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咸丰县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湖北西大门。县名取“咸庆丰年”之意,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98公里,距重庆市黔江区53公里。地处武陵山东部、鄂西南边陲;扼楚蜀之腹心,为荆南之要地。县政府驻高乐山镇。
咸丰县国土总面积25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万公顷。平均海拔800米左右。2017年管辖10个乡镇一个区,263个村,总人口42万人),有土家族、苗族、朝鲜族、东乡族、蒙古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行政区划】
咸丰县辖5个镇、5个乡:
镇:高乐山镇、忠堡镇、甲马池镇、朝阳寺镇、清坪镇
乡:丁寨乡、尖山乡、活龙坪乡、小村乡、黄金洞乡
【历史沿革】
周朝以前属蛮夷国。周期初年是巴子国的地方,以后是子国地;战国是楚国巫郡的地方;秦朝属黔中郡;汉朝属武陵郡;东汉合到南郡;三国到晋朝属建平郡管辖;齐梁时属宜都郡管辖;北周时期,咸丰、来凤、宣恩三个县称乌飞县。隋朝时期,咸丰、来凤两县称开夷县,属施州管辖;唐朝将州改为郡,取消开夷县设清江县(包括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五代又划咸丰、来凤两县为感化州。宋朝为,富州地,后改为羁縻柔远州,初名懿州,后改为安定州。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改州设散毛府;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改为散毛寨,同时设置唐崖司、龙潭司、金峒司。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其地,七年(公元1374年)割散毛司地之半(今咸丰县龙潭河以南地)设大田军民千户所,辖大旺、龙潭、唐崖、金峒、西坪各司地;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大田军民千户守御。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将大田军民大户所及唐崖、龙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共设一县,经湖广总督迈桂奏请清世宗皇帝钦定为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从雍正十三年(1735)设置咸丰县,到咸丰元年(1851)咸丰帝登极,咸丰县比咸丰帝早116年。因此,咸丰帝与设置咸丰县无关。)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直隶于省;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属荆南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属施鹤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复隶于省;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16日,改为第七督察区专员公署,至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咸丰均属之。 1949年11月11日(农历已丑年九月二十一日)县城解放,咸丰县人民政府随之成立,隶属湖北省恩施地区行政公署(原为恩施地区专员公署)。 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2年9月11日,省政府批准将甲马池镇更名为坪坝营镇(11月5日实施)。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咸丰县总人口363710人,其中:高乐山镇73764人,忠堡镇15633人,甲马池镇17145人,朝阳寺镇14259人,二仙岩镇8340人,清坪镇45378人,丁寨乡30288人,杨洞乡35472人,大路坝乡9213人,尖山乡39529人,活龙坪乡29348人,小村乡20588人,黄金洞乡24753人。 [4] 截至2013年,总人口36.4万人。 [4] 咸丰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全县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
民族 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朝鲜族、回族、东乡族、蒙古族、畲族、满族、布依族、彝族、羌族、瑶族、高山族、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
【地理环境】
位置 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鄂西南边陲;扼楚蜀之腹心,为荆南之要地,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东经108°37′8〞-109°20′8〞,北纬29°19′28〞-30°2′54″,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98公里,距重庆市黔江区53公里。
地形 宣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有较大洞穴333个,主要高山有星斗山、人头山、二仙岩、坪坝营等,共7900多个山头。地形地貌复杂,呈南部高、中部低、东部向西部倾斜。沿龙潭河河床东北高、西南低,形成河水倒流,境内海拔最高点1911.5米,最低点445米,相对高差为1466.5米,以二高山地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8%。唐崖河流经中部。
【自然资源】
植物 2010年,咸丰县咸丰森林覆盖率高达77.2%,是鄂西林海的主干。优良的生态,适宜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物产。现已发现草本植物160多科900多种,拥有珙桐、古杜鹃、红豆杉等10多种世界级珍品树种群落。“金丝桐油”驰名全球,优质坝漆远销海外,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已发现药用植物178科1172种,以鸡爪黄连、鸡爪白术、党参、甜味绞股蓝、半年烂七叶一枝花、竹节人参等为主的名贵中药材,有“华中药材库”之誉。 咸丰是中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这里盛产的烤烟,以其品质饮誉。咸丰素有“湖北仔猪第一乡”之美称,这里生产的“湖川山地猪”享誉湘、鄂、黔四省市,其加工制作的“富硒乳猪”系列产品,享誉全国,畅销东南亚。
动物 野生动物多达210余种,有金钱豹、香獐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有猕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果子狸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20种境内的忠建河是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
矿藏 截止2012年,咸丰县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已发现矿产40多种,有稀世珍品贵妃玉、松香玉,有世界罕见的高品位硒资源矿床约1.67万公顷,煤炭、汞矿为A级储量,重晶石、大理石、方解石、铜矿、高岭土等13种矿为D级储量。其中含煤地层面积534.81平方公里,储量1644万吨,保有储量1500万吨。
水力 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到22万千瓦。
【经济概况】
咸丰县,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27.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8年的42.1∶21.8∶36.1调整为38.7∶22.9∶3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3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财政总收入2.7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亿元,突破1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元;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6.62亿元和11.4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1亿元。
第一产业 2010年,咸丰县夏粮播种面积183417亩,比2009年下降0.85%,其中:洋芋种植面积180628亩,下降1.01%。夏油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全县种植油菜74839亩,比去年净增5000亩,增长7.14%。预计夏粮产量31827吨,比去年增长17.08%,油菜籽产量9344吨,增长15.23%。畜牧生产小幅增长。上半全县出栏肉猪24.86万头,同比增长1.5%,季末生猪存栏46.25万头,增长0.3%。居民菜蓝子工程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建成蔬菜基地45887亩,春菜产量55043吨,比去年增长18.92%。
第二产业 2010年,咸丰县大河边电站建设正式启动,建成后水电总装机将再增加1万千瓦,达到15.1万千瓦。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石材石化、林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资源型工业。工业园区主园区先后有8家企业入园开工建设,目前已有鑫鑫麻织、新明龙石业、磊源石材等3家投产,武陵矿业、樱桃林业、佳德木业即将建成投产,鑫磊矿业及园区标准化厂房正在加紧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6家,达到45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工业企业技改投入2.25亿元,汇龙食品、楚焱纸业等企业技改项目竣工投产。积极推进银企合作,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放贷款2.56亿元,新增1.24亿元。工业完成增加值4.97亿元。
财政金融 2010年,咸丰县实现财政收入21550万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3.7%,完成全年收入计划的7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36万元,比上年增长28.3%,完成年度预算的57.9%。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达到5069万元,比上年增长34.8%,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73.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6个百分点。共实现财政支出26955万元,比上年上升25.4%,占年度预算的50.3%。
【社会事业】
教育 2010年,咸丰县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实施国家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项目,咸丰县共有29所学校实施了71个项目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新增校园面积200多亩,新建校舍5万多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3万平方米。
文化 2010年,咸丰县有13个民间文艺团体活跃于城乡,广场文化、院子文化方兴未艾;“2131电影工程”在农村各地深入实施,并受到文化部的表彰;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几年共出版文学专著10余部;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唐崖土司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剧等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竞技体育走出低谷,参加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3金4银3铜的好成绩。
卫生 2010年,咸丰县卫生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0.63万人、参合率93.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1万人、参保率95.1%;农村卫生设施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民生 2010年,咸丰县县已建成规范化中心卫生室32个,建筑面积达8876平方米;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7450平方米;先后投入资金243.5万元,完成了建筑面积达2323.8平方米的县乡两级传染病救治机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参合率已达90%,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交通运输】
咸丰境内有椒石、利咸、咸来三条省道和恩黔高速公路,长渝、沪蓉两条高速公路,渝怀、枝万两条铁路,恩施许家坪、黔江舟白两个机场,打造咸丰“承东启西,东进西出”的区位优势。 2010年,咸丰县新建出口公路16公里、通乡公路22.2公里、通达工程84公里、经济循环路20公里;加强道路养护,干支公路和农村公路好路率分别保持在90%和85%以上。
【风景名胜】
唐崖土司城遗址 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占在4平方公里。元置唐崖军民千户所,明洪武7年改长官司,清雍正13年改土归流属咸丰县,乾隆元年驻通判,乾隆37年驻把总。明万历天启年间,土王覃鼎屡建战功,声威显赫,夫人田氏精明能干,治理有方,土司城修整一新,3街18巷36院纵横交错,城内设有教场、阅台、万畎园、大小衙门及左右营房。 唐崖土司皇城紧连咸丰朝阳寺电站水库,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咸丰地震遗址 大垮岩、小垮岩,壁立千仞,犹如刀削斧劈;向家湾、枞木坪地表2.34平方公里的崩滑体、堆积坝,乱石穿空,蔚为壮观;蛇盘溪、小渗塘堰塞湖虽然已被山洪冲决,但其遗址尚存;汪大海峡谷幽幽,碧水涟涟。历经150年的风雨侵蚀,发生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咸丰地震,留在如今咸丰县大路坝区境内的地震遗址景观仍历历在目。大路坝乃鄂渝交界之地,诸多地震遗址除小南海湖泊属重庆黔江外,其他皆属咸丰县。其中,气势最为夺人的,当数大垮岩、小垮岩:原本海拔1500米的绿井山,地震时被削去800米;4500万立方米的崩滑体向西面的向家湾、枞木坪推移2公里,阻塞山谷,形成长1170米、宽569.8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其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成为研究地震灾害的不可复制的宝贵自然实体。
咸丰坪坝营生态旅游区 咸丰坪坝营生态旅游区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位于咸丰县南端,与恩施州来凤县、重庆黔江区接壤,总面积为145平方公里。坪坝营是一个生物种群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森林生态区,有着“湖北的大兴安岭”之美称。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以古、奇、秀、幽、野等景致构成的浓郁原始气息为显著特色,是中国中西连接部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
唐崖河旅游区 恩施唐崖河旅游风景区位于咸丰县境内,地属武陵山区,以唐崖河流域为主线,是中国最大的原生态土司文化旅游区。黄金洞古称黑洞,地处恩施、利川、咸丰交界之地,据中国和比利时洞穴专家联合考证,此洞形成于侏罗纪以前,迄今已有1.5亿年,其罕见的地质奇观,璀璨的人类文明,堪称世界自然与文化宝库。旅游区内山雄水奇,民风原始,有武陵百里画廊之誉。土苗羌侗等十八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哭嫁歌、摆手舞、傩戏、茅古斯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