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资阳位于东经104°21′—105°27′,北纬29°15′—30°17′,北靠成都(相距87公里)、德阳,南连内江,东接重庆、遂宁,西邻眉山,区内有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国道318、319、321等骨干交通干线。资阳是长江中上游生态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33%。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

资阳建县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位于资水(沱江)之北而得名资阳。 资阳1998年4月设立地区,2000年12月撤地设市,辖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代管简阳市,幅员面积7962平方公里。全市有4个街道办,171个乡镇、2815个村和115个社区居委会,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2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7%。耕地418万亩,平均海拔400米,属浅丘地貌,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市。
【行政区划】
资阳1998年4月设立地区,2000年12月撤地设市,辖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代管简阳市,幅员面积7962平方公里。全市有4个街道办,171个乡镇、2815个村和115个社区居委会。
雁江区 面积
1633平方公里,人口 105万,辖4个街道、19个镇、3个乡。
安岳县 面积
2689.11平方公里,人口 154万,辖22个镇、48个乡。
乐至县 面积
1424平方公里,人口 86.6万,辖17个镇、8个乡。
简阳市 面积
2215平方公里,人口 143万,辖26个镇、29个乡。
【历史沿革】
资阳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1951年在资阳城西九曲河一号桥墩发掘出的人类头骨化石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35000多年,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资阳人”。九曲河被资阳人民称之为母亲河。
资阳建县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位于资水(沱江)之北而得名资阳。
资阳设立州/郡始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州、郡、县治均设在现资阳城区雁江镇。
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初,资阳曾几度为州、郡、县治所。
1998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8]15号):调整内江市行政区划,设立资阳地区,将内江市的安岳、乐至2个县和代管的资阳、简阳2个市(县级)划归资阳地区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资阳市雁江镇。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资阳地区和县级资阳市,设立地级资阳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雁江区。(2)资阳市设立雁江区,以原县级资阳市的行政区域为雁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雁江镇。(3)资阳市辖原资阳地区的安岳县、乐至县和新设立的雁江区。原资阳地区的简阳市由地级资阳市代管。

【资阳气候】
资阳四季分明,终年碧翠,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夏日雷雨多而不酷热,冬天霜雪少而无严寒;雨量相对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常常旱、涝交错危害;初夏绵雨,影响夏粮收晒;仲秋淫淋,酿成秋作欠收;夏去则寒潮活动频繁,时有低温冷害;春来偶有冰雹出现,常在局地成灾。全年云雾多而日照少,空气湿度大而昼夜温差小;平均风速小,大风日数少。具体而言,资阳市各县区年平均气温
17 ℃左右;年降水量 950mm左右;年日照1250小时左右;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6.5 ℃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5
℃左右;极端最高气温 40.2 ℃;极端最低气温-5.4 ℃。
冬季,太阳直射点偏南,北半球辐射强度减弱,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盛行西风气流,冬季季风形成。此时常有冷空气南下影响资阳,但由于盆地北缘山地的阻挡或产生下沉增温、冷空气变性等原因,形成资阳市冬季气候干燥少雨、冬暖春早、霜雪少的气候特点。
夏季,太阳直射点偏南,北半球辐射强度增大,青藏高原南侧为低纬高空风所占领,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加强。受来自南方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资阳多雨季开始。随着副高伸入大陆,印度低压加强北伸,其前部的西南气流带来大量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上,其脊线活动于北纬
25-32 度之间,资阳市正处其影响范围,尤其副高边缘的 588 线来回摆动于资阳上空时,此时如副高增强西伸可控制资阳市上空,或资阳东部地区,常形成高温连晴天气,出现伏旱;若副高减弱或东撤,有冷空气影响时,形成多雷雨天气,甚至连续暴雨出现洪涝。
春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南面海洋上大气活动中心加强,大陆上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由于冷、暖空气团的势力强弱变化,导致资阳回暖和寒潮天气交替出现;如冷空气因受秦岭影响而从偏东方向南下形成回流,则多阴雨天气;另外,由于冷、暖、干湿的不稳定原因,造成资阳雨季开始期变化大和形成夏旱等天气气候特点。
秋季,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北方大气活动中心建立并逐渐加强南下,南面副热带高压南退,青藏高原东侧南北两支气流辐合地带位于四川盆地,冷暖气流交绥面的进退消长不稳定,形成资阳秋雨多、日照少、大雨终止期变化大等特点。

【资阳地形】
资阳市位于华夏系四川沉降带之川中褶带内,龙女寺半球状构造和威远辐射构造之间,西高东低。按大的地貌形态全市可分为低山、丘陵、河流冲积坝三种地貌类型。其中以丘陵为主,大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地形主要为龙女半球环状构造的影响带,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地层平缓。出露岩层按其新老秩序有: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侏罗系遂宁组地层、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土壤以粽紫泥土为主。
一般海拔在300——550米之间,低山的最高点在龙泉山的长松寺(海拔1059米),河坝的最低点在夏家坝的琼江河出界处(海拔247米)。
【交通运输】
资阳同重庆、成都、眉山、内江、遂宁、德阳六市相邻。天府第一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从资阳市北郊穿过、即将兴建的内(江)遂(宁)高速公路、新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复线)、川鄂公路;321国道(广州至成都)、319国道(厦门至成都)、318国道(上海至拉萨)亦穿境而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3394公里。
成渝铁路从成都站向东引出,经简阳市、雁江区,从资阳市穿境而过。资阳市境内有多个等级客货运站,承担起该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服务。成渝城际铁路(成渝铁路复线)该路线规划结果已经出台,线路走向为:成都—资阳—资中—内江—荣昌—永川—重庆。即南线方案最终获得国家发改委的通过。作为客运专线,该线路将只发送旅客列车,发车形式上有沿线停靠和成渝直达两种模式。发车间隔为3-5分钟。(北线方案线路走向为:成都—简阳—安岳—大足—璧山—重庆,线路长度约279公里,成渝间可在50分钟左右实现通达,预计投资300亿元)

【风景名胜】
花溪谷
花溪谷发源于中江县,流经金堂、简阳,在雁江区保和镇宴家坝两河口汇入沱江。全长136.54公里,雁江区境内河道长34.4公里,目前已发现的自然景观有25处,人文景观13处。
从保和镇两河口到老君镇双河桥,是花溪河下游地区,这一段河面宽阔,河水平静,两岸绿树成荫,翠竹掩映,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形成“山在水中,舟在山上”的奇特景观,从保和镇钓鱼村踏水桥经和平桥到中和镇罗家村三河口,这一段景色是花溪的精华,青山绿水用在这里一点也不夸张。两岸山上是通过国家林业部验收的长江上游防护林,秋天的林中,红黄绿叶交相辉映,五彩斑斓,可与九寨秋色比美。过了三河口,河床陡然狭窄,宽不过十几米,河水深不可测,三四十米长,十多米宽的巨石随处可见,横卧在河道两侧,犬牙交错,小舟也无法行驶。两岸山势险峻,林木茂密,山高两三百米形成四千多米长的花溪怪异景观。
三岔湖 (英文名称:Three Forks Lake)
三岔湖风景区位于简阳市西南,以三岔水库为中心的风景区,是四川省新五大精品旅游线路“两湖一山”的核心风景区。距成都60公里,是四川省拥有岛屿数量最多的人工湖泊,有113个岛屿,现已开发的有花岛、鸟岛、月亮岛和天鹅山庄等。三岔湖蓄水达2.23亿立方米,湖周长240公里,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7公里,湖水总面积110平方公里。
湖区雨量充足,气温宜人,三岔湖形态秀丽,湖水清沏,登高眺望,犹如一个巨大的碧玉珊瑚,其西南湖汊迂回婉蜒,西北层峦叠嶂,东岸有玉带般长堤十九道,将湖光水色装点得十分壮美,若值冬春,岛屿附近聚居的数千只水鸟,此起彼落,使三岔湖充满生机与活力。
湖区以人工湖泊为中心,湖面汊道纵横、岛屿密布,有大小岛屿113个,以岛为主的景点有天鹅山庄、花岛、月亮岛、鸟岛、斩龙岛、女祸石、白虎等10余处。
湖周山区有幽美险峻的丹景山、张飞营、乾封庙、三峨眉、牛角寨、石洞沟和古老的摩岩石刻等景观。三岔湖景区湖水晶莹、山水交融、群岛争秀,加之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各种服务设施一应齐全,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水上运动的好去处。
龙泉湖
龙泉湖位于简阳市石盘镇,距成都37公里,离简阳28公里。景区面积5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5平方公里,湖区有岛屿24个,半岛12个。
龙泉湖主要景点有七姑岭、晒布坡、瓦灯寺和十里长峡等,其中长5380米的“十里长峡”景色十分迷人,它连接10个水湾,绕过12座山峰,两岸奇峰异石、芳草凄凄,湖面碧波连绵、清风徐徐、船行其间,美不胜收。湖区内桃花岛每年一度的桃花会,百花争艳、群蝶翱飞,游人泊船上岛,穿花而行,进入一种“踏波入林寻花来”的境界,让人流连忘返。
龙泉湖景区交通便利,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以及5条混凝土标准路连贯南北。湖区游乐场、游船、餐饮点一应俱全,是人们游乐、度假的好所在。

半月山大佛
半月山大佛
中国大佛四川多,四川10米以上的大佛总计15尊,资阳占了三分之一,又有了四川大佛资阳多的佳话。
资阳市境内5尊大佛都凿于唐代,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岳卧佛长23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半月山大佛高23.4米,杨家湾大佛高10.5米,骑龙坳大佛高10.5米,丹山大佛高10米。
半月山大佛,因座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于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是四川第二大坐佛,据说在世界上排第22位。
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尤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大佛端坐于长方形石龛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宽11.2米,结构雄浑古朴,气魄宏大,一望而令人产生敬畏之心。而佛像面部丰润,双耳垂肩,表情安详恬静,目光平和下视,好像在关切地注视着礼拜者,又使人觉得可亲可敬。
龛左侧上部有壁刻,“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九字较显,余字剥蚀难辩。中部刻有《大佛会碑序》。另,半月山壁崖还有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摩岩刻,叙此山旧名福胜山,字多剥蚀,书撰姓名无存。还有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摩岩诗刻,诗云:“唐朝知名寺,资川大道场,悬岩低翠艾,乱石杂修篁,忆古寻遗迹,凭高人异乡,西窗好观景,少憩赞公房。”
半月山大佛的建造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它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一说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陆续用了150年,相传七代人,方在悬崖峭壁上凿建成初具形态的大佛像。到公1131年(宋高宗绍兴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师周义等人,为巨佛开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建成共历时484年。
作为宗教造像,因为寺院被毁,没有了活动的场所,半月山大佛香火冷落。而作为地方文物,因为地处偏僻,宣传不够,世人知之甚少,连不少资阳人亦不知其于何处、为何物。巨型千年古佛寂寂湮没于荒野……
五凤山森林公园
五凤山森林公园,位于简阳市望水乡老鹰水库旁,离简阳市区35公里。园内古木参天,树林葱茂,翠萝藤蔓,鸟语花香,风光旖旎。无根藤、鸳鸯花、菩提树、古银杏等珍稀植物点缀其间,不失古老原始生态风貌。
五凤山面积数平方公里,被资阳市区饮水水源老鹰水库三面环绕,水域面积3平方公里。清澈透明的湖水与古朴葱郁的山林构成了桃源般的清凉境界,有“世外桃源”之美名,因此也被简阳人称为“森林公园”。
五凤山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始建于东汉末年的黑水古刹,保存有古代佛像及各种碑刻,每年吸引着上万游客。五凤栖息、黑水神钟、蚌仙石、黑水坛、“二十四把金锁一条沟”等神秘的故事、传说,带给游人无尽的遐想。
华严洞
华严洞位于距安岳县城东南方56公里的石羊镇赤云管区箱盖山。这里的摩崖造像刻于北宋,在“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大龛窟中共有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雕刻精美,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61年公布华严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洞方形平顶,窟高6.2米,宽10米,深11.3米,窟顶阴刻一巨大的“唵 ”字,窟后壁正中刻有3尊全高5.2米的“华严三圣”,中为大日如来,像高3米,座高2.2米,头戴花冠,冠中刻柳本尊坐像。大日如来身着袈裟,双目微睁,神态严肃,双手施智全印,结加趺坐于莲台上。文殊菩萨居大日如来之左,跨着青狮,右腿弯曲,左腿踏着莲蕊。普贤菩萨骑着白象,居于大日如来之右,左腿弯曲,右腿放置莲蕊。其造像对称感很强,主次分明,较好地突出了大日如来的主佛位置。左右两壁各刻有通高4.1米的5尊圆觉像,又称十大弟子。左右洞壁上方还刻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楼台亭阁、宝塔经幢等。
大般若洞高4.2米,宽4.2米,深4.8米,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窟。正壁主像为趺坐释迦佛,高2.3米,头着螺髻,身着袈裟,体态丰满,双目微睁。其左右刻老君、孔子、韦陀、文殊及佛门十大弟子。两壁分上中下三层分刻:上层刻佛教十大童子,中层刻道教二十四诸天,下层刻佛教十八罗汉。洞顶部并排刻有直径2.2米的一正一倒的两个“人”字。当地人传说:“两个人字颠倒颠,谁人认得就是活神仙”。可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人识得此字。洞中上额,刻有“大般若洞”4个字,还刻有“嘉熙四年庚子(公元1240年)书”及下款署名“赵印存权书”等文字。从洞的左壁上所刻《镌妆功德记》中可知,此洞是南宋时期留下的雕刻遗迹。
华严洞的石刻造像动静结合,神态各异,构思精巧,布局合理,雕刻精致,巧夺天工,堪称石刻艺术中之精华。
毗卢洞
毗卢洞石刻造像是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峭立,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卢洞其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
另外,毗卢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它主要通过以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密宗教义。两侧还刻有神态威严的执斧、仗剑的护法金刚。来到洞里,大有阵阵寒气袭来之感,令你对佛法的神圣肃然起敬,或者望而生畏。毗卢洞的“十炼图”就像一幅幅讲经说法的连环画,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证柳本尊生平的宝贵实物资料。
毗卢洞石刻造像是宋代佛教艺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