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鬼城名山景区位于重庆市下游172公里的长江北岸,古称“平都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丰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刹多达27座;丰都鬼城是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神曲之乡”,其惩恶扬善的思想及功用为世人所称道。
丰都鬼城被称为“鬼国幽都”是由平都山而起,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 《神仙传》载,民间传云,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阴间之王居所即为“鬼都”。平都山亦渐附会为“阴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诗句使丰都鬼城之名远扬。经明清小说的渲染,更加神秘怪诞。
丰都鬼城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7.3米。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
丰都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阴曹地府”。惩治生前作奸犯科者。虽阎王判官小鬼只传说虚妄,
但其惩恶扬善的社会教化功用又为人所称道。
丰都鬼城每年农历三月三“鬼城庙会”,会举行“阴天子娶亲”、“城隍出巡”、“钟馗嫁妹”、“鬼国乐舞”等民俗民风游行表演,惊奇谐趣,令人目不暇接。
【主要景点】
鬼城名山牌坊
鬼城名山牌坊是进入鬼城游览的大门。它以博大精深的鬼城文化、精美怪异的雕塑、神奇美丽的传说知名。牌坊上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丰都鬼城就在这座山上。名山在北宋以前本名为平都山,因北宋大文豪苏轼来登山时写下“平都天下古名山”的诗句而改为名山。
牌坊上最抢眼的就是“鬼城”二字了。鬼城的来历有几个版本,最流行也较为可靠的是“二仙传说”。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记载,西汉的王远,字方平,东海人,曾任中散大夫,后弃官隐去,避地平都山(就是名山),入山修道,后修炼成仙升天而去。晋代葛洪著《神仙传》记载,东汉阴长生,是东汉和帝刘肇阴皇后的曾祖父。他一心求仙学道,于东汉建光元年在平都山白日羽化升天。到了宋代,阴长生、王方平的名字被人们简化连读为“阴王”,即“阴间之王”。于是以讹传讹,名山就逐渐修起了鬼国的各种建筑,形成了现在的鬼城。民国《酆都县志》记载:“唐曰仙都,宋改景德,亦称白鹤观。按季唐主老聘,俗多好道,沿及宋季,道书误将阴、王连读,遂为地狱之说,谓阴司在酆。且引李白诗‘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二语证之。于是,皆信酆都为鬼国。”鬼城牌坊大门两旁就是书写的李白诗句“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意思就是说,可笑世间人,百年之后其灵魂都要到丰都鬼城报到。关于阴、王二仙的传说,名山山顶上现在还保存有二仙楼,楼内供奉着阴长生、王方平的塑像。
哼哈祠
哼哈祠里面有两位神将。鼓着鼻子的是哼将郑伦,张着大口的是哈将陈奇,俗称“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哼将郑伦,本来是商纣王手下的督粮官,拜度厄真人为师。度厄真人传他窍中二气,与敌人作战时,鼻子一哼,响如洪钟,同时鼻子喷出两道白气,靠吸人魂魄而取胜。哈将陈奇张嘴一哈,黄气喷出,见者魂魄自散。姜子牙归国封神以后,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之神”。于是,哼哈二将成为护法神,是佛寺山门中的两位金刚。
山晓亭
山晓亭是供香客、游客上山休息的地方。它之所以叫“山晓亭”,是因为丰都有八景,其中一景为“平都山晓”。平都山的早晨,薄雾萦绕,古木苍翠,庙宇之屋顶,翘角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恍如人间仙境。
报恩殿
报恩殿里供奉的是地藏王目连。目连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孝行第一”。地藏菩萨的“地藏”二字,取之于《地藏十轮经》的“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前句取一“地”字,后句取—“藏”字。“地”指大地,“藏”指储藏,是说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合称为佛教四大菩萨。文殊称为“大智”,普贤称为“大行”,观音称为“大悲”,而地藏称为“大愿”。地藏菩萨的“大愿”按照佛教的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托付,在释迦牟尼寂灭后而未来佛弥勒下世前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地藏受此重托,在佛祖前立下誓愿,要度尽六道众生,拯救众苦,直到地狱撤空,再没有任何一个“罪鬼”受苦,自己才成佛。按佛教的说法,六道轮回永无休止,所以地藏菩萨只能在地狱中无怨无悔地做着永无止境的教化工作。
这座殿叫作“报恩殿”是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的母亲青提因为不敬佛门,被打入地狱受苦,成为饿鬼。目连为了救度母亲,使其解脱,报母亲哺乳之恩,于是受释迦牟尼指点,在七月十五日地藏王出生这一天设盂兰盆会,历尽艰辛,才将自己的母亲救度出来。“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这个殿叫“报恩殿”。
药王殿
中国的药王殿遍布各地,但供奉的药王并不一致,有的供奉的是古代的伏羲,神农、黄帝;有的供奉的是历史上的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
名山药王殿供奉的药王是历史上的两位名医:孙思邈和邳彤。孙思邈,号真人,唐代名医,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后世追封他为医圣,药王菩萨。邳彤,河北安国市人,他是东汉开国功臣,曾追随刘秀在平定王莽篡政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曲阳太守。他不但精通医学和药理,而且倡导扶持民间医药行业。从此,安国就有了种药、制药、重视医疗的传统,成为我国后来的“药都”。到了宋朝,宋徽宗加封邳彤为“灵公”,并下诏建庙祭祀。于是,邳彤逐渐被加封,直至“药王”。
财神殿
各位朋友,这是财神殿,里面供奉的是两位财神,一位是文财神比干、一位是武财神赵公明。中国的人多,财神也多。文财神有商朝的比干,战国时的范蠡;武财神有道教中的赵公明、三国时的关羽。另外,还有五路财神,即赵公元帅赵公明,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名山供奉的这两位财神是中国名气最大的两位财神: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商纣王的叔父,忠耿正直。他见苏妲己迷惑纣王.扰乱朝纲,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就常常直言劝谏。苏妲己见比干阻碍她扰乱朝纲,就加害比干,谎称比干有玲珑七窍之心。在纣王的逼迫之下,比干当场开膛取心。因为他没了心,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被奉为文财神。
武财神是赵公明。他姓赵名朗,字公明,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专司“迎祥纳福,追逃捕亡”。在《三教搜神大全》一书中,说赵公明“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从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深入人心,是民间广为信仰的财神。
奈何桥
奈何桥原是寥阳殿的附属建筑,建于明代,后被附会成奈何桥,奈何桥下的水池被称作“血河池”。“奈何”二字系梵文的音译,意即“地狱”,传说是阳间通往阴曹地府之桥,桥长7.2米、宽2.5米。《西游记》中对奈何桥有生动的描写,称奈何桥桥长数里,宽只三尺,高有百丈,深有千重,桥上无扶手栏杆,桥下血河波浪翻滚,阴气逼人寒透骨,腥风扑鼻味钻心。诗曰:“时闻鬼哭与神嚎,血水浑波万丈高。无数牛头并马面,狰狞把守奈何桥。”奈何桥不仅是通往阴曹地府的通道,也是检验人在世时是善是恶的关口。“百年"之后,善人过奈何桥能顺利通过,恶人过奈何桥就会被守桥鬼卒用利刀尖叉打落到血河池中,再被铜蛇铁狗撕咬吞食。奈何桥两边还各有一座石桥,左为金桥,右为银桥。在世为官清廉、德行高尚的人有神佛接引,能顺利通过金桥飞升成仙;在世行善积德的人有白无常迎接,能顺利通过银桥,再经阴天子发落转世投胎到富贵人家。
寥阳殿
寥阳殿,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朝蜀献王朱椿的香火殿,明末被焚毁,清初重建。
星辰礅
星辰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的铁暾叫“心神铁”,是个半球形,重182.5千克;下面底座叫“铁灵根”。传说是唐代尉迟敬德在名山监修寺庙,为练腕力而铸的,据说能将星辰破上部分旋摞上去,使之立于中心凸起部位之上,就可以治心病。治心病并非治心脏病,而是那种心中有忧、焦虑成疾的心病。
三十三重天
丰都鬼城有一坡石梯,共有三十三级。这三十三级石梯,它代表三十三重天。登上了这三十三级石梯就到了玉皇殿。古人认为天很高,有很多重,有说九重天的,有说三十六重天的,也有说九十九重天的,而这里的三十三重天是根据《子不语》记载而来的。每一层石梯代表一重天,都有名称。据说,要想在仕途上,生意场上顺利,只要一口气从这三十三级石梯跑上去,就能一步登天。
玉皇殿
登上三十三重天,是玉皇大帝住的地方——玉皇殿。玉皇殿古名“凌霄宫”,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名为“玉皇观”,清康熙末年更名“玉皇殿”至今。
百子殿
百子殿是以前香客们求菩萨送子和保佑孩子成长的地方,里面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三大菩萨,还有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
天子殿
天子殿座西向东,最早修建于西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1663年)重修的,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全殿占地2431平方米,由牌坊、山门、殿堂三部分组成,对称地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牌坊为木石结构的三重檐坊,高约10公尺,山门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边的钟鼓楼均为四角攒尖顶,殿堂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该殿系鬼城的核心部分,也是名山上建筑年代最久,面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庙宇。
鬼门关
传说鬼门关是进入鬼国的必经关卡。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一一路引。这是人死后到鬼国报到的依据。路引长3尺,宽2尺,是用黄色的软纸印做的,上书“为丰都天予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地府转世升天”。路引上面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个印章。凡是人死后入殓或火化时烧掉它,就会随灵魂来到地府,所到之处才能畅通无阻。
古碑
唐碑十道:《修仙都观记碑》《修斋记碑》《天尊石像记碑》《老君石像记碑》《感应碑》《张大理诗碑》《石函记碑》《阴真人影堂记碑》《二真君碑》以及《二仙公碑》。上述唐碑因天长日久,碑文字迹已模糊不清。明碑二道:一是“登凌虚阁诗碑”。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监察御史安判曹登二仙楼所赋,明万历初刊立。其诗云:“我登凌虚俯太空,鸿荒宇宙此蒙蒙。湾环江水明如镜,起伏山峰列似丛。日月两丸手可摘,乾坤万里目能通。飘然我欲翔千仞,结屋层霄傍紫宫。”二是“酆陵八景诗碑”。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御史卢雍撰题,因年代久远,仅“平都仙迹”“曲池花流”“白鹿鸣秋”等少许残缺诗题依稀可见。
清碑三道:“重建平都山二仙楼记”,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文林郎、丰都知县黄初撰文;“五云洞碑”,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冬立,碑文为丰都即选训导傅世华撰;“平都星辰礅碑”,为清光绪四年(1879年)道人撰文。
民国碑一道:劝诫碑,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蓬溪县长孙治国立、铜梁县长吴载易书。 |