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武汉市 | 宜昌市 | 黄石市 | 襄阳市 | 十堰市 | 荆州市 | 荆门市 | 鄂州市 | 孝感市 | 黄冈市 | 咸宁市 | 随州市 | 仙桃市 | 潜江市
   天门市 | 神农架林区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的相关信息
湖北旅游投诉电话
湖北旅游投诉电话:027-8712470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湖北最佳旅游时间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至1600毫米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夏炎冬寒,所以到湖北旅游最好是在春秋两季。

湖北旅游特别提醒
1.在武当山如果遇上暴雨须暂避,因为暴雨和雷暴多连在一起,暴雨如果引发泥石,雷暴亦常作滚地雷,容易伤人。
2.鄂西土家族偏处于西隅山区,离宜昌和湖南武陵山区较近,路程安排可自宜昌过江前往,或由咸丰去湘西武陵源地区。

湖北娱乐指南
湖北省有着古老的楚文化和带有巫楚意味的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已经有了民间歌舞,而一些祭祀中的舞蹈表演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湖北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就是在源远流长的楚地文化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在湖北的街头巷尾,最常听见的就是汉剧、楚剧以及荆州花鼓戏,传统的保留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以及《窦娥冤》等,游客在此可领略到比京剧古老得多的剧种的独特韵味。
首页 >> 湖北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建始县

地区概况

  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临近长江干流,长江支流清江穿境而过,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建始县版图形似蘑菇,南北长89公里,东西最宽64.5公里,最窄处12.5公里,总面积2666.55平方公里。全县最高点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点东南部野三口(野三河汇入清江处)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

  截止2016年辖6个镇、4个乡。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万人。2016年,建始县生产总值达到85.7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2亿元。

行政区划

  建始县辖6个镇、4个乡:

  镇:业州镇、红岩镇、高坪镇、景阳镇、官店镇、花坪镇

  乡:长梁乡、茅田乡、龙坪乡、三里乡

 

历史沿革

  建始县域古属巴子国地。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置县,隶属荆州;西晋太康五年(285)省后复置,属建平郡,仍隶属荆州;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业州;隋大业初年(605)废州置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618)复置业州;唐贞观八年(634)再废州,以县属施州;宋属夔州路总管府;元仍属夔州路元末明初,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为主,建立农民政权夏(1362-1371),建始随属。明洪武四年(1371)属湖广都司施州卫,二十三年(1390),拨卫入楚,县属夔州府;清初属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至宣统三年(1911)属施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直属湖北省;民国22年(1933)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曾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先后成立乡、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5年(1936)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11月4日。
  1949年11月5日全境解放,建始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专署辖。1952年,湖北省建始县铜鼓乡划归巫山县。1983年12月1日,恩施专署更名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建始县设9区,100个乡、7个乡级镇。1992年,将茅田区所辖天生等9个乡从茅田区分离出来单独设天生区(1994年改为天生镇),共设10区2镇,100个乡、7个乡级镇。1993年,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仍为州辖八县(市)之一。1996年实行区乡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撤销原12个区(镇),建立7乡,将原猫坪区与业州镇合并,仍然称业州镇;原区辖乡镇改为管理区,设78个管理区。1997年,高坪、景阳两区改称镇。2001年3月,天生镇并入长梁乡,设5乡,撤销78个管理区,将管理区改为办事处、片或工作组。县设407个行政村,3590个村民小组。2003年,县人民政府行文批准对业州镇、官店镇、龙坪乡、三里乡的行政村进行部分调整后,设368个村(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2005年建始县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截至2016年,花坪乡撤乡建镇。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4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花坪6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汉族325174人,占总人口的63.7%,少数民族人口185381人,占总人口的36.3%。
  2005年,建始县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
  2010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建始县总人口为411936人。
  2011年,总人口507672人。家庭户人口为40163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8人。

  民族
  全县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侗族、畲族、白族、彝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壮族、藏族、瑶族等15个民族。

地理环境

  建始县位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北部,跨北纬30°06′至30°54′,东经109°32′至110°12′,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县域版图形似蘑菇,南北长89千米,东西最宽64.5千米,最窄处12.5千米,总面积266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52米。县内318、209国道、沪蓉西高速、宜万铁路横贯其中。县城业州镇沿318国道距省会武汉市607千米,沿209国道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区59千米。

  地质
  建始县境地处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跨大巴山脉南缘分枝末端与武陵山脉分枝余脉结合部,经受地壳运动次数较多,地壳断陷和抬升显著。以褶皱为主,属构造、侵蚀、溶融等体系的结合,山体走向NE至SE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南北两端以构造作用为主,有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有古老的高原和平缓起伏的岗峦,基岩为碳酸盐类的山峦,峰顶浑圆,山脊轮廓缓和,山坡以阶梯状坡形出露较多;基岩为砂页类岩的山峦,山峰尖棱,山脊陡峭。中部山地地表切割深度达200至500米,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化学风化旺盛,地貌特点是峰顶浑圆,冲槽、溶洞、盲谷、伏流、岩溶洼地随处可见。西南部马水河流域石英砂岩与页岩地段为红层构造盆地。境碳酸盐岩类分布广泛,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中国南部岩溶发育区组成部分,主要组合形态有:峰丛坡状高台原、溶丘垄脊槽地、峰丛槽谷、岩溶峡谷、岩溶洼地、溶洞和溶峰丛。

  地貌
  清江横穿县境,把县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清江以南属于武陵山脉,清江以北属于巫山山脉。巫山山脉从建始县北部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交界地带入境,绕伸东南,构成县境山脉主干,再分成数支,呈北东——南西走向伸展至清江北岸;武陵山脉系云贵高原余脉东延部分,由东南——西北走向,沿县境与恩施市、鹤峰县交界地带延展至清江以南。县境北部,最高点为太平峰,海拔2090.1米,系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长梁乡细沙村水井槽,海拔287米;南部的最高点为建始县与鹤峰县交界处的鹰嘴崖,海拔2079.1米,最低点为野三口,海拔213米;全县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程相差1877.1米。  主要有断陷盆地、断裂地带和丹霞地貌。

  气候
  建始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低山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年均无霜期260天,年均气温15.5℃;二高山地带,气候温凉,年均无霜期233天,年均气温13.1℃;高山地带冬长夏短,春、秋无明显区别,气候冷凉湿润,年均无霜期203天,年均气温11.7℃;老高山地带冬长半年左右,春连夏无秋,气候寒冷,风雪凌大,常有浓雾笼罩。受地形地貌、太阳辐射强度、土壤湿度、植被密度、风力大小等因素影响,县境内还具有谷地气候、凸地气候、坡地暖带等多种小气候特征。
  建始县境气温各地均以1月最冷,7月最热,并有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的特点。4至10月1500米以下地带,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1月平均气温:低山4.1℃,二高山1.9℃,高山-0.4℃;7月平均气温:低山26.3℃,二高山24.0℃,高山21.5℃。极端最高气温:低山39.9℃,二高山35.4℃,高山29.0℃,均出现在8月;极端最低气温:低山-15.2℃(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为百年所罕见),二高山-15.4℃,高山-17.2℃,年极端最低气温低山一般出现在1月,二高山和高山一般出现在2月。
  建始县境雨量丰沛,年平均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雨量随地域、时间变化而异。在地理分布上,县境北部高坪镇青花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为1400-2 000毫米,越往西北越多,磺厂坪一带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南部花坪乡一带年降水量为1400-1500毫米;中部的三里乡、红岩寺镇年降水量为1300 --1500毫米;东部属少雨区,高坪一带最少,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以时间划分:3-11月,各月平均降水日均在15天左右;5月降水日最多,达18天左右;12月至次年2月,月降水日在10天左右。春季降水量约4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量450-700毫米,秋季降水量300-400毫米,冬季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左右。7月雨量最多,年均达240毫米,极端最大月降水量504毫米(1969年7月);1月雨量最少,约20-30毫米。全县各地的年降雨量有80%-90%集中在4-10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对农业、林业生产十分有利。县境日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的,3月-6月均有发生,尤以5月-9月发生次数最多。县境西北部日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的平均每年5次以上,暴雨中心业州镇磺厂坪一带平均每年7--8次。县境南部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较少,平均每年3-4次。

  水文
  建始县境共有大小河流104条,除火龙河属于长江水系以外,其他河流均属清江水系。河流总长853. 65千米,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阳河段、野三河、马水河、太阳河、东龙河、闸木水河、刀龙河、伍家河、猪耳河、火龙河等10条,流域面积均在100平方千米以上。河网密度0.32千米/平方千米。大气降水的80.5%形成径流,年总径流量32.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26.4亿立方米(不含清江景阳段过境客水62. 13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66%;入渗补给地下径流5.8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4.5%。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2万千瓦,可供开发17万千瓦。多年人均拥有淡水量约5 1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拥有淡水量约7万立方米。
  按中国统一分区,县境属裂隙岩溶水区(Ⅱ区)。地下水总储量达7.8亿立方米,但分布不均匀,潜水层深,岩溶、裂隙溶洞管道发育,暗河伏流较多,构成地下水排泄通道,一般难以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全县已发现的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 硫、铁、硒、铅、锌、铀、石灰石、陶土、硅石、耐火土、铝土、紫色砂岩、大理石、东湖砂岩、石英砂岩、五花岩、磷石、石膏等20种,占全县已发现矿产109种的19%;占全州60种的31%。建始是全国1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1.98亿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

  生物资源
  建始县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人工营造日本落叶松用材林达20万亩,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种子园和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69.2%;是清江流域山羊重点产区和中国南方草场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山羊饲养基地。

  水资源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4条,总长853.65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阳河段、野三河、马水河、太阳河、东龙河、闸木水河、刀龙河、伍家河、猪耳河等1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4.2万千瓦,可开发量9万千瓦。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建中型水库两座,小(Ⅰ)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8座,堰塘1334口,人畜饮水池5183口,蓄水9500立方米,修建渠道281条,长354.6公里,灌溉农田4万亩,年发电2亿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2.01万人,治理水土流失1048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量201万吨。

  土地资源
  截至2008年,全县有耕地面积为37.49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人均占有耕地1.1亩,旱地占耕地面积88%。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91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可利用的土地面积252937公顷,现有待开发土地资源9957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7.3%,宜林、宜牧面积较大,可供发展林、牧、特生产。

经济概况

  2011年,建始县生产总值达到45.33亿元,是2006年的2.6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亿元,比2006年增加1.66亿元,年均增长18.3%;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050元、3700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4656元、1877元,年均分别增长10.3%、15.2%;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5亿元,比2006年增加9.14亿元,年均增长19.6%;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3倍。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47.2∶17.4∶35.4调整为2011年的31.5∶30∶38.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增收,被确定为全国产粮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吨,较2006年增长12%;烟叶、魔芋、畜牧、林果、中药材、商品蔬菜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各类板块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畜牧业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培植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155件,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11个,“三品一标”认证达到38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8家。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77家,预计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2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03亿元。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先后开发了野三河、云雾灵山等旅游景区,累计完成投资2.75亿元。2011年,预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同时,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物流、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
  建始县是中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县,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公顷左右,年产优质白肋烟10000吨以上,其产品陆续销往美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烟草王国”之美誉;是全省的魔芋大县,全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开垦荒地适宜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8万亩,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产线,产品销往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区;还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同时还是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
  2010年,建始县共启动建设1个新农村示范乡镇、2个新农村示范片、32个新农村示范村;五年共完成生态家园沼气池建设5万口,解决农村16.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全县100%行政村通公路、80%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烟叶产量突破25万担,生猪饲养量超过百万头,魔芋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工业用材林基地达到45万亩,药材基地达到12.5万亩;获省著名商标2件、州知名商标9件。

  工业
  2010年,建始县按照“科学定位、特色立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园区总体规划为“一园三区”(建始工业园、广润片区、小垭门片区、下坝片区),总面积1100公顷。到2010年,共招商入园企业22家。在培植铁矿、电力、煤炭、电子、富硒食品、建材六大工业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工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资源型、特色型、输入型等三大工业体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倍,年均增长32.2%。

  旅游
  2010年,建始县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着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确立了“人类起源地·自然探秘区”的旅游形象定位。编制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野三河景区、“建始直立人”遗址保护开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已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

  贸易
  2010年,建始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3%。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平台作用,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抢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外贸主体不断壮大。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13家,年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3家,超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十一五”时期,全县外贸出口累计完成4223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招商引资(内资)累计完成2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4倍;直接利用外资累计完成674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

社会事业

  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城镇发展体系,城镇化率达到27.23%。启动了小垭门片区和红土坪片区开发,实施了广润河综合治理,完成了朝阳大道、民族风情街、沿河北路、火车站进站大道和站前广场建设,城区主干道黑色化工程基本竣工,业州广场、世纪新城等城区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移民迁建工作平稳推进,景阳集镇整体迁建基本完成,全县共完成移民搬迁安置4580人;实施了1乡4片131个村的新农村示范建设和25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完成扶贫搬迁3713户、特色民居改造2000户。实施农村通畅工程1618公里、通达工程75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36公里,比2006年净增1929公里,增长137%。农村水利设施得到改善,解决了16.5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了红岩110千伏、高坪22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实现了建始电网与华中大网直通。

  宗教
  建始县内各族群众没有一致的宗教信仰,1949年以前,道教、佛教、天主教在县内都有一定的市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破除封建迷信,对广大群众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绝大部分封建迷信活动基本上销声匿迹,亦无人信奉道教、佛教、天主教。

交通运输

  至2010年底,建始县通车里程达2704.2公里,比"十五"期末净增1297.27公里,增长92.2%。其中农村公路2510.4公里,占93%,比“十五”期末净增665.9公里,增长36.1%;等级公路总里程达2128.2公里,比重为78.7%,比“十五”期末净增1268.2公里,增长18.2%。随着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建成通车,形成了以“五横两纵”(五横:209国道、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清江航道;两纵:天二公路、高巫公路)为主枢纽、县乡公路为辐射、“路站运一体”为基点、通村公路为末梢的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县410个行政村(含社区)中有318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油路),通畅率达78%,建始县营运客车达到473辆,其中:中高级客车97辆(占客车总数的20%),营运货车达到1448辆,同比分别增长67.7%、73.6%。共有客运站9个,客运企业9个、农村客运候车亭98个、招呼站276个、汽车维修企业28个、驾培中心2个、车辆技术检测站1个、货运企业9个。开通客运班线52条,其中:已在155个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1条。符合通车条件的乡村客运覆盖率达100%。

民间文化

  生产
  1949年以前,建始县是个纯粹的农业县,生产条件恶劣,耕作方式落后,“苞谷根从石罅寻,石田戴土土如金”,“菽麦沿山聊布种,艺麻方可望三成”(清道光八年建始县训导周鲲化《业州竹枝词》。 祭青苗土地县内农民为求苗稼健壮,每年农历3月3日杀雄鸡祭祀青苗土地:杀死雄鸡后将鸡血洒在纸上,再将涂过鸡血的纸挂在树枝上或竹竿上插在田间,或将涂过鸡血的纸张在地上焚烧掉。打薅草锣鼓中耕时节,为抢时间,县内农村有互相“转工”(即先请人帮忙,然后自己再去“还工”给别人帮忙)锄草的习惯。届时,主人往往请一帮锣鼓师傅在田边地头打锣鼓、唱山歌,以助兴鼓劲,谓之“打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一般由鼓、锣、勾锣、钹、唢呐等乐器组成,长梁乡石板山、三宝观,业州镇肖家包、柴林山一带还配有胡琴和箫,称为“丝弦薅草锣鼓”。打薅草锣鼓时,伴有高腔或平腔山歌,声乐并茂,优雅悦耳。整栽秧酒产水稻的地方,一般请人“转工”插秧。届时,主人要置备酒、肉“整酒”,以款待客人。早、晚餐通常吃饭,中餐往往吃糯米汤圆(谓之“栽秧砣”。栽秧砣较一般汤圆要大一些。客人可放开肚皮吃,且认为吃得越多越能预示年景好)。带徒县内九佬十八匠大都带徒跟师学艺,期限一般为2—3年,只供食宿不付工资。学徒期满后要谢师。谢师过后,徒弟可自立门户,也可继续在师傅店中工作,由师傅包吃、住,并可领取一定报酬。 [25] 祭鲁班凡较大的土木工程,如建房、修桥等,破土动工之前或修房立高架升梁时,工匠们为祈望施工安全顺利,必先由掌墨师烧香蜡、纸钱祭祀鲁班,然后才会开工。(此习俗在丧葬工送老人上山启程前也举行,称为“祭杠”。)

  生活
  居家县境居民住宅多依山面水,座东朝西,或座西朝东、座北朝南、“四维向”(即非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忌座南朝北,有“北风扫堂,家败人亡”的俗谚。民国以前,城镇或乡村的豪绅大户的住宅一般是石基高墙,正房一般为两层木质楼房,内有条石天井(少数巨宅有几个甚至于数十个天井)、木质厢房、花园,髹漆、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大四合院,四合院之间有封火墙,前有门楼;其他人户有三间以上正屋、两头为吊脚楼厢房的“撮箕口”型房屋、有三间以上正屋,一头为吊脚楼厢房的“钥匙头”型房屋、有并列三五间的单头屋,还有的赤贫农户以岩洞栖身。从建筑材料上看,有纯木结构房屋,有石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屋。吊脚楼一般是厢房,地势比正房低3米左右,吊脚楼下做猪牛栏或堆放杂物,楼上是居室。厢房一般为干栏式木质建筑物,有一侧或两侧相互连通的阳台或外置木质走廊,装有雕花栏杆。房子多盖布瓦,家贫的则盖杉树皮、木瓦、石板或茅草。还有鳏寡孤独或讨米叫化之人住的“狗爪棚”,以三根木棍作支架,上覆茅草以避寒暑,农村中戏称之为“千根柱头落地”。农房有三间以上正房的,一般中间是堂屋,作为祭祀祖先和迎接宾客的处所,两边分别为灶屋(厨房)和火坑屋。火坑屋也叫火铺堂,是取暖、煮茶的地方,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积铺有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为地面,铺地板的地面比土地面约高20—30厘米。木地板靠近土地面的一侧设有约1.5米见方的火坑烧火,火坑上方悬挂一个木架、一个铁质或木质的可调节高矮的带钩子的三脚架(俗称“梭钩”),用于烧水或煮饭,木架上可熏腊肉、玉米等。山区多雨,湿度较大,吊脚楼既可防潮,又可防止毒蛇为害,而且不需占用平地,还可以少平整地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礼仪
  县内把老人亡故称为“白喜”,是一种特殊的“喜庆”,也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即跳丧。跳丧又叫打丧鼓、撒尔儿嗬、闹灵歌、撒忧祸、闹夜等,是运用艺术手段以乐的形式表达哀的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群众性舞蹈,盛行于全县。表演者多为男性;一般只能在大夜时在亡者的灵堂内外表演,边跳边唱。跳丧时以鼓、堂锣、马锣、钹伴舞,舞姿古朴、粗犷。演唱的歌曲因具体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演唱的曲目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热闹一晚歇》、《正月二十一》等。由于流行的地域不同,县内的跳丧舞有高桩(站着跳)和矮桩(蹲着跳)之分,有2人舞、3人舞和群舞3种形式,有4种各不相同的风格,其中高坪镇箱子井的《闹灵歌》1957年曾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报演出,并多次参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业余文艺汇演。
  建房县内传统房屋都是木质平房,多为一层,三开间或五开间,楼上搁杂物。开工前要祭鲁班。屋架立起来后,要“挡水”,亲朋好友前往祝贺,并敲锣打鼓去送“梁树”(作成堂屋主梁的杉木,一般中间要加以彩绘,送时披红挂彩)、帮忙上梁、钉椽、盖瓦。

  风俗
  嫁毛虫农历四月初八,农家在这天“嫁毛虫”:在两张红纸条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还家”,呈十字交叉状贴在自家墙壁上,据说可减轻虫害。
  牛王节农历四月十八是牛王节,这天禁止使牛,并要给牛吃精粮以祝寿。
  磨刀节农历五月十三为“磨刀节”,据说是关羽赴东吴单刀赴会的纪念日。农村有一句俚语说:“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晒龙袍”,即是说五月十三若这天下雨,那么六月初六便会出太阳,反之,若这天是晴天,六月初六就会下雨。若这天下雨,年成会好。
  晒龙袍农历六月初六,据说土家族历史上有一位王爷为维护本民族权益在这天血战身亡,血染战袍,后人在这天晒衣物以示对他的纪念。据说在这天晒过后,衣物不生虫。

  酒文化
  砸酒是用糯米、高粱、包谷等酿成的甜酒,装在坛内,贮藏一年或数年,然后取出以凉水冲泡,用竹管插在坛内,人们依次吸吮,用以在宴会上招待佳宾,或在劳动中驱散疲劳。《长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土司在宴会上用砸酒招待佳宾的情形。《恩施县志》则记载了民间的砸酒:“俗以曲 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以沸汤,置竹管其中,曰‘砸篁’;先以一人吸‘砸篁’,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龙潭安抚司田某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砸酒诗:“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长阳土家族诗人彭淦有一首专写砸酒的竹枝词:“蛮酒酿成扑鼻香,竹杆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长妇开坛劝君尝。”

  茶文化
  土家族的饮茶因地而异,就其种类而言,主要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姜汤茶、盐茶汤、油茶汤、盐茶汤、罐罐茶等。其中,油茶汤、盐茶汤、罐罐茶别具特色。油茶汤是茶叶拌以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黄豆等,加上姜、葱、蒜等佐料,用菜油或猪油炒焦煮沸而成,味道鲜美,提神解渴。土家族的盐茶汤源远流长,茶圣陆羽的《茶经》就有关于盐茶汤的记载。罐罐茶风味独特,韵味悠长。有的地方有冷水泡茶的习惯,故有“冷水泡茶慢慢浓”的歌谣。

  菜肴
  境内菜肴独具地方特色,大体可分为酸、辣、干、咸四类。家家户户都爱用辣椒、大蒜、萝卜、包菜等泡制酸菜,晒干辣椒,用辣椒做各种咸菜,辣椒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料;冬天杀猪后,把大部分猪肉熏制成土腊肉以备慢慢食用;豆类食品花样繁多,有豆腐、腐乳、合渣、豆豉、干豆腐、豆芽、血豆腐(豆腐中拌猪血做成);用鲜魔芋磨制成的魔芋豆腐。

  小吃
  传统小吃有桃片糕、薯片、糍粑、米花糖、苞米花、干鲜果等。县内传统饮料有苞谷酒、绿茶。

当地特产

  三下锅
  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由于朝政腐败,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惨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永定卫茅岗土司覃尧之与儿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鹤峰、永顺司彭翼南、容美司(今湖北鹤峰)田世爵等奉旨率士兵出征。时值阴历年关,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因时间紧,来不及作许多菜,就来 个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士兵上前线后,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世宗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志书记下了这段历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咂酒
  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咂酒是以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酿制而成的甜酒,用大瓮装好至于窑内贮藏1年或数年,然后取出以凉水冲泡,数人以竹管进行吮吸的一种饮用方式,成为咂酒。多用于宴会招待嘉宾或田边地角劳作间隙进行咂酒,用于宴会助兴和劳动中接触疲劳。吮吸时,“先由一人吸咂,叫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咂酒为土司时土司王特别酷爱。据考证,咂酒乃土家族处在农耕时期,吸取了古蜀地的酿酒方法,在土家族士兵被征调赴东南沿的战事中逐渐形成的吮吸习俗。如此说不谬,那以竹管吮吸的咂酒,当为当今吸管喝饮料之鼻祖。咂酒,围众人共饮于一坛,是大众心理得以亲情交融,是土家族在饮酒上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充满着“和”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土家族崇尚礼仪、热忱待客、纯朴厚道的民族性格。无怪龙潭安抚司田某咂酒诗云:“万颗明珠共一瓯,王候到此也低头,五龙捧起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罐罐茶
  “鼎罐烤酒,罐罐煨茶。”土家人喝茶离不开一只煨茶罐,这是土家茶俗最为显著的特色。土家煨茶罐上下稍小,中间稍大,后有握柄,顶部开口,前方有向外突出的小槽,便于倾倒茶水,其形态如笑弥勒。煨茶罐多为陶瓷品,少数家庭有铜质的老茶罐。油茶也好、泡茶也罢,土家人都习惯用茶罐装盛,放在火坑里煨熬,待味香浓后饮用。茶罐以能装二三大碗茶水合适,小了就待不好客人。

风景名胜

  巨猿洞
  巨猿洞位于高坪镇麻扎坪村境内,俗称龙骨洞。1968年—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洞内发掘出步氏巨猿牙化石5枚、南方古猿化石3枚,及其伴生动物龟类、灵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啮齿类化石24种。1970年,该洞被封存。该洞是迄今已知的世界巨猿产地纬度最高的地方(北纬30°39′)。1992年12月16日,被列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2000年—2001年,中国科学院为实施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古人类起源及其环境研究”课题,先后再次在该洞组织发掘,发掘出巨猿牙化石10枚、古人牙化石3枚,第三纪古生物化石共50多个种属。经考古专家鉴定,该种古人类生活于距今180—200万年前,被命名为“建始人”。

  石柱观
  石柱观位于高坪镇望坪一片300多公顷的平畴中央的一座柱状石灰岩孤峰顶端,古称蟠龙山朝真观,民间以状名峰、以峰名观,俗称石柱观。该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后多次翻修,1992年12月16日,被湖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省拨款修葺。石峰高51米,柱基周长223米,呈三足鼎立状,足与足之间有石洞相通;从山脚到山顶有238级蜿蜒石阶,供游人和朝觐者上下。峰顶庙宇主要由大殿、中厅组成,分别为六棱形四层亭阁和单脊歇山式厅房,均为土木结构。峰身上下植被茂密,蹬道两侧古木森森,浓荫蔽日;有石碑12块,分别记载自明、清以降石柱观兴废史。峰前有一潭,潭水长年不涸,相传潭底遗有一只金盆,满月时隐约可见,俗称“金盆偃月”,为县内古“八景”之一。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含花坪、景阳、高坪、红岩寺等乡(镇)的部分村,面积1582.33平方公里。1953年后,先后出土剑齿虎、貘、野猪、鹿、牛、马、羊、象等动物骨骼化石 ;1971年后,在洞群中发现巨猿牙齿化石19枚,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认定:“建始巨猿牙的形态与特征与广西柳城巨猿没有种的区别”。1986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建始县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通洞
  石通洞位于业州镇西南角凤冠山麓峭壁下。洞内西北部较平坦宽敞,穹窿如舍,最宽处约30米,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形同大厅。洞口崖檐飞泉常年不断,淅淅沥沥飘落入洞前圆形小潭,即古县志中所称“石洞飞泉”,夏天登临,令人顿觉神清气爽。洞中东南部地势略高,进洞后可见一道天然石桥横跨洞中东、西两壁,即古县志中记载的朝阳观十景之一的“石涧天桥”。此洞阴而不湿,冬暖夏凉,为历代游览胜地。

  古业州遗址
  古业州遗址位于三里乡棉花坝村。北周建德三年(574)置,隋大业初年(605)废,十四年(618)复置,唐贞观八年(634)再废。遗址出土有汉代铜鉴2面,铜矛1件。

  朝阳观
  位于业州镇郊区。朝阳观又名凤冠山,上有天池寺,该寺俗称朝阳观,方言以观名山。该风景区含朝阳观、米水河、穿洞子、闸木水峡、石鼓门、宝塔山等。天池明镜、石洞飞泉、虎头昂翠、崖悬白印、虎榜天开、蓬莱仙境、石涧天桥、石耸乌纱、凤尾拖青等朝阳观十大景点被载入清代《建始县志》,除狮滩夜吼不复存在以外,其余9个景点基本保持原貌;山麓的石通洞20世纪90年代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五阳书院
  位于业州镇奎星楼路6号,坐北朝南,是恩施自治州境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书院建筑。始建于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后经多次维修。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书院停办后,为全县教育机关驻地。1928年(民国17年)底,贺龙率领工农红军长途奔袭建始县城,焚毁原县署(俗称老衙门),国民党建始县政府将办公地点移至五阳书院。1949年11月建始解放至1987年,建始县人民政府亦在此办公。现存建筑布局除原射圃不存、连珠堂改建为三开间木质平房外,其余部分基本保持清道光二十一年原状,有考棚、讲堂、斋房及东西号舍共大小4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讲堂由前厅、后厅、中厅及左右斋房组成,是书院的主体部分;中厅为方形单层亭阁。前厅、后厅、讲堂均为三开间单层平房;东、西号舍各用板壁隔成三间,中间的走道用石板铺砌。199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
  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庙址在县城西门外。明末兵燹后,原文庙被毁。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建于县城北部。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定址于城西北隅,此后又多次重修、扩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建始县委在内办公,经改建,1983年仅存大成殿和两侧的金声玉振楼。大成殿高10. 57米,开间12.1米,进深10. 54米,为重檐歇山式,丹漆柱壁,青灰色布瓦,脊以青砖及油灰为料,脊上精塑走兽,以铁链相牵。瓦当为“万”、“寿”、花卉形。殿内四排木柱,16根着地,青石柱础。梁架为六穿二重飞角,下有龙雕支撑,檐下缀风钤,四周为砖石为墙,封顶裹檐。金声玉振楼结构色彩与大殿相同。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1993年,被始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经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同意,迁至朝阳观北麓,坐南朝北,搬迁中大殿的大梁被锯掉1米,面积缩小。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