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自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以来,历代都在此设州置县,屯兵积粮,为兵家必争之地。荆门市为省辖市,现辖京山、沙洋两县和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总人口300余万,版图面积1.24万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42人。其中,沙洋县每平方公里298人,京山县每平方公里194人,钟祥市每平方公里231人,东宝区每平方公里250人,掇刀区每平方公里338人,屈家岭管理区每平方公里294人,沙洋监狱管理局每平方公里274人。200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2.8‰,被确定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驻人口2873687人。人口出生率10.51%,人口死亡率1.93%,人口自然增长率5.58%。荆门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西南官话,沙洋、京山、东宝、掇刀、屈家岭的方言均属于此类方言,钟祥也有部分人的方言为西南官话;另一类为北方方言,主要是钟祥地区的人方言。
【行政区划】
荆门市辖2个城区,1个市,2个县。
东宝区 面积1645平方公里,人口36.39万人,辖6个镇1个乡2个街办。
掇刀区 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22.23万人,辖2个街道、2个镇。
京山县 面积3520平方公里,人口61.6万人,辖14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
沙洋县 面积2044.45平方公里,人口58.21万人,辖13个镇。
钟祥市 面积4488平方公里,人口103.76万人,辖15个镇,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沿革】
荆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夏商时期(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一世纪),天下为九州,荆门属荆州之域。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王武丁后裔于汉江西岸今沙洋县马
良镇西建立权国,为“古代第一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秉成王之命,封姬姓王族于长湖边今沙洋县拾回桥一带建立冉阝国(或谓作“那”)。
春秋战国时期,楚族势力渐大,楚人南移,约楚熊鄂至若敖时期,灭冉阝(即“那”);楚武王(公元前704年自称)时期,灭权,迁权于冉阝(即“那”)处;楚文王(公元前689年)都郢(今江陵纪南城),现荆门成为郢都近郊,钟祥为郊郢,系楚国陪都;秦昭王时,秦将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于楚郢都设南郡,领县十八,在今荆门南郊设当阳县,属南郡。
唐初,长林县属荆州,改当阳为基州,复置章山县为属县。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复置当阳县,复置荆门军,领当阳、长林二县,属荆湖北路。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属荆州府。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属荆州府。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仍领当阳县,属安陆府。1912年,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1927年废道,荆门县属湖北省;1949年2月4日,荆门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荆门一直设县,属湖北省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0年,设立沙洋市与荆门县同属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1年撤沙洋市,仍属荆门县;1979年11月将原荆门县划为荆门市和荆门县,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1985年,设立荆门市东宝区、沙洋区。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48号)撤销钟祥县,设立钟祥市。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11号)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1998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市沙洋区,设立沙洋县。县人民政府驻地为沙洋镇。2001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5号)设立荆门市掇刀区。将荆门市东宝区的何场乡、麻城镇、团林铺镇、掇刀石街道和白庙街道划归掇刀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深圳大道。2011年12月,漳河新区正式成立,托管原东宝区漳河镇、掇刀区双喜街道。
【地理环境】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东通孝感下汉泸,与安陆、应城接壤,距武汉市217公里;南连荆州通湘粤,与江陵、潜江、天门毗邻,距荆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与南漳、远安、当阳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阳达中原,与宜城、随州相连,距襄阳市111公里,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荆门地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32'--31°3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1公里,全市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7%。荆门东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境内北部层峦叠翠,中部岗岭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形兼具、优势兼得。荆门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
荆山处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西北和中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东部和南部为平原湖区,地面高程多在30~50米。河流东部为汉江及其支流;西北部属漳河水系,均南入漳河水库;南部属长湖水系,均南入长湖。
【自然资源】
荆门矿产资源丰富,全市探明矿种50多种,矿床(点)543处,探明储量并开发利用的矿产达23种。尤其是非金属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673万吨,居全国之首;石膏、白云岩和水泥用石灰岩储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分别为11.6亿吨、12.5亿吨和6亿吨,磷块石储量3.6亿吨,居省前列。
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水域面积18.49万公顷,地表水、地下水总量为40.1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8万千瓦。荆门平原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各类土地面积1219.26千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49.4千公顷,森林面积340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5.95千公顷,人平分别为1.2亩、1.7亩和0.3亩。森林覆盖率35.7%,活立木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树木136科251属485种。
【经济发展】
201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703.07 亿元,年均增长 13.5%;规模工业增加值 330.41 亿元,年均
增长 24.2%;财政总收入 79.94 亿元,年均增长 31.2%,地方一般预 算收入 23.25 亿元,年均增长 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2.98 亿元,年均增长 19.8%;外贸出口 2.98 亿美元,年均增长 25.5%;累 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257 亿元、利用外资 6.17 亿美元,年均 分别增长 31%、16%;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 硫排放量比“十五”末分别下降
20%、7.2%和 17.6%;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5272 元,年均增长 12.2%,农民人均纯收入 6951
元,年 均增长 13.2%。 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农机
化示范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国家加工 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11年荆门市完成GDP:942.59亿,位居全省第七,增速15.6% ,预测2012年全市GDP超1100亿;人均GDP:31419元,约合498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0.77亿
,位居全省第四;农业总产值:291.95亿,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比上年增收1000元,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81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24亿;财政总收入:95.42亿,位居全省第五;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约40亿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02.53万人;2011年全市四个县、市、区纳入全省县域经济排名情况:东宝区(第11),京山、钟祥前20位,沙洋前移位次居全省前列。
大力实施工业“3+4 计划”,预计 2010 年,石化、磷化、食品、建材、机电、轻纺、新能源等产业可 实现销售收入
1037 亿元,比“十五”末增长 2.4 倍。规模工业企业 达到 1173 家,增加 759 家,亿元企业达到 188
家,增加 135 家,其 中,荆门石化位居全省百亿企业第 7 位,新洋丰肥业跻身中国民营企 业 500 强。荆门经济开发区、各县市经济开发区、各类特色产业园区
及工业重镇建设扎实推进,中粮、中集、中海油、李宁、福耀、雨润、 汇源、正邦等“500 强”企业和一大批知名品牌相继落户荆门。洋丰
肥料、国宝桥米被评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广源食品荣膺中国 驰名商标。共完成 164 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省级上市后备企
业达到 19 家。大力实施农业“212 计划”,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突破 50 亿斤,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172 家,预计
2010 年农产品加工产 值突破 380.56 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2095 家,位居全省首位。 认证农业“三品”349
个。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 67%。集体林权制度 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业“133 计划”,中心城区运 动休闲、京山山水休闲、钟祥文化休闲三大板块基本形成,明显陵等
3 个景区被评为国家 4A 级景区,明显陵—漳河景区、大洪山风景区、 纪山楚文化旅游区进入鄂西圈十大核心建设景区行列。
2010 年接待 国内外游客 865.93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 40.51 亿元。着力搞活 城乡市场流通,建成各类市场
114 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 1278 家、农村综合服务社 813 家。金融业健康发展,连续 5 年获得 全省“A
级金融信用市”称号。保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 伐加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累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 380 个,完成投
资 300 亿元,初步形成 6 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率达到 99%。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京山包装机械、钟祥农产品
加工、东宝磷化等产业被确定为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京山县、钟 祥市连续 5 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20 强,东宝区连续
2 年跻身全 省 10 强,沙洋县 2009 年度排名前移 11 位。
【社会事业】
全市有科研机构14所,从业人员2786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4项,专利授权量282项。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各类藏书45万册,博物馆3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广播及电视人口覆盖率96%以上。社会文化和专业艺术表演分别获全国最高奖项。2007年,科技事业不断发展,该市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荆门中心城区城市定位为:鄂中区域中心城市,新兴特色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区面积718平方千米,目前建成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5万人),基本形成了南北双城、新老城区结合的城市格局。“十五”期间,荆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3亿元(不含电力、邮电通讯设施投资)。截至2005年底,城市道路121条312千米,道路面积51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6.53平方米),排水管道421千米;城市供电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城市供水能力38.2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300千米,供水普及率100%;气化率100%,城市燃气管道59千米;公交运营车辆332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07标台);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1.01%;人均公共绿地10.0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4.54%,绿化覆盖率48.98%。荆门中心城区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近年来,荆门城市建设在规划管理、造林绿化、综合环境整治等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教育资源】
荆楚理工学院为荆门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的本科院校,学院位于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城区,在风景秀美的白龙山麓。于2007年3月在原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的一所公立省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自2003年以来,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多方筹资实施了总投资达4.5亿元的校园扩建工程,新增校园面积1300亩,新建校舍面积22.55万平方米。扩建工程对学院三个校区都进行了建设,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学院北校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教学群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建筑拔地而起,新老校区融为一体。一所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大学校园新形象已呈现在人们面前。学院扩建工程,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拓展了良好的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2008年,全部免除了该市城乡2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按每生1500元标准资助2.1万名贫困中职学生入学,按每生3000元标准资助200名大学贫困新生入学。荆门职教集团顺利组建,儿童育教大楼如期建成。建成33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9个文化中心户、93个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和503家农家书屋,《十二月等郎》应邀在国家大剧院成功展演,并在上海等地进行了商演。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荆门籍运动员在北京残奥会上取得4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省十三运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达到8万余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