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昌平区是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之一,位于市区北部。东邻顺义区,南与朝阳、海淀、门头沟区接壤,西部接河北省怀来县,北靠延庆、怀柔县。卫星城距市区3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昌平区的主要风景旅游区都距市区较近,另外,昌平区又是北京去往八达岭的必经之地,对旅游来讲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
昌平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被称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金、元有居庸关、龙虎台等险隘,明代是陵寝所在,今是首都卫星城,南与北京城区亚运村接壤,城区距市区仅33公里。境内地理形势优越,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山雄水秀,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齐全;人才辈出,争上游创一流的昌平精神深入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京华宝地属昌平。昌平已敞开大门,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昌平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农业人口26.3万人,占区内居住人口的63%,总耕地面积46.1万亩,山场面积106万亩。由于昌平气候适宜,降雨量充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特别是北部和西部山区,山前热量堆积,形成山前暖带,这为该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为其他产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保障。
【行政区划】
昌平区辖2个街道、5个地区、10个镇:
城北街道、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城南街道、回龙观地区、东小口地区、阳坊镇、小汤山镇、南邵镇、崔村镇、百善镇、北七家镇、兴寿镇、长陵镇、流村镇、十三陵镇
【历史沿革】
昌平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祖先就已在境内雪山、南口等地繁衍生息。西汉时期始设昌平县。明正德元年(1506)县升为州。民国2年(1913)撤州设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县西部和北部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昌宛、昌延、昌平、昌顺联合县等民主革命政权。1948年12月12日昌平县解放。1949年4月昌顺联合县分设昌平县,属察哈尔省南口专区;8月1日起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6年1月划归北京市管辖,撤县设区。1960年1月,撤区复设昌平县。1999年9月16日撤销昌平县设立昌平区。2005年,全区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地区办事处。
【人口状况】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万人,同比增长8.4%。其中,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3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7%。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76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9人。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2.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其中农业人口21.1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40.3%,比重比上年末下降1.6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6.2‰,自然增长率4.4‰。
【气候特征】
气候:昌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决定了昌平区旅游业季节性强的特点,从4月初至11月初为旅游旺季,另半年为旅游淡季。今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旺季的大好时机,也要着眼于淡季项目的开发,最大限度地缩短旅游淡季的时间,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自然地理】
地貌:区域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形成一个缓坡倾斜地带。西部、北部为山区、半山区,以南口及居庸关为界,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区称军都山,属[嗌絒铰觥I角0?00~800米,最高峰(高楼峰)海拔1439.3米。最著名的山脉有天寿山、银山、龙泉山、叠翠山、驻跸山、虎峪山等,层叠交错,高山、峡谷、悬崖、陡壁等丰富的地貌特征,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奇妙景观,为昌平区旅游业提供了不同高度带的旅游资源,是开展野营、登山、探险、森林、滑雪、滑草等旅游项目的重要自然条件。
地质:北部山区岩性主要是花岗岩、白云质灰岩和片麻岩。土质为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褐土,适于发展林果业。南部平原为第四级冲积物上形成的厚层潮土,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对于旅游资源来讲,重要的是昌平区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古迹。
【经济发展】
200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1亿元,增长8.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5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23元,增长8.3%(名义增速,下同);人均消费支出15690元,同比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18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98元,增长11.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83元,同比增长12.4%。
【旅游资源】
在北京紫禁城西北三十公里,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现代景观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这就是共和国首都的后花园,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昌平。
昌平区总面积134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万,地处燕山脚下,长城环抱,上风上水,一年四季空气一级。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昌平旅游业的发展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区域内有驰名中外的明十三陵,“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十三级浮屠的辽代[u山塔林[/拥有“亚洲之最”称誉的中国航空博物馆、[u国坦克博物馆[/迪斯尼风格的九龙游乐园,中国最大的射击场--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北方地区最大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独具特色的十三陵高尔夫球场,空中滑伞俱乐部。
全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截至到2003年12月底前,全区共有旅游企业175家,总投资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景区、景点36家,拥有国家4A级景区4家,1A级景区2家;旅游星级饭店43家,各类培训中心17家;旅游定点商店21家、旅游定点星级餐馆17家;旅行社13家;有遍及全区的民俗村50个,占全区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2.3%,1200余户农家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全区年接待游客近1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亿元人民币,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目前,昌平区的旅游业已形成规模和气候,其游览内容包括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现代娱乐、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科技博览、民俗风情、观光农业共八大系列。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服务网络。
全区共有旅游企业215家。从业人员24000人,资产总额120亿元。2006年接待中外游客1148.7万人次,同比增长5.6%,实现旅游收入24.16亿元,同比增长19.5%,人均消费210.3元,其中旅游景区(点)35家(其中A级景区14家,4A级7家,3A级2家,2A级1家,1A级4家);宾馆饭店、培训中心60家(其中星级饭店4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18家、一星级5家,培训中心14家);旅游商店25家;星级餐馆20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5家、一星级2家);旅行社15家;民俗村60个,民俗户180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