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隶属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全区共辖4个街道、8个镇、3个乡,总面积1748平方千米。郊区常住人口为265340人。郊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东邻桦川县、南接桦南县、西与依兰县毗连、北与汤原县接壤。郊区是中国共产党佳木斯市委员会、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郊区始建于1958年,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境内有中小型河流13条,水库2个,湿地面积1.6万公顷,地下有陶粒泥岩、矿泉水等多种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产能贡献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被省政府批准享受建制县相关政策。
佳木斯地区有7000多年悠久的人类活动史,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满族故乡。虞舜时期,肃慎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矢石磐”产自这里;“五国城”的遗址遗风在这里依稀可寻;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典故源于这里;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先人曾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这里是满族的“龙兴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革命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
【行政区划】
郊区辖4个街道、8个镇、3个乡:
街道:云环街道、英俊街道、红旗街道、友谊街道
镇:大来镇、敖其镇、望江镇、长发镇、莲江口镇、西格木镇、沿江镇、四丰镇
乡:长青乡、平安乡、群胜乡
【建置沿革】
佳木斯市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 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清末,清宣统元年(1909年),划归桦川县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撤销区的建制。 1956年3月,将桦川县的太平山、三家子、新华等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兴华6个乡及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佳木斯市郊区。 1968年7月,撤销郊区建制,所属农村公社由市直辖。 1972年2月,恢复郊区建制,管辖三合、松江、大来、永安、西格木等5个公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佳木斯市郊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东邻桦川县、南接桦南县、西与依兰县毗连、北与汤原县接壤。郊区是佳木斯市四个城区之一,三面环抱佳木斯市区,占佳木斯市区面积的93%,是佳木斯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17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佳木斯市郊区地处三江平原的西部边缘区,完达山的北麓,南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北部为平坦而宽广的冲积平原,呈带状分布,松花江从中横穿,将郊区分南北两部分,地势南高北低,水平分带甚为明显。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台地、阶地和漫滩。
气候 佳木斯市郊区地处高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0天,年平均气温3℃。冬长夏短,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7毫米,水PH值6.5—7.24左右,日照时数2525小时,有效积温2590℃。
水文 佳木斯郊区境内河流均为松花江支流,计11条。松花江干流从区穿过,过境总长度为86.6公里,其中界河35.9公里。
【交通运输】
公路 佳木斯市公路网络由主干线1条(同三公路),国道2条(同哈公路、鹤大公路),6条省道(佳抚公路、哈肇公路、依饶公路、高密公路、饶抚公路、同抚公路),1213条地方道路构成,公路总里程4187公里,物流网络辐射全国。
空中 佳木斯空港位于佳木斯东郊9公里处,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可以起降麦道82、波音737等中型客机。已开通佳木斯至北京、上海、大连、广州、青岛、沈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韩国首尔等国内国际航线。
水上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大河流径流佳木斯,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已开通同江—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抚远乌苏镇—俄罗斯卡扎两条国际水路客货运输通道。沿黑龙江下行可达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实现江海联运。
【风景名胜】
卧龙山
卧龙山风景区,在市区西27公里,位于佳木斯市西郊敖其镇长春村与大来镇卧龙村之间,长春村西南0.5公里处,海拔高度226米,面积2.35平方公里。
仙洞山
仙洞山,又称神仙洞山,位于佳木斯市南郊苏木河农场参场村北0.5公里处,仙洞山景区是罕见的喀斯特地貌。
【荣誉称号】
2021年4月,郊区入选畜牧大县和畜禽粪污资源量大县。 2021年11月,郊区入选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振兴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