郡,其中的牂牁郡设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辖17县,境内(今红河州内)有同并县(今弥勒市北部至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带)、漏江县(今泸西县一带)、西随县(今金平县一带)、进桑县(今屏边至河口县一带);益州郡设于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辖24县,境内有律高县(今弥勒县西南至建水县曲江镇)、贲古县(今蒙自、个旧一带)、毋棳县(今开远、建水一带)、胜休县(今石屏县、峨山县等地)、来唯县(今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县西部、包括越南莱州省西北部)。
东汉时,牂牁郡辖境范围与西汉同,只是将进桑县改为进乘县,将原益州郡西部6县划归新设的永昌郡,将来唯县并入西随县。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两汉的基础上对郡县的设置进行调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原益州郡所属的胜休县及贲古县划归新设的兴古郡,还把进乘县、西随等6县划归兴古郡;毋棳县改称西丰县,也归兴古郡;原属牂牁郡的毋单(今华宁盘溪至弥勒西部)、同并、漏江等县划归建宁郡。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晋武帝将益州所辖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4郡划出单独设置宁州。
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南北分裂的中国,在今曲靖设南宁州总管府。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交趾郡为交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南宁州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唐调露元年(679年)于交州设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今红河州东南部的屏边、蒙自、河口县属安南都护府。南诏前期拓东节度的南部控制区只达今红河以北,红河以南的今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之地,东南部的今蒙自、屏边、河口、马关、文山等地仍然是唐朝安南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云南行省建立后,撤销原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性组织,改设路、府、州、县,境内属临安路、和泥路、广西路。明朝把元朝的临安、和泥2路合并设临安府,府治驻建水州,辖6州、5县、9个长官司,辖区多在今红河州内;又改广西路为广西府,辖弥勒等三州。
清朝沿袭明朝在云南的设置,但也有一些变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驻今泸西县城),原所属州降为县。广西直隶州直辖地即今泸西县,下辖弥勒等3县。光绪十四年(1888)设临安开广兵备道,驻蒙自,领临安、开化、广南3府。
民国3年(1914年),临开广道改为蒙自道,沿至民国18年(1929年)撤销蒙自道。蒙自道辖建水县、个旧县、阿迷县、蒙自县、石屏县、广西县、弥勒县等16县和河口对汛督办区。民国31年(1942年)7月,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建水成立。1947年12月,第三行政区改为第五行政区,仍驻建水,1949年迁个旧。原第二行政区改编为第三行政区(驻弥勒),1949年3月迁驻路南。第三行政区改为第五行政区后辖建水、石屏、曲溪、开远、个旧、蒙自、屏边、金平等10县和龙武设治局、河口对汛督办。第二行政区改为第三行政区后辖弥勒、泸西、路南(今石林)等县。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成立。1950年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蒙自。
1954年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元阳县新街。原属蒙自专区的元阳(驻新街)、红河(驻迤萨)、金平3县划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63年7月1日,屏边县改设屏边苗族自治县;7月11日,河口县改设河口瑶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0县、2自治县。
1981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开远县,设立开远市(县级),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2个市、9个县、2个自治县。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
2010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
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弥勒县,设立弥勒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靠昆明市,东接文山市,西邻玉溪市,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红河为界,分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面属于滇东高原区,西面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5%。最高海拔为金平县西隆山3074.3米,最低海拔为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云南省海拔最低点)。
气候
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气温-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一般年最大降雨量为2508.1毫米,其中金平县分水岭老林地区年降雨量最大达3471.1毫米,个别年份最高达4338毫米,居全省之冠;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12.4毫米,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7.2℃、23.4℃,极端气温-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257.2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144.7毫米,与山区对比相对较小,但仍具有单点暴雨集中,强度大的特点。
水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水系分属红河水系、珠江水系,南部属红河水系,北部属珠江水系,河流主要有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曲江、甸溪河等,境内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0条(含南盘江、红河2条干流),其中,珠江流域65条、红河流域115条;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条,其中,珠江流域6条,分别为南盘江、曲江、泸江、沙甸河、甸溪河、南洞河;红河流域7条,分别为红河、小河底河、南溪河、李仙江、泗南江(牛孔河)、小黑江、藤条江(勐拉河)。红河州的湖泊均为淡水湖,分布在南盘江流域,主要有异龙湖、赤瑞湖、三角海、大屯海和长桥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共计 6.99万人,专任教师5.71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共计2661所,在校生98.38万人。其中:小学885所,在校生39.86万人;普通中学217所,在校生20.0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41所,在校生6.0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生955 人;幼儿园1504 所,在园(班)幼儿18.14万人;高等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4.07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3.47万人,成人本、专科0.6万人)。
本科:红河学院
专科: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红河州财校、红河技校 、建水师专
文化事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6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68%。年末全州共有文化馆14个,艺术表演团体5个,博物馆19个(含2个非国有博物馆、1个行业博物馆),公共图书馆14个。广场舞节目《马缨花》被省文旅厅推荐代表云南省唯一节目入围全国群众文化“群星奖”广场舞决赛,曲艺作品《幸福来得尼叽块》、书法作品《徐霞客滇游日记》等5个作品荣获云南省第五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惠民演出,全年预计完成演出725场。
国家一级图书馆:开远市图书馆、石屏县图书馆、泸西县图书馆、锡都图书馆(个旧市图书馆)、弥勒市图书馆
医疗卫生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卫生机构数2537个,其中:公立医院43个,乡镇卫生院142个,农村级卫生室1401个,民营医院103个。卫生机构病床位数35386张,其中:医院28075张,卫生院5474张;人员4417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952人(其中:执业医师10068人,执业助理医师2267人)。
【风景名胜】
◆阿庐风景名胜区
阿庐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阿庐风景名胜区位于滇东南泸西县城北部,距昆明150公里,2小时车程,毗邻著名石林风景名胜区,仅30分钟车程。
核心区阿庐古洞被誉为“云南第一洞”,洞内四大自然奇观--佛光惊现、天造神物、古洞云海、地河幻景,世为罕见。
荟萃了阿庐古洞、吾者温泉、城子古村、阿拉湖、歹鲁瀑布、九溪山森林公园等五十余个景点,以喀斯特地下岩溶和江、湖、瀑、泉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以原汁原味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是一个休闲、度假、康体的好去处。核心区阿庐古洞被誉为“云南第一洞”,洞内四大自然奇观--佛光惊现、天造神物、古洞云海、地河幻景,世为罕见。
◆建水县燕子洞风景区
建水县燕子洞风景区,被中外岩溶专家赞誉为“亚洲第一溶洞”,位于建水县城东22千米的群山峡谷中,整个旅游区由自然林地、旱洞宗教文化区、水洞三部分组成。景区自然林地18.85公顷,生长着种子植物69科110属120多种,自然林地阔叶林层次分明,草本藤本植物发达,野果丰富。景区内有脊椎动物23目23科近200种,最具特色的是大白腰雨燕。燕子洞旱洞宗教文化区为天生桥式的巨大穹隆,洞厅宽敞,可容千人。清朝乾隆年间、修栈道、建紫阁游廊,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无形之中形成儒、佛、道三教同流的独特文化现象。该区现存的近百块摩岩石刻、碑刻、石栏浮雕与各类神像,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燕子洞早期的历史文化遗迹。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是云南乃至全国研究儒家文化及其辐射影响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
2001年6月25日,建水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翰林街16号(近书院街),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
建水朱家花园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包括家宅和宗祠两个部分。建水朱家花园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不对称布局,主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池塘、前花园、一进、二进、三进院落和后花园,为建水地区典型的“五间六耳五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民居庭院并列联排组合的群体建筑。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是建水乃至红河州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异、富有滇南私家园林韵味的大型传统民居,对研究当时的滇南民居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建水朱家花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哀牢山。遗产区面积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包括了具有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区域山势高大,V型发育,地表破碎,地形崎岖陡峻。哀牢山土壤类型多样,以粘性较强的黄壤、红壤为主,间有肥沃的深棕色森林土。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类型,立体气候明显,云雾及雨水天气多。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审议通过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水学政考棚
建水学政考棚,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建中路377号;建水学政考棚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
建水学政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米,纵深150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房舍整齐对称,共百余间。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其中,一进院为仪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大堂和东西文场,四进院为二堂,五进院为内宅门,六进院为学政公署;厢房为平房,用木板隔成单人考试房,设考场20余个。
2019年10月7日,建水学政考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石屏县,总面积3749公顷。
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总面积374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636公顷,湿地率达97%,主要规划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记录维管束植物47科135种、蕨类植物4科4种、种子植物43科131种。此外,大面积的浅滩和湖面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之所,也使异龙湖湿地公园成为候鸟及其他鸟类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云南石屏异龙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 入选。
◆锦屏山风景区
锦屏山风景区是滇东南最为著名的佛教胜地。弥勒市与智佛弥勒同名,遂成市名弥勒,山似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之大奇。
锦屏山风景区弥勒寺拥有大佛、大运、大雄、大智四院之宏阔,集弥勒强巴相、弥勒思维相、弥勒仙光相、弥勒布袋相、弥勒天冠相之绝,遂成“弥勒道场”之大寺。其间有南怀谨先生亲笔题词的弥勒大佛(弥勒布袋相)于1999年12月落成,高度为1999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笑佛,象征跨世纪的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锦屏山呈大丛林之恢宏,托1999厘米大佛之高大,延1999级台阶之绵长,显千年梯田、百年古树、潺潺清泉之灵秀。
【历史文化】
彝族
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
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
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红河州的哈尼族人口69万人(2004年统计数据),占全国哈尼族总人口的48.9%,主要聚居于红河南岸红河、绿春、元阳、金平县和建水县部分地区,自称和他称有“哈尼”、“糯比”、“糯美”、“奕车”、“白宏”、“腊味”、“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碧约”、“卡多”、“哈欧”、“西摩洛”、等十余种。自称称谓多源于祖先名,有的源于居地名,或服饰、图腾及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哈尼族。
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拉祜族永源于古代的诸羌部落。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成为“乌蛮”部落。当时,滇南、滇东北的“乌蛮”部落,被成为“南中”、“三十七蛮部”,其中“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王弄”等七部多为“和蛮”(“和泥”),为哈尼族的先民。公元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曾联合“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篡夺南诏政权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哈尼族的社会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基本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不同的方言和若干土语。红河州哈尼族的语言属哈(尼)僾(尼)方言。哈尼族无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创造了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节,十月年称为“扎勒特”(“扎勒特”意即捏做糯米面团子),一般从阴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起,至申猴日止,历时6天。农历五月欢度“苦扎扎”(即六月节),节日3-5天。一般以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区在“火把节”期间或农历四月底)。
苗族
苗族是迁入自治州较晚的一个民族,人口25.3万(2004年统计数据),主要聚居于屏边、金平、河口、蒙自等县。自称有“蒙”、“蒙豆”、“蒙细”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交往,许多苗族兼通汉语,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词汇。苗族居住的高山,一般水源不多,土地贫瘠,只能种植玉米、荞子等旱地作物,然而地域广阔,草场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苗族除从事农耕外,还大量饲养黄牛、驮马。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妇女的衣着更是多样。妇女擅长纺织、绣花、蜡染、工艺精致、富有民族特色。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重大节日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的“踩花山”。
哈尼矻扎扎节
矻扎扎亦称“苦扎扎”,哈尼语为Kuq zaq zaq。节日名。是哈尼族的“四大”(干通通、矻扎扎、昂玛突、福思扎)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是祭“俄咀阿培”。此节日活动与梯田栽插节令有关,是一次全寨性的宗教祭祀活动,因而各地过节时间不尽一致。按照传统习惯每年农历六月头一轮属鼠日开始过节,节期为三天。节日头天,全村统一杀头牛或猪,肉按户平均分配,各家分别祭祖。节日期间,互相走亲串戚,互送供品,祭献祖宗。年轻人穿上节日盛装到村边磨秋场撵磨秋,打秋千,跳舞唱歌。节日的第二、三天,各村寨的年轻人,组成撵磨秋队,个个都穿上最漂亮的节日盛装,逐村逐寨地撵磨秋。每到一地又唱又跳,并表演打磨秋绝技,直到日落西山方返回,以此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兴旺,家家户户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一词是汉学者根据节日活动时“夷人以火炬”度节来命名的。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彝族每年分阴阳两截为四季的十兽历法,阳年年尾的“天地汇合节”是杀牛祭天(太阳神)有招魂,载歌载舞;阴年年尾“上下联节”,以祭祖狩猎为主。每年阴阳两个过年日按太阳回北或到南端,但星柄还没有正上指或正下指的时间差来确定。每个过年日一般3-5天。十月历每月36天,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火把节是彝历秋季的的开始,因此,“六月二十四”的节日来源于每月36天的彝族十月兽历,并有深奥的哲学含义。它用历法固定节日,同时又可以通过节日推算历法。其中“六、二、四”三个数,六指阴年的起点,二是阴阳两截,四指四季。
红河各地彝族火把节的时间相对统一,均为夏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三天。活动内容有杀牛祭太阳神、祭祖先山神、招魂驱鬼等活动。活动内容已经主要演变为摔跤、斗牛、歌舞比赛等娱乐活动。
【地方特产】
红河州境内土特产品有个旧的锡制工艺品,建水的紫陶、狮子糕、燕窝酥 、草芽,蒙自的年糕、过桥米线、甜石榴、开远的甜藠头、六果液,石屏的豆腐、杨梅、八面煎鱼,屏边的蛤蚧酒、熊胆酒、荔枝,弥勒的葡萄酒、风吹豆豉、红河卷烟,绿春的玛玉茶、云雾茶,泸西的东山火腿,元阳的南沙干巴、梯田红米、芒果、香蕉,河口的菠萝、香蕉、荔枝等。
【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评选为“2020年度省级美丽河湖奖补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