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经115度25'00"至116度10'07",北纬39度48'34"至40度10'37"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其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琢鹿县、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门头沟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东胡林人”。商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亦有发现。汉代属蓟县,唐属幽都县。唐末至辽末的二百年间属玉河县,金初并入宛平县治下。元初,门头沟区山区存在过一个“大周朝元年”政权。明代宛平县在此派典史。清道光二年派县丞。1928年成立北平特别市,其余部分属宛平县。门头沟解放后,先后是北京市属的28区、20区、16区,1952年成立京西矿区,下辖8区1镇。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辖界改称门头沟区。
【行政区划】
门头沟区辖4个街道、1个地区、8个镇:
大峪街道、城子街道、东辛房街道、大台街道、王平地区、潭柘寺镇、永定镇、龙泉镇、军庄镇、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妙峰山镇。
【历史沿革】
门头沟区历史悠久,从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起,其历史演变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门头沟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祖先始居在天然洞穴之中,约1万年前,东胡林人离开了祖先洞居的巢穴,来到门头沟区清水河谷东胡林黄土台地居住、生活、繁衍,人类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在东胡林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和用牛肋骨穿成的骨锡,反映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原始畜牧业的萌芽n此外,在沿河城的大东宫村、斋堂镇柏峪村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古人类生活的遗迹。
1948年12月14日门头沟全境解放。到1952年9月前,区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届河北省宛平县辖界,一部分属北京市第16区(曾称门头沟区、第28区、第20区)辖界,包括今龙泉、永定、潭柘寺3镇范围。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北京市第16区并入京西矿区,今门头沟区全境属京西矿区辖界。1958年5月京西矿区调整区划后改称门头沟区。同年9月,门头沟区五里坨划归丰台区管辖。
【气候特征】
门头沟区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年平均气温东部平原11.7℃,西部斋堂一带10.2℃。极端最高气温东部40.2℃,西部37.6℃。极端最低气温西部-22.9℃,东部-19.5℃。春季60天,夏季76天,秋季60天,冬季169天,冬季漫长是境内气候的一大特征。春秋季节,境内风、霜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8级以上大风21次,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江水河村一带无霜期仅100天。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日照2470小时。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受中纬度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为970.1毫米(1977年),最少为377.4毫米(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
【地理特征】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门头沟区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其中海拔高度大于800米的中山占山地面积的一半。北部中山面积最大,占全区中山面积的2/3以上,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其中有名的有灵山(2303米),有“京都第一峰”之称,黄草梁(1735米)。南部中山平均海拔1000米,其中有名的有百花山(1991米)。东南部中山面积小,平均海拔850米,有名的是九龙山(858米)。东北部的中山以妙峰山最负盛名,海拔1291米。整个中山普遍存在三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海拔2000米左右,有灵山、百花山、白草畔(2035米),顶部平缓;第二级夷平面海拔1400—1600米,有黄草粱、南山鞍一线,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一线,呈平坦梁状中山分水岭脊;第三级夷平面海拔1000—1200米,构成较低一级平台,向东北渐变为分水岭,高度降至800—900米,如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
【自然资源】
门头沟区山里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岩、耐火粘土、花岗岩、大理石等,称得上是“乌金遍地下、百宝满山川”。门头沟煤矿的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我国特产的琉璃瓦,很大一部分就出在门头沟区琉璃渠村附近的北京琉璃制品厂。据考证,这里烧制琉璃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无代。门头沟盛产名特果品,东山的京白梨,灵水的核桃,柏峪的扁杏仁,龙泉雾的香白杏,火村红杏,陇驾庄盖柿都是上等的干鲜果品,有的曾为皇宫供品,至今在国内享有盛名。特别是妙峰山乡涧沟村的玫瑰花,以朵大、瓣厚、色浓、味香、含油率高而蜚声国内外。
门头沟区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境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现已探明的有:煤歼、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陶粒页岩、耐水粘土、大理石、花岗石、紫砚石、白云岩、硅石、白花玉、紫页岩、石棉、冰洲石、天然石板、煤歼石、铜、锌、铝、铁、金、银等等。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9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7%、54.3%、44.1%。
【科教卫生】
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6所,班数103个,全年入园(班)人数1296人,在园(班)幼儿3152人,离园(班)1015人,教职工498人,其中专任教师311人;小学学校42所,毕业生2327人,招生数1861人,在校学生数12441人,教职工1722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人;中学学校18所,其中初级中学14所,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2所,毕业生2780人,招生数2821人,在校学生数8826人,教职工1504人,其中专任教师1019人。
2009年,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27个,医院15个,乡镇卫生院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计80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5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34张,卫生技术人员2640人,其中执业医师1000人,注册护士995人。全年医疗服务门诊、急诊共计13.3万人次,出诊17037人次,住院病人治愈好转率86%。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54143人,比上年末减少1955人,参合率为98.4%。
【旅游资源】
位于北京西部,境内高山峻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巍巍的山峰自西北向东南排列,矗立在北京的西部。为此,人们把门头沟区称做“首都西部的天然屏障”。门头沟区东、南与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接壤,西、北与河北省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和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为邻。
多山,是门头沟区的一个显著自然特点。全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山区占去了96%。在众多的山峰里,有全市了高峰在灵山,有风景秀丽的百花山,还有盛产玫瑰的妙峰山等。灵山和百花山的高度分别为海拔2303米、1991米,都超过了全国著名的泰山、黄山、庐山。5月份正是北京城内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的初夏季节,而这两座山的山顶上却还是雪花飘舞,寒气袭人。在这两座山的山腰上,覆盖着华北地区少见的森林,茂密的森林里生长着桦树、杨树、落叶松等耐寒树木,山顶上是繁茂的高山草甸。百花山在盛夏时节,山坡上,树木葱葱,百鸟争鸣,气候宜人;山顶上,绿草茸茸、百花盛开。妙峰山以盛产玫瑰而著名,还被称做“金项妙峰山”,山顶上至今存留着一座碧霞元君送生娘娘塑像,明清时,这里香火极盛,几十里外都有人来进香。
门头沟区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是潭柘寺、戒台寺。潭柘寺在北京西南40多公里的深山中,寺内风景优雅、古朴雄奇,殿堂庄严华丽,高峻雄伟。潭柘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寺庙中最古老的一座。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戒台寺在潭柘寺东约8公里,寺内有大戒台和辽碑等,还有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抱塔松、九龙松;历来有潭柘以泉盛,戒台以松名的说法。除潭柘寺、戒台寺外,门头沟区还有号称小三峡的东、西龙门涧及沿河城、黄草梁上的敌台,西峰寺、南宫园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
门头沟区不但有山,而且有水。北京市最大的河流永定河流经门头沟区10个乡、100多公里的地段,湍流的河水为秀丽的山间风光增添了色彩。门头沟区境内还有一条河叫清水河,北支发源于灵山,南支发源于百花山,到塔河口汇合成清水河,全长近50公里,像一和白色的绸带把两山连起来,使整个门头沟区融为一体。
【景区景点】
百花山
位于门头沟区黄塔乡黄安坨村南。明代称百花陀,1982年建立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700毫米。山势东西走向,海拔2218米。在北京仅次于灵山和
海坨山,山峰向东北延伸百余里达大寒岭关城一带。保护区中心在台岭一线。山间植物种类达700余种,有“华北天然植物园”之称。在植物分类学上,有以“百花”命名的模式标本,如“百花花揪”、“百花鹅冠羊”、“百花毛苔草”等。自然资源有京西荆花蜂蜜、党参、半夏、柴
胡等,林间还滋生有大量的食用茵。水果有桃、李、杏、梨、沙果、海棠、柿子、核桃、栗子、红果,故有“百果之乡”之 称。特别是形似苹果的槟子,是百花山的特产之一。常见的野生动物有狍子、野山羊、野猪、獾、狐狸、松鸭、雉鸡、松鼠、刺猖等。鸟类有300余种,主要有百灵鸟、泥雀、比柳叶大一点的“竹叶青”、啄木鸟、黄鹂、杜鹃、柳雀、猫头
鹰等。山中还有珍稀动物岩鹩、红腹蛇等。
灵山
灵山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西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古称矾山,怀来县古称矾山县,即以此山命名。《怀来县志》把“矾山霁雪”列为该县八景之一。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境内第一高峰。山坡绵长斜缓十数里,植物有野韭菜、黄花莱、鹿蹄草、京报春、七瓣莲等。桦树林间伴有山
樱桃、红丁香、尖叫杜鹃、二花六道木等灌木。野生动物有 金钱豹、野猪、野山羊、狍子、松鼠等。山脚为江水河村,以畜牧业为主,顶巅有古长城遗址,石砌城墙、烽火台依稀
可辨。西部为怀来盆地。西南为太行山脉。灵山北麓有一佛坑,埋藏石佛像4尊。雨水冲刷裸露。灵山南麓有花 岗岩雕造方形石塔,是唐代风格。岩间有菩萨洞,供奉佛像。峡谷中,有一长达数里、宽数十米的地段,光滑大石,横卧于沟谷,是少见的泥石流景象。
黄草梁
黄草梁位于门头沟区西部。东南距大峪约43公里。海拔1737米,属西山。为燕山期以来形成的复式向斜山。山势和缓,顶部呈倾斜的岩溶高原形态。东南侧断层、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一组呈北西向平行排列的沟谷,为泥石流多发区。岩石透水性强,顶部较干旱,900米以上的阴坡和沟谷地带有栎林、桦杨林及其萌生丛,以下多为灌丛。山麓地带有核桃、杏、柿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