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两千多年历史铸成的泸州,位于祖国锦绣天府之南,辖三区四县,总面积12242.95平方公里 ,人口461.45万。市区为长江与沱江所环绕,是四川出海的南通道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岁月汤汤,勤劳智慧的泸州人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使泸州成为闻名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泸州市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
泸州市辖三区四县,总面积12242.95平方公里 ,人口461.45万。
江阳区
面积660平方千米,人口60万。区人民政府驻大山坪街道星光路6号。
纳溪区
面积1150平方千米,人口47万。区人民政府驻安富街道云溪西路117号。
龙马潭区
面积344平方千米,人口33万。区人民政府驻莲花池街道龙马大道1号。
泸县
面积1508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县人民政府驻福集镇花园干道。
合江县
面积2417平方千米,人口84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合江镇少岷路。
叙永县
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65万。县人民政府驻叙永地镇。
古蔺县
面积3181平方千米,人口74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古蔺镇府前街。
【历史沿革】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泸州老城区沿江一隅
【地理环境】
泸州市,地理坐标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幅员12,243平方千米。距省会成都市267千米。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泸州海拔高度240—520米,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945.6亿立方米。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气候资源】
总的气候特征是:全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其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其主要成因:地形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全市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区。大气环流影响:主要受北方大陆干冷季风与南方海洋暖湿季风交替活动的影响。冬半年主要受苏联西北利亚和蒙古到新疆一带东南下的大陆干冷空气团的控制。夏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
气候对发展经济的影响:冬春两季由于受北方南下的干冷气团的影响,造成冬春少雨,冬干、春旱相继。春播期常受北方冷空气南侵的影响,造成寒潮或低温阴雨,致使出现烂种烂秧现象,影响水稻的适时移栽。初夏:当青藏高原高压活动频繁时,常常出现连晴少雨天气,造成夏旱,对已栽水稻生长不利。
盛夏: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北招,全市被西太平洋高压脊西部主体控制,造成伏旱高温,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当副热带高压东撤南退时,我市易出现暴雨、洪涝、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侵,在云贵高原的阻控下,冷暖气团汇于川南上空一带,造成低温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同时也不利于秋收作物有机物质的积累,影响产量和品质。
冬、春季当强冷空气影响我市时,天气寒冷,旅游人员骤减,盛夏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市时,天气闷热,旅游人员相对减少。
年平均气温17.5─18.0℃,年际之间的变化为16.8─18.6℃高低年间相差值为1.8℃;泸州市无霜期长在300天以上,
降雪甚少,个别年份终年无霜雪,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泸州地形】
泸州市处川东南平行褶皱岭谷区南端与大娄山的结合部,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分属四川盆南山地与丘陵区和巫山大娄山中山区两个地貌二级区。总的特点是:南高北低,以长江为侵蚀基准面,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展布。大体上以江安──纳溪──合江一线为界,南侧为中、低山;北侧除背斜形成北东向狭长低山山垅外,均为丘陵地形。最低点是合江九层长江出境河口,海拔203米;最高点是叙永县分水杨龙弯粱子,海拔1902米,相对高差1699米。按其特点,全市地貌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1、北部浅丘宽谷区:包括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合江县和纳溪区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川东平行褶皱地带的延伸部分,属四川盆中丘陵区的南缘,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18.6%。海拔多在250-400米,最高为万寿山,海拔757米。长岗山多为林地,浅丘宽谷多为耕地,田多土少,是全市主要农业区。
2、南部低中山区:包括叙永、古蔺县大部,属四川盆地南缘的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38.6%。出露的地层以古老海相沉积的各类灰岩、泥岩为主,侵蚀严重,形成山峦迭嶂,沟谷纵横的复杂地貌类型,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最高为叙永县分水杨龙弯粱子,海拔1902米。山地为林地、旱地和园地(茶园);槽坝地势平坦,以耕地为主,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也是我市主要农业区之一。
3、中部丘陵低山区:长江以南,南部低中山区以北为中部丘陵低山区,包括泸县少部,江阳区一部,合江县、纳溪区大部和叙永、古蔺县北部,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41.5%,山地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最高为古蔺县斧头山,海拔1895米,丘陵海拔350-500米。山地以林地为主,全市现存的两大片原始森林──福宝林区和黄荆林区以及楠竹林,均集中在这一区,丘陵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园地(果园和茶园)。
4、沿江河谷阶地区:沿长江、沱江等大、中河流两岸,由于河流的冲积、堆积而形成数级阶地,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1.3%。一、二级阶地为第四系现代河流冲积物,阶面平坦宽阔,宽达500-1000米,海拔250米以下,相对高差小于30米,厚15-20米,以耕地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全市蔬菜、甘蔗、龙眼的集中分布区。三、四级阶地为第四系近代冰水沉积物,由于流水的侵蚀,只零星残留于河谷两岸的基座台面上,海拔250-330米,多为耕地和园地,土层深厚,是全市甘蔗、荔枝的集中产区。
【民族人口】
共有40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47%,39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苗族占总人口的1.26%,其次是彝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93.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56万人,农业人口406.82万人;男性人口256.44万人,女性人口236.94万人;0-18岁人口107.16万人,18-35岁人口126.47万人,35-60岁人口187.88万人,60岁以上人口71.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60万人,死亡人口4.41万人。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99‰,上升1.6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2‰,上升1.1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37‰。年末常住人口4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3万人,增长0.3%。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61.96万人,乡村人口268.44万人。城镇化率为37.63%,提高1.2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体,泸(州)隆(昌)、泸(州)合(江)、泸(州)永(川)、泸(州)宜(宾)和321线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南北运输以铁路和321线国道省道为主轴,东西运输以长江干流和泸永、泸宜公路为主动脉的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联合运输的立体交通体系。
321国道成都——泸州高速公路267千米。321线国、省道和泸合、泸永公路建成水泥路面。西南地区出海南通道隆(昌)纳(溪)段高速公路已经通车;2007年,川黔高速公路和宜泸渝高速正式动工,将于2010年以前完工。建成后,将极大的方便市民出行;合(江)江(津)公路改造并向前延伸。自1992年12月泸县宏运总公司首开四川省超长线客运以来,高档卧铺客车通达中山、广州、厦门、北海等城市。隆(昌)泸(州)铁路连接成渝铁路,货运直达国内各地。泸州港为四川省最大河港,金鸡渡码头实现综合性机械化作业。密溪沟码头由川黔两省政府商定共建为供黔煤出川港口。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泸州客货轮运输上达乐山、下通上海。泸州港集装箱多用途码头建成运营。
泸州机场开通泸州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海口、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北海的民航客运直达航班。

泸州佛宝
【风景名胜】
江阳大地多佳景,国家级森林公园佛宝,被誉为地球同纬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绿阔叶树带,景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古蔺黄荆原始森林、八节洞瀑布、红龙湖、二郎美酒河、吴公岩、白马洞、乌龙洞等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位于市区茜草坝长江岸边的泸州桂圆林风景区,沿江岸十华里翡翠长廊,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誉"四川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理想场所"。叙永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画稿溪、龙泉洞;泸县玉蟾山、玉龙湖;纳溪天仙洞、凤凰湖;江阳区方山、杨桥湖、甜蜜樱桃园、桂妃园、泸州桂圆林的"山、水、园、林";合江省级风景区笔架山、法王寺、将军湖和巴蜀一绝--泸州汉棺、尧坝古镇、福宝古镇;龙马潭区九狮山、大通山、芙蓉岛、龙马潭、洞宾亭等等,构成泸州旅游资源"多、广、奇、美"的特色。泸州古称江阳,西汉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阳县建制并筑城寨,至今已有2150年历史。1983年建立省辖泸州市。宋代,泸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达到了极盛时期。史书记载,宋徽宗颁诏书云:"泸州,西南要会,边阃之寄付非轻,可升为节度,仍赐名泸州军。"明代,泸州跻身为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四川仅成、渝、泸三个城市。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继后又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享有"酒城"美誉。
泸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4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0处,泸州大曲明代窖池、龙脑桥、报恩塔、春秋祠、护国岩、龙透关、玉蟾山摩崖造像、合江汉代画像石棺,以及市区内的明代城垣和清代民居,都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张坝桂圆林泸州地灵人杰,孕育了历代名人:西周太师尹吉甫,蜀汉尚书令董允,晋朝被誉为"忠规奋烈,美志不遂"的江阳太守侯馥,元末明玉珍王朝右丞相刘桢,明末兵部尚书熊文灿,清末志士佘英、黄方等,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宝贵的一页,为故乡人民争了光。解放前夕,在重庆渣滓洞牺牲的革命烈士刘国志、成善谋、李青林、刘振美、雷震、陈继贤等,是泸州人民的优秀儿女。艺术家蒋兆和、王朝闻、凌子风、屈义林、刘止庸的成就,离不开养育他们的这方热土。
泸州城肘江负山,枕带双流,扼蜀南、渝西、黔北、滇东交通咽喉,有"天生重庆,铁打泸州"美誉。长江、沱江如两条彩带,绕城而形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美丽壮观的城市风貌。江阳道上,花团锦簇;滨江路上,游人如织;长江岸边,酒楼、船舫、渔村,灯红酒绿,重现清代诗人张问陶"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的景象。
山川灵秀的泸州,展示了清代诗人张船山笔下的"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的境界。
周边旅游景点——
·泸州概况· 玉龙湖·张坝桂圆林 ·尧坝古镇 ·玉蟾山 ·佛宝 ·丹山
·方山 ·海潮湖 ·红龙湖 ·天仙洞 ·龙脑桥 ·泸州大曲老窖池
·忠山 ·黄荆 ·倒流河 ·凤凰湖 ·报恩塔 ·九狮山
地方特色
泸州,长、沱二江交汇而过,带给她水的灵秀;浅丘地形,使她呈现独有的小山城魅力;站在茜草看夜景,整个城市犹如一艘“铁达尼”号,昂扬向前航行。更有醇香的老窖、甜蜜的桂圆、荔枝以及热情好客的泸州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繁华的都市与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完美结合。
特产小吃
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川南重镇泸州,这里的火锅业兴旺,造就了许多品牌的火锅店。鱼火锅有长江鲜鱼黄辣丁、沙锅鱼、半汤鱼,家常麻辣,鲜美而不燥火,川南风味突出。
泸州老窖、泸州郎酒、泸州花酒、先市酱油、泸州桂圆、银针米、合江荔枝、泸州白糕、猪儿耙、古蔺麻辣鸡、殷家坡醪糟、泸州红伞、纳溪泡糖、白果鸡、卤蹄花
【酿酒工业】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窖龄430年以上的泸州特曲老窖池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窖泥白色,总酸、总脂、有机质含量异常丰富,400多种微生物发出浓郁香味,发酵酒质形成“泸型酒”独有的浓香,具有“醇香浓郁,饮后尤香,清洌甘爽,回味悠久”的风格。产品获中国方圆认证标志。主要产品有:国窖·1573、国窖酒、精品特曲、浓香源、精品十年陈酿、泸州液、泸州老窖六年陈头曲系列、金爵士、温永盛、皇梦三鞭酒、罗汉贡米酒、口里酥、香花酒、广柑酒、白兰地、忠山特酿、忠山福。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至今共获国际金奖17次;1952年被评为全国四大名酒之一,1963年被评为八大名酒之一,被国家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蝉联国家名酒称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泸州”牌注册商标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中国14种国家名牌之一。泸州宝光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酿制的古蔺郎酒属酱香型白酒,为茅台酒的姊妹酒,其前后香各有千秋,中国酒界“郎头茅尾”之说即指郎酒前香超过茅台,后香不及茅台。古蔺郎酒具有“酒香匀称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幽雅绵长”的独特韵味。主要产品有:酱香型古蔺郎酒、浓香型古蔺特曲和古蔺大曲,兼香型郎泉酒。在全国白酒行业首获国际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1984年被评为国家名酒,蝉联国家名酒称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郎”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泸州市成为国家名酒“金三角”(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酒,四川宜宾市五粮液,四川泸州市老窖特曲和郎酒)产地之一。四川火炬化工集团公司与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生产青岛啤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